“拈花一笑” 談論者不少,對“拈花一笑” 的典故,有多個版本,人們在談論這個典故時,無論是學佛的高僧大德者,還是硏究彿學之大家,至今則無一人對“拈花一笑”解其真意。 “拈花一笑” 的典故,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有記載: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⑨,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拈花一笑” 的典故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幹眷屬來奉獻世尊于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衆,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顔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于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大梵天王擇良辰吉日領眾家眷,向佛祖釋迦牟尼之金殿獻上美麗的鮮花,眾家眷跪拜于釋迦牟尼足下后,退坐一傍等釋迦牟尼發話。這時釋迦牟尼將奉獻在金殿上的鮮花拿在于中,突然睜大眼睛,四顧眾僧,默然無語不知所措。此時只有迦葉尊者破顔微笑。釋迦牟尼就此對迦葉尊者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于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這時迦葉尊者捧奉佛袓之衣缽,向佛袓頂禮之拜而退。 這個典故之核心,就在于釋迦牟尼手上拿著大梵天王所獻鮮花,“拈花” 而默然無語不知所措,心領神匯的迦葉尊者見此而笶,“一笶”。 這個“拈花一笑” 之含 意,就寓意于這個典故之中,卻至今無人予以揭示。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是這樣說的:“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于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而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記載中則又是這樣說的:“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明顯不同。《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是對“拈花一笑”這個典故之注解。 從這個典故中前述的世尊之言內容看,這一天是良辰吉日,佛祖釋迦牟尼決定傳衣缽,而大梵天王知道后,為了能承接這個衣缽,特意率眾家眷一起給佛祖釋迦牟獻花示好。因大梵天王在眾僧中本不錯的,也許他無此舉動還能接承這個衣缽。所以釋迦牟尼才將奉獻在金殿上的鮮花拿在于中,突然睜大眼睛,四顧眾僧,默然無語不知所措。釋迦牟尼此時若將衣缽傳授給大梵天王,佛祖不成了喜歡討好之人,所以才“拈花”默然無語。更為重要的是,真佛無所求,而大梵天王對北則有所求,就絕不是真佛,所以才不知所措。此時全場在坐之眾僧中,只有迦葉一人知道佛祖這一心思,才對佛祖睜大眼睛,四顧眾僧,默然無語不知所措,付之一笶。心有炅犀一點通,這“一笶”真是不言之言。這就是“拈花一笑” 這個典故之內涵。 佛教之旨就是去欲,無欲無所求,大梵天王有所求,無論其道法多高,均不能繼承佛祖意志。 由此可見,佛教之禪宗為佛教之正宗,所實行的不是言教而是身教,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就是其依據,其“拈花一笑”就是其標志。 《西游記》如來對三藏言曰:“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殺牲: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致有地獄之災;所以永墮幽冥,受那許多碓搗磨舂之苦,變化畜類。有那許多披毛頂角之形,將身還債,將肉飼人。其永墮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雖有孔氏在彼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治有徒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何耶! 所以看不懂無字真經。 阿儺、伽葉向唐僧道索要“人事” 無果,就給唐僧師徒白本者“無字真經” 。后如來說“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 有字真經只能對開悟者才有用,對未開悟者就是對牛談琴。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立者出身為釋迦族,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后人稱之為“釋迦牟尼” 據資料顯示,公元前6世紀當時印度社會上的“正統”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一種多神教,崇拜自然精靈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風神、雨神等多神。婆羅門教是維護當時的奴隸社會的一門宗教。它宣揚業報輪回的觀點,認為人在今生的行為的善惡,將會給來世帶來不同的因果報應;如果不相信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或有殺生行為等,死后將輪回轉生為下等種姓賤民或為牲畜,而如果學習吠陀經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一。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強調向天神祭祀獻供,每年要舉行多次祭祀儀式,包括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靈祭種種獻祭。獻祭時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們耗費大量財物,甚至土地獻祭給神——實際歸婆羅門,是二十七。 摩訶迦葉就是達摩本名菩提多羅,是二十七袓般若多羅發現菩提多羅極具慧根。與自己風雨半生,一直都想找一個繼承佛陀衣缽的傳人。于是,菩提多羅便開始跟隨般若多羅修習佛法,并遵從師命,將自己更名為“菩提達摩”為二十八袓。 達摩在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蕭衍來到中國,后在少林寺傳道為禪宗初袓,后傳慧可禪宗即二祖。 禪宗“明心見性”,就是眀白恬淡虛無之“性” ,體現在簡潔之身上,知此就叫“開悟”。而現在佛學家則認為: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了,所以說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見不生不滅的本性。乃禪宗悟道之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就是未“開悟”之結果。 佛學家還認為:依“開悟”的字源(造字原理)來說,其義即言:將‘佛的智慧之光注入眾生黑暗的心房之中’,因為眾生心中經常都毫無、或極少光明。因為眾生心房中沒有光明,故無智慧之光,因此整個心就恒常被包裹或覆蓋在黑暗之中,也因此眾生的心就變成盲目及愚癡,因而對自心及對外境也都盲無所知。結果,蕓蕓眾生盡其一生,多半是在黑暗中摸索前進,跌跌撞撞,一直只是被自己黑暗、無明的業力所牽引或驅策,顛撲而進──從而不斷地基于‘自利’與‘自我中心’的動機去造作諸業:為了自我的利益或存活,一再地傷害他人以自肥,而且總是自以為是絲毫不覺愧疚。 眾生就是這樣,盡其一生,一直是生活在或被禁錮在自我的囚室之中,念念之間,一直都不斷地在為自己計劃、盤算、設計、運籌惟幄,至死不息,永無盡期。今世未完,來世繼續,這叫作“輪轉不息”。 如此解讀“開悟” ,永遠也不能“明心見性” 。所以學佛之人認為“見性并非易事”:菩薩修行,歷經種種階位、斷證,至此才達到完全“見性”。可見所謂“明心見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亦不是一蹴可就的。以經證經,《大般涅槃經》中開示見性,亦說:“十住菩薩見不了了。”亦即,即使已達十住的菩薩,雖得見性,但并不能見得十分明了,以真如尚未全體顯露故;須經歷位斷證,才逐漸分分顯露:一分斷證,一分顯露。 禪宗“明心見性” 之“開悟” 叫“頓悟” 而不是“漸悟”, “見性并非易事”是“漸悟” 。“頓悟” 則 是“桶底原理的茅塞頓開’豁然開竅,一悟百悟,一通百通。“漸悟” 則是兜圈子,在迷霧中打轉始終不悟,這里通了那里不通,不知開竅之機關何在?這個開竅之機關就是一個人之“欲望”問題。人之縱 “欲” 為萬惡之源,人之節“欲” 為萬善之本,人之“欲望” 高低由心控制,這個控制人之“欲望” 高低“心” 就開竅之開關。所謂“明心” 就是要明白如何控制人之“欲望” 這個開竅之開關,掌握住這個開竅之開關,就可見到人之恬淡虛無之“性” ,否則永遠都不能 “見性” ,學佛就是白學。知此,就知佛所說的“心不動則身不妄動,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禪宗一開始是不立文字的,這正是佛陀在靈鷲山“拈花一笑”時定下的教規。禪宗歷來有4句格言:“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中國的禪宗,是禪宗28祖達摩傳入的,傳衣缽于二祖慧可,衣缽之傳終于六祖慧能而終。 所以有人認為中國起初的禪宗也是不立文字,后來才有了文字的。佛陀的“拈花一笑”,旨在強調佛即是禪。禪在于見性,不被文字表象所迷惑。故傳禪宗之法,最好的方式是“以心傳心”;心一念悟,則一念成佛,心一念迷,則萬古不悟。佛陀“拈花一笑”時,唯有摩訶迦葉真正領會了他的真意,故而佛陀傳禪宗于摩訶迦葉。在《禪宗七祖談禪》中有這樣一首偈頌:“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可謂道出了佛陀“拈花一笑”的真諦! |
|
來自: 昵稱114103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