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整個數字經濟的發展,從十年前的云計算、大數據初露萌芽,到如今各行各業的企業都在探索適合自身條件的數字化轉型之路,我們正在迎來一個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 面對席卷全球的數字化大潮,數據的價值以及數據庫的重要性可以說毋庸置疑。那么目前的中國企業需要怎樣的數據庫產品?接下來數據庫的技術發展趨勢將會如何演變?數據存儲市場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帶著以上這些疑問,趣味科技采訪了華為IT產品線副總裁、智能數據與存儲領域總裁周躍峰博士。 澄清業界對華為GaussDB數據庫的誤解 眾所周知,自從2019年5月15日正式發布以來,華為GaussDB數據庫就受到了業界的高度關注。針對業內人士對華為研發數據庫的各種揣測和疑問,周博士也給予了明確、開放的回應和澄清。 周博士首先回顧了華為GaussDB數據庫的誕生歷程。華為從2007年就開始研制GaussDB OLTP數據庫,在2011年實現了產品化,并開始使用到無線和網絡產品當中。截止2019年年底,已經有3萬多套GaussDB OLTP數據庫在電信網絡部署,支持超過300個國家節點5G和4G網絡。能夠滿足電信級產品對數據庫可靠性的嚴苛要求,足以證明華為GaussDB的穩定性值得信任。 華為GaussDB數據庫包括了華為公司自主研發的GaussDB OLTP分布式數據庫,以及具備分析及混合負載能力的GaussDB OLAP分布式數據庫。其中GaussDB OLAP數據庫基于PG內核修改,如今已經可以實現規模商用,包括大量金融企業都已經采用了該產品。而GaussDB OLTP在部分銀行關鍵業務的使用時間已經超過一年半,表現一直比較平穩。不過華為在推出這款產品的時候仍然表現得非常謹慎,以確保對各行各業的易用性和可靠性。 當前市場對分布式數據庫的討論如火如荼,這是否意味著傳統的集中式數據庫會被很快淘汰?周博士指出,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基于雙模業務的解讀,穩態和敏態業務會長期并存,尤其對于國內絕大部分企業來說,在確保業務穩定的前提下,很多企業依然會采用集群部署。 那么華為此次推出的GaussDB數據庫,是適合集群部署還是分布式部署呢?周博士介紹說,由于華為的GaussDB OLTP和OLAP數據庫都基于分布式架構,所以既可以支持集群部署,也支持分布式部署。未來分布式和集群部署方式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同時并存,華為希望能夠用一個數據庫就能對其提供良好的支持。 在與諸多企業客戶的接觸過程中,華為認識到客戶重視的因素除了數據庫產品的性能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其易用性及可靠性。基于分布式數據庫的架構設計,需要同時滿足網絡、副本復制、分片以及SQL語言的透明性需求。數據的分布對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來滿足分布式事務高并發、高性能、高擴展的特點。這也意味著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分布式數據庫與應用有著高耦合關系,很難做到完全應用透明,只能分而治之。也正因為如此,華為才希望整個產業能夠攜手合作,努力突破分布式數據庫的理論極限。 目前中國企業級應用超過5000家,通用軟件超過2800家,如果僅僅依靠應用改造,等于要對中國整個軟件產業進行重構,而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華為GaussDB數據庫從設計之初就希望能做到應用透明,通過實現TAC、語法兼容等手段,保證對應用系統的透明性。特別是希望與主流商用數據庫在語法上能夠共生態,這樣可以盡可能地兼容已有應用生態。 未來存儲市場的技術發展趨勢 談到未來存儲市場的技術發展趨勢,周博士希望能夠做到更加融合、更加簡單。相較于其他廠商來說,華為從芯片到硬件已經全部實現自研,這樣就可以不用借助他人之手,自主高效地完成大量優化工作。而華為新數據庫最大的優點,就是整合了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數據庫的自我監測和自主運維。 GaussDB OLTP數據庫是基于華為在2007年開始研發并在電信計費領域規模商用的自研內存數據庫全面改造,支持x86和華為鯤鵬硬件架構,基于創新性數據庫內核,可提供高并發事務實時處理能力、兩地三中心金融級高可用能力和分布式高擴展能力,適用于支撐金融、政府、電信等行業核心關鍵系統。 作為分布式計算數據庫,GaussDB數據庫還可以利用不同的計算框架。譬如運行在x86架構下時,GaussDB數據庫能夠實現基于GPU的運算等。此項技術意味著未來用戶可以不必搭建專業服務器,使用昂貴的CPU來作為數據庫的運行平臺,而是可以考慮價格更加低廉的基于GPU的運算陣列。這樣不僅可以顯著降低硬件投資成本,而且還能獲得更加強大的計算能力,讓數據庫實現更加快捷的響應速度。 華為自研助力企業擁有更加繁榮和安全的生態 華為GaussDB是首款同時支持x86和鯤鵬硬件架構的數據庫。鯤鵬CPU的優點在于擁有更多內核,如今的鯤鵬920已經擁有64內核。另外在并行計算方面,鯤鵬架構的CPU表現也更好。 當前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大潮勢不可擋,混合云與多云環境已成大勢所趨。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面對眾多想要上云和開展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周博士卻給出了一個關鍵詞——“欲速則不達”。 周博士指出,各行各業的業務類型及特征都有所不同,因此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特點,有節奏、有計劃地構建IT基礎設施,并且在構建之初便要充分考慮未來上云的可能性,并為此做好充足的準備。 周博士表示,華為作為中國的IT技術企業,更加懂得中國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中的實際需求,因此華為并沒有摒棄線下數據庫產品全面轉向云計算,而是同時兼顧了云產品及線下產品。畢竟就目前而言,中國眾多企業的信息化產品還必須運行在與互聯網隔離的內部網上,他們在短時間內還不可能基于云數據庫構建自己的業務信息系統。 最后周博士還講到,華為GaussDB數據庫正在積極開展各類行業應用對接和生態伙伴建設,希望構建從內核、技術、用戶、伙伴到產業等多個生態維度的產業大生態,在三年內發展500家以上合作伙伴、培養超過1萬名DBA,為企業打造良好的數據庫生態圈,同時大力發展社區,為用戶交流提供開放平臺,與客戶共贏,與合作伙伴共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