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紅旗渠被譽為“中國水長城”,在國際上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紅旗渠為什么稱為奇跡呢?因為它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歷經10年,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生命渠”,“幸福渠”。
紅旗渠位于河南安陽林州市,現在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旗渠",意思就是高舉紅旗前進。那個艱苦的年代用近10年才全面竣工,這是為什么呢?
一、修渠為造福人民
紅旗渠,是一個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處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歷史上嚴重干旱缺水。
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共514年,林縣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連年大旱,河干井涸,顆粒不收,人民群眾生活十分困苦。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1959年,林縣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群眾吃水都已經十分困難。要解決干旱和吃水問題,必須尋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入。林縣縣委把尋水的目光移向了林縣境外水源豐富的濁漳河。
二、太行山巖立豐碑
紅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干渠全長70.6公里(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干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筑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1. 總干渠。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總干渠長70.6公里,渠底寬8米,渠墻高4.3米,縱坡為1/8000,設計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開鑿在峰巒迭嶂的太行山腰的溝壁,工程十分艱險。
2. 分干渠。紅旗渠灌區共有干渠、分干渠10條,總長304.1公里;支渠51條,總長524.1公里;斗渠290條,總長697.3公里;農渠4281條,總長2488公里;沿渠興建小型一、二類水庫48座,塘堰346座,共有興利庫容2381萬立方米,各種建筑物12408座,其中鑿通隧洞211個,總長 53.7公里,架渡槽151個,總長12.5公里,還建了水電站和提水站。已成為"引、蓄、提、灌、排、電、景"成龍配套的大型體系。
三、紅旗渠精神萬代傳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縣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糧食畝產由紅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紅旗渠是毛澤東時代林州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精神創造的一大奇跡,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結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
紅旗渠是黨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巖上的一座豐碑,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傳家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林州人民不斷賦予紅旗渠精神新的內涵,將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創業三部曲,實現了林州由山區貧困縣向現代化新興城市、生態旅游城市的跨越。
林縣人民在建設這項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工程中,鍛造了氣壯山河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征。
紅旗渠修建孕育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它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座豐碑,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
四、現在修渠多少年
紅旗渠地處山區,尤其總干渠建在太行山腰的崖壁上,工作環境極其艱險。又不方便大機器運作,會影響修建進程。當年修建紅旗渠時投入12504萬元,”歷時十年,總出動人力10萬人次,但是設備簡陋,全是人力操作,費工費時。現在設備好了,開山、打隧洞、運料等可以使用機器和電力,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今年我村修建了一座單拱石橋,不足5米口徑,尚且用時5個月,投資20萬元。紅旗渠工程大,建筑多,肯定用時長,我估計需要5年方可建成。現在人民幣的價值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工資待遇要求也不比當年,估計總投資大概50億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