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預防幼兒咬人行為的發生: 1.不斷強化積極變化 任何一個行為的改變都有它的周期性。如果某個孩子的咬人行為已經形成一種交往習慣,那么,我們就不要期待適時內能讓它消失。因此,教育者要有足夠的耐心,只有合理的期待,教育者在面對幼兒咬人行為時才不會情緒失控,做出非理性的事,說出非理性的話。教育者有意識地記錄咬人的頻次,并且給幼兒即時反饋。如果幼兒一周沒有咬人,一定要告訴幼兒,“老師特別開心,老師今天要告訴你媽媽你現在可會控制自己情緒了,會主動和你的小伙伴說不喜歡或者不要了,我們某某長大了,不再像小嬰兒那樣用咬人解決問題了,老師真為你感到高興。”這樣的正強化,會大大提升幼兒咬人行為減少到消失的速度,但是無論如何,你也不要期待,這一切問題明天就會被解決。 2.給每個幼兒適度的關注 每個幼兒都希望教師能更多地注意自己、關心自己,希望自己是最受教師關注和喜愛的孩子。當一個幼兒通過各種符合常規的方式來引發教師和小伙伴對他的關注都失敗后,他就可能使用違規的方式來引發老師和小伙伴對他的關注,其中有些幼兒無意中發現咬人反而輕易地得到了老師和小伙伴的關注,因此,隨后他就很有可能會通過咬人這樣極端方式來吸引老師和小伙伴對他的關注——咬人,雖然會被批評(在幼兒心中批評也是一種關注),但總比挨冷漠忽視好受一些。 案例 我也來玩開火車啦! 付小敏看見小朋友們正在玩開火車游戲(每個孩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椅子與椅子相連),便拿著自己的小椅子湊熱鬧,說:“我也來玩開火車啦!”連喊了幾遍,可是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游戲中,沒有人理她。她把小椅子往前排一放,轉過頭來咬了后面的小鵬一口,結果大哭,高呼:“小敏咬我!小敏咬我!” 付小敏咬人的重要原因在于她連喊了幾遍“我也來玩開火車啰!”可是卻沒有人關注她,讓她有一種被冷漠的感覺。 在發生了咬人事件后,教育者很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咬人的小孩身上,但是,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更多地給被咬的幼兒以關心,當咬人者看到“受害者”得到了更多的注意和關心時,可以給到咬人者一個信息:“咬別人并不能讓自己得到想要的關注”,這可以幫助咬人的小孩減少“咬人”的欲望。 事實上,如果每次幼兒咬人的時候,教育者都要責備甚至懲罰咬人者,那么,幼兒就會發現,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他們咬人了,他們就會得到關注。教育者的這種教育行為反應反而強化了幼兒把咬人當作是迅速獲得教育者及其他小伙伴關注的有效方式。因此,責備、懲罰反而不能消除反而助長那些努力尋求被關注的幼兒的咬人行為。 3.讓幼兒有宣泄內心負能量的機會 案例 忍無可忍 午飯時,誠誠、小輝、小宇、玲玲坐在一桌,吵鬧的說話聲不時從他們一桌傳來,小輝甚至端起飯碗神采飛揚地高談闊論,誠誠也不時說上兩句,不一會,只見誠誠神色嚴肅,站起來用嘴巴咬了小宇伸出來的兩根手指頭。 經過調查,原來小輝、小宇、玲玲都在說:“今天我會吃兩碗飯,誠誠肯定一碗都吃不下!”當時小宇還伸出兩個手指頭比劃,誠誠因此氣憤咬人——誠誠是班里有名的吃飯慢且飯量少的幼兒。 有時候幼兒咬人是因為心理有情緒的負能量要宣泄,因此,教育要盡量通過調整周圍的環境、改變教育者的情緒行為來幫助幼兒釋放心理壓力。另外,給幼兒準備一些適合摔打或啃咬的玩具,帶幼兒做一些他喜歡的事來盡情釋放心理壓力,當然,還要教會幼兒正確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上述內容選自莫源秋老師的《幼兒行為管理方法與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