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德育的任務,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還需要研究和選擇正確的德育方法,為幼兒更好地接受德育創造條件。向幼兒進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有: (一)范例 范例是對幼兒具有重要教育作用的典型事例,是以別人的好思想、好行為來影響幼兒的一種教育方法,范例可以起到榜樣的作用。幼兒園常用的范例是故事中擬人化的形象,或者真人真事。幼兒掌握行為準則是從模仿周圍人們的行為和聽到人們對行為的評價開始的。因為幼兒思維具體和他們好模仿,幼兒又對自己直接目睹的行為易于理解,能比較長時間保持在記憶中。范例對幼兒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影響與支配作用,要比語言指示來得快。范例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認識具體化、形象化,幼兒對擬人化的形象特別感興趣,使幼兒易于接受并見之于行動。由于范例形象的刺激,他可以啟發幼兒主動地按道德行為準則行事,可以使幼兒經常用范例對照自己,主動地制止自己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動和克服自身的缺點。越是年紀小,范例的作用就越大。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對兒童幼小的心靈來說,榜樣與范例的作用就像陽光一樣重要。 幼兒好模仿,但常從興趣出發,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師必須為幼兒選擇和確立積極的范例。這些范例必須能觸動幼兒的情感,并能引導他們的行為。在幼兒的品德形成中,第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范例,是父母本身的行為。教師的良好道德面貌,也是幼兒模仿的最好范例,具有經常性、直接性的作用。幼兒周圍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范例和幼兒中的范例都能起重要作用。在運用范例方法時,還必須不斷地提高幼兒的認識和自覺性,避免盲目模仿的傾向。 范例主要來源:①典范:偉人、民族英雄、導師、科學家、思想家;②示范:教師或家長(身教重于言教。馬卡連柯曾說過“不要以為只有在你們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孩子。你們是怎樣穿衣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怎樣發愁,怎樣對待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都有著重要的意義。”);③評優:幼兒園中的優秀者;④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擬人化的形象,或者真人真事。 在實踐中運用典范法的過程: ⒈為幼兒選好學習的榜樣。 ⒉激起幼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⒊引導幼兒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二)說服法 又稱說理法,或講解說理,即通過講解、談話、討論等方式向幼兒講清一些簡單的道理,幫助幼兒分清是非,辨別好壞,使幼兒具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并能用這些道德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行動的一種方法。說服是正面引導原則的具體體現。 說服的方式,一種是講解,即結合具體事例,以簡明生動、形象和語言,向幼兒講清道理,進而掌握正確的行為標準。如通過講“蘿卜回來了”和“小山羊過橋”的童話故事,使幼兒具體理解了小朋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道理,并明白要互相謙讓的一些行為準則。第二種是談話,即以師生對話的形式,針對幼兒品德教育的具體問題,誘導幼兒自己得出結論的一種教育方式。如根據幼兒在品德教育中共存的問題,進行情境模擬表演,看過表演后,讓幼兒圍繞著行為準則的一系列問題進行談話。第三種是討論,這是就一個問題讓大家展開討論爭論,在老師引導下共同得出結論。 運用談話法和討論的方法,必須做好談話前或者討論前的準備,向幼兒提什么問題,聽取幼兒什么意見和幼兒討論什么內容都應事先考慮好。另外談話或討論時,教師態度應親切、真誠。這兩種方式適用于中、大班。尤其討論方式多在大班采用。 (三)行為練習 行為練習是指組織幼兒按照正確的行為準則(規則)去反復進行實踐。練習是形成和鞏固幼兒道德行為習慣的一種基本方法。是德育實踐性原則的具體體現。練習方法之所以成為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一是因為幼兒期著重于行為習慣的培養。二是因為幼兒在實際生活中經過反復實踐練習才能逐漸掌握和遵守一定的行為規則,并且形成行為習慣。 ⒈行為練習方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各種實踐活動中的練習。比如:在角色游戲中最容易進行禮貌行為的練習;在通過組織修補圖書的勞動中可進行愛護圖書和關心集體的行為的練習。 (2)與同伴、成人交往的自然環境中的練習。如每天來園和離園的禮貌行為的練習;委托幼兒做一些具體的事而得到的練習。 (3)通過特意創設情境進行的練習。例如:教師特邀請小班小朋友們來大班作客,讓大班幼兒練習怎樣好好接待客人。在類似的場合中,大班幼兒就要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有禮貌地接待小客人,關懷小客人。 ⒉運用行為練習法應注意: (1)練習要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進行。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組織幼兒道德行為的練習過程。這些練習應當是逐步的、可以接受的。 (2)創設練習某些道德行為的條件,使幼兒得到反復練習的機會。例如,為使幼兒養成關心別人的習慣,在家庭里可以提醒啟發他幫助大人做事;有客人來時讓他把糖果拿來招待;照顧別人家的小弟弟、小妹妹,在幼兒園讓他做值日生;做些有益于大家的事等。 (3)要努力引起幼兒對練習的興趣和愿望,并且要注意使幼兒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及完成之后,產生愉快情緒體驗與獲得滿足感。例如:有的老師為了培養孩子說話輕、動作輕的文明行為習慣,他首先編了一首小兒歌“班上來了一只小動物,說話輕輕,走路輕輕,多有禮貌”。讓全班小朋友猜這是誰?當小朋友猜出這是誰后,又加之具體形象的規則要求,所以小朋友都愿意這樣做,而不是屈服于老師的壓力。 (4)練習要反復進行,做到持之以恒。教師要抓住每一個練習時機,特別是日常生活中的練習,經常反復地進行,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 (五)陶冶教育 陶冶教育是自覺地運用環境條件、生活氣氛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舉止等教育因素,對受教育者進行積極影響的方法。 陶冶教育主要是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設置的教育情境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品德方面的影響,即所謂的“陶情”“冶性”,以達到塑造人的性格和品質的目的。 幼兒是社會環境中積極的活動者,又加之幼兒好模仿,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并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痕跡的特點,所以,更有必要有意識地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幼兒的個性和品德受到良好的陶冶和培養。 運用陶冶教育法應該注意: ⒈根據教育要求來設置教育環境 教育環境不同于自發的環境,因為它是根據品德教育任務進行選擇和加工的,環境中的教育因素不但形象而且典型,具有相對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這是可由教育者控制的環境。 ⒉使環境中的諸因素為實現幼兒品德教育任務服務 環境中可進行陶冶教育的因素多種多樣,象教育者的一言一行,感情愛好、園容園貌的美化、良好的園風、班風、文藝的熏陶、成人的身教……等等,歸結起來,這些因素包括有物質的和精神的,不管哪種因素都應該成為實現品德教育任務的一個重要手段。 美國加州東海大學幸福家庭推廣中心的一項研究指出:孩子經常“生長在批評中,便學會論斷人;生長在敵意中,便學會攻擊人;生長在恐懼中,便學會了憂慮;生長在無助中,便為自己抱憾;生長在諷刺中,他就會覺得害羞;生長在羞辱中,便會產生負罪感;生長在嫉妒中,他便學會了嫉妒;生長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生長在包容中,他就學會忍耐;生長在接納中,他便學會了愛人;經常受到肯定,他就學會了自重;生長在分享中,他便學會了慷慨;生長在安全中,他就學會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生長在友愛中,他將樂于生存,覺得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見,要保證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就必須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特別是精神環境,要對他們采取正面的教育方法,讓他們真正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 這也說明了環境的陶冶作用。 ★★★★★★★★★★★★★★★★ 精彩回放 |
|
來自: 莫源秋論幼教 > 《幼兒教師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