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林,一個沂蒙山區深處的小山村。原本有130余戶的人家,可早在2015年,就已是一半房屋無人居住。年輕人多在外發展,村內只留下七八十歲的留守老人。 房久無人住,家園變荒山。從2000年至2010年,中國的自然村由363萬個銳減至271萬個。10年間,就有90多萬個自然村消失。 同樣,這個沂蒙小山村,也面臨著這樣的窘境:田園將蕪,人歸何處? 而這一切,伴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下達和一位女設計師的到來,事情終于有了轉機。 01 朱家林村的脫貧路 原本,村里有130戶人家,合計352人。但常年在家的總人口數只有103人,有勞動能力的38人,無勞動能力的65人。全村共140套房子,長期無人居住的房子就有67套,是典型的空心村。 村里有耕地460畝,荒山1000畝。在未被開發前,村里人以種植花生、玉米、紅薯等,傳統的農作物為主要收入來源。2015年的時候,村集體收入還不足2萬元。 到了2015年,國家發起脫貧攻堅戰,很多地方都要摘掉貧困的帽子。而沂南西部山區,被劃為臨沂市脫貧攻堅的重點區。 朱家林是幸運的,設計師宋娜受沂南縣政府的委托,開始規劃鄉村特色旅游,朱家林田園綜合體項目。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個滿是石墻、石屋的落后村子。很多老人住的房子,屋頂漏了,就用一塊塑料糊上,然后再蓋上玉米秸什么的,湊合著住。 然而,就這么一個讓人望而卻步的村子,卻讓設計師宋娜看到了一個,特色鮮明、結構完整、有修復價值的古村落。成為沂南鄉村特色旅游首個啟動項目。由此,還帶動了周邊10個行政村,23個村民大組,總計16000人的就業致富。 聽村里的老人說,2015年的冬天,一群年輕人來到了村子。他們在這里住下來,和村民一起生活,幫助村莊,重新恢復活力。后來,政府也來了,更多年輕人也來了,他們為村里治水種樹,建橋鋪路,修繕房屋。 02 朱家林田園綜合體 鄉村振興,就是要將農村的資源、產業通過企業的帶動,農村的參與,政府的督導共享發展成果。讓企業實現盈利,老百姓實現致富。可現實中,總有些企業打著鄉村建設的幌子,讓村里的人搬遷,來土地挪為他用,苦了村里的人。 而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的規劃,正是將村民納入整個鄉旅的體系里,來和村民共同建設,深得民心。 政府、帶頭企業、合作社、農民多方參與,政府負責主導和監督總體規劃和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建設。 企業負責投資經營和產業運營經濟效益和投資回報。村集體和合作社組織農民種植經營、園區務工、房屋租賃、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多途徑獲得收益。 以土地合作社、勞務合作社、種植合作社等方式參與進田園綜合體的建設與運營。 國家真正發展鄉村,應該是希望帶動農村的發展,解決“三農”的問題,而不是僅僅解決市場經濟的問題。有了這個認知后,如何去更好的融入到鄉建,進而從中來平衡政府、企業、農民三方利益關系時,才能拿捏分寸。 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建設從一開始就立足突出當地特色,體現風土人情,結合項目區的山、水、林、田、路、湖的自然空間,按照“產業、生活、景觀、休閑、服務”五大功能分區來設計的。做出了“1核(2輔)2帶5區”的整體規劃。 1核(2輔):朱家林創意小鎮動力核(“2輔”是石旺莊省委黨校岸堤校區、柿子嶺鄉伴理想村) 2帶:小米雜糧產業帶、高效經濟林果帶 5區:創意農業區、田園社區、電商物流區、濱水度假區、山地運動區 綜合體的規劃主要突出“文創+ 旅游+生態建筑”的深度融合,以文創產業活化鄉村,重點打造以生態建筑、鄉土文創、樸門農業、青創眾籌、創意策劃等永續環保項目為核心的青年創客中心、鄉村美學館、沂蒙生態建筑實驗基地等工程。 比如:原筑創意工作室,是將以美學館為核心的散落的空閑民居,改造為環境設計與文化創意相關工作室,為鄉村建設引進創意人才。 而鄉村生活美學館,主要用于展示朱家林所倡導的衣、食、住、行,綠色可持續的生活理念,以及生活用品和文創產品。意在挖掘鄉村生態資源和民俗資源,引導鄉村美學經濟。 此外,鄉村創意工坊民藝體驗、伴手禮、樸門農業示范、休閑養老、健康飲食、藝術展覽、田園婚禮等特色產品,更是讓很多年輕人激起了返鄉創業的動力。 03 村集體的重要角色 在朱家林田園綜合體開發建設中,村集體成立了沂南縣朱家林民俗旅游服務有限服務公司,以村里那些空著的老破房和土地入股到開發運營企業山東省燕筑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土地流轉和建設、種植、物業等配套服務。 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連片治理擴大用地面積,增加集體收入16萬元;在為旅游開發公司提供勞務服務中提取5%的管理費,用于集體積累;村集體還享受開發運營企業燕筑旅游開發公司整體運營中30%的股份分紅。 股份分紅和土地流轉集中經營所得收益的60%用于全體村民利潤分紅,對貧困戶、無勞動能力、年老體弱人員從集體收入中實行兜底保障。 村民在綜合體共建中,也通過土地房屋租賃、股份分紅、務工、自主經營等多種渠道獲得穩定的收入,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如今的朱家林村,早已不是之前的搖搖欲墜的石頭墻、揚灰漫天、破爛不堪。重新壘過的石墻、青石板的小路、滿院的綠藤、大大的景觀窗、次序井然的田舍,美麗鄉村大概就是如此吧。 04 有產業,才有出路 這樣的項目能平穩落地,朱家林村的人們能過上好日子,離不開政府牽頭和財政補助,以及開發企業的資本投入。 在整個項目中,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2.1億元,整合各類涉農資金0.9億元,銀行融資4億元,吸引社會資本10多億元。 目前,朱家林項目區內,已有合作社31家、龍頭企業3家、專業大戶8家、家庭農場7家,吸引30多家公司和研究機構落戶。 村里的人們也從單一的種植發展到了農產品加工服務、工藝品加工銷售、配套公共服務,采摘、餐飲、娛樂也搞得風生水起。 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朱家林的繁榮。2017年接待參觀考察、休閑旅游人數超過10萬人次。全村也提前一年實現了整體脫貧。現在,村里人人有活干,平均收入10000元以上;集體收入也實現了從零到50萬元以上的歷史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