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5座峰各有數十里高,臺頂為何卻是平的,您看黑龍做過啥?五臺山的得名,源于在太行山崇山峻嶺中,有5座形似臺狀的主峰。 這些主峰分別分布在東臺、北臺、南臺、西臺和中臺五個方位上。 作為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的道場,中國佛教寺廟古建筑史上,五臺山是最早的建筑之一,且是由皇帝下令修建的。 臺山位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也是中國有名的佛教第一名山,享譽國內外。相信到過五臺山旅游觀光的人一定不少。 五臺山既以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取名,五臺峰頂的風光,應該是別有洞天。 由于五臺山的峰頂,位置分布在山西忻州臺懷鎮的五個不同方向,且各頂海拔都在千米以上,登頂需要耗時耗力。 因此,前往五臺山參觀的人不少,但真正到齊五臺山五座峰頂的人,卻不多。 來到五臺山的懷抱里,東臺望海峰的位置位于臺懷鎮向東的10公里處,臺頂最高海拔2795米;西臺掛月峰,位于五臺山的正西方菩薩頂20余里處,臺頂海拔高達2773米。南臺錦繡峰,位于臺懷鎮南方的12.5公里處,峰頂海拔高達2485米;北臺葉斗 峰,位于臺懷鎮向北5公里處,峰頂最高海拔達3058米;中臺翠巖峰,距臺懷鎮西北10公里處,峰頂海拔高達2894米。 登臨五臺山的五峰臺頂,令人稱奇的是,海拔如此高的山峰,臺頂上卻是平坦的,且各建有寺院。 比如,五臺山的東臺峰頂建有望海寺,主殿供奉的是聰明文殊菩薩;西臺頂建有法雷寺,主殿供奉的是獅子文殊菩薩;南臺臺頂建有普濟寺,主殿供奉的是智慧文殊菩薩;北臺臺頂建有靈應寺,主殿供奉的是無垢文殊菩薩;中臺臺頂建有演教寺,主殿主要供奉的是孺童文殊菩薩。 一年四季中,如果在暑夏季節來到五臺山,給人感覺最大不同的是,這里氣溫偏低,四季清涼,感受不到夏季的炎熱與焦灼。 因而,五臺山的另一個名字,叫“清涼山”。 “清涼山東臺約高380里,頂若鰲脊,周三里;西臺高35里,頂平廣,周二里;南臺高37里,頂若復盂,周一里;北臺最高40 里,頂平廣、周四里;中臺高39里,頂平廣,周五里……“ ”鰲脊“指山頂像大龜的脊背;”復盂“則指峰頂如翻置過來放著的盂盆。 “源易緣”在《清涼山志》文獻資料中看到一則數據,這充分說明:五臺山的峰頂不僅是平坦的,且還是寬闊的。 為何在如此高的峰頂上,會有2至5里廣闊平坦的平臺呢? 五臺山的導游人員,給我們講到了一個生動的故事。 最初,五臺山并非現在這樣清涼高爽,而是一處氣候非常惡劣的地方。 五臺山原名叫五峰山,冬天滴水成冰冷得讓人受不了,夏天酷熱難當熱得讓人受不了,當地的農民百姓,無法正常地耕作和生活。 文殊菩薩與其眷屬一萬余人,在此修煉演說法之時,不忍看到人們受罪遭難。于是菩薩前往東海龍宮借了一件寶貝——清涼寶石,又名”歇龍石“。 這塊石頭最大的功用就是能消一方暑氣,讓四周酷熱氣溫變得清涼。”歇龍石“顧名思義,是供龍王或龍子們辟暑歇涼用的。 文殊菩薩借到了龍宮里的定貝,并留在了五臺山。東海龍王的五太子卻不甘心,不依不饒地追至五臺山,向菩薩索取歇龍石。 五太子大發雷霆中,與文殊菩薩斗法,用龍尾將5個山頂掃得平闊。 ”您看,五座主峰的山頂都是平的,上邊還有很多的碎石頭,我們當地人都稱為’龍碎石‘,在北臺的峰頂上還建有黑龍池“。 ”此我清涼道場,一萬菩薩常圍繞,愿爾有緣來哲,五臺圣境秉志誠。“ 龍王的五龍子與文殊菩薩斗法的結果,最終皈依五龍王于五臺山,這就是后來香火最盛的”五爺廟“。 也有觀點稱,五爺廟里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 據說,五爺很靈驗,經常顯現神通廣濟世人。到五臺山的人,除了拜文殊菩薩外,也一定會去五爺廟拜上一拜。 讀過此文,您有何看法或感受呢?歡迎留言互動。 參考資料:《中國佛教》、《山西文物旅游》、《忻州文物旅游》、《清涼山志》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