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2017年迎來尾聲。 在這一年中,人工智能風起云涌,互聯網+熱度不減,共享單車、網絡直播盛極而衰,大數據掀起圈地運動,新零售伴隨消費升級步入元年,無現金運動讓法幣不淡定,科技巨頭通吃金融,跨界顛覆成為常態,科技浪潮成為真正的革命者、領導者……2017年,終將作為一個大拐點被歷史銘記。 2018年,堪稱新時代的起點,掀開通往“新世界”的帷幕。 福卡智庫公號將于近期推出一系列原創文章,從行業角度為您勾勒新時代的圖景,本文為首篇。 近日,深圳“無人駕駛公交車”上路行駛的消息刷爆朋友圈,據稱累計測試里程8000公里,未發生過交通事故。 對此,深圳巴士集團股份公司回應稱,“無人駕駛公交車”的說法并不準確,公交車駕駛座上并非空無一人,而是有駕駛員的,應該叫“智能駕駛公交車”。 行駛前,司機只需按下一個啟動鍵,車輛就會全自動行駛,方向盤可以自己動,遇到交通燈和行人會自動剎車,到了十字路口會自動轉彎,到公交站能自動變道停靠……酷炫得讓認人一乘為快。 盡管“2018年深圳市區所有主要線路,全面實現公交無人駕駛化”的時間表不屬實,但無人駕駛卻在一大波互聯網界的“野蠻人”的粗暴闖入中,逐漸從風口開始落地。 沒有一點點防備,汽車產業以及與之相關的方方面面就這樣被互聯網、人工智能所顛覆。 說到底,無人駕駛是技術先行,是人工智能在攪動風云。 眾所周知,人工智能的觸角已延伸到各個行業,不停地顛覆著舊格局:生產機器人取代流水線工人、寫稿機器人替代人工編輯……人工智能的“邊際突破”正在格式化一切行業,汽車產業概莫能外! 但對于有上百年歷史沉淀的汽車產業來說,行業壁壘早已高高筑起,沒有兩把刷子誰敢闖蕩汽車江湖?眼下人工智能膽敢如此放肆,就是因為背后有技術撐腰。 精明的科技巨擘深諳單一的AI計算理論和方法,多個模型、方法與技術在不同層面的有機集成才是人工智能未來的“正確打開方式”,人工智能從單點突破走向技術集成板上釘釘。 沿著“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超強人工智能”的演進邏輯,人工智能的整體迭代升級勢在必然,作為人工智能“集大成者”的無人駕駛又怎能獨善其身? 更何況,無人駕駛自身“破繭成蝶”的技術準備也在多點突破。眾所周知,傳感器堪稱“汽車之眼”,無人駕駛汽車正是借助激光雷達、超聲波傳感器、攝像頭等各類傳感器來采集汽車周圍的環境信息。 如今,不僅百度和谷歌無人駕駛汽車武裝了64位激光雷達;一貫“不走尋常路”的特斯拉更是滿身“黑科技”,8個攝像頭和12個全新超聲波傳感器傍身,還超前配置了毫米波雷達。 新款傳感器捷報頻傳,無疑將為車主帶來更棒的連接和更安全的駕駛體驗。 不單如此,精確到厘米級別的GPS衛星定位橫空出世、中國移動5G技術進入外場測試、車用77-81GHz毫米波雷達無線技術啟動試驗,車聯網正將數字地圖完整上傳至云平臺。 汽車已悄然從四個輪子的移動沙發變成“全知全能”的移動腦庫,無人駕駛終于憑著技術這把利刃在汽車江湖里“翻云覆雨”。 由此可見,技術鑄就了無人駕駛的底氣,也讓無人駕駛成功實現了汽車產業的彎道超車。 相關數據顯示,加載了自動駕駛系統的特斯拉Model S車型拿下寶馬7、奔馳S-Class等車型,成為今年美國最受歡迎的大型豪華車型。 據麥肯錫和彭博新能源資訊聯合發布的報告稱,2030年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將達到整體銷量的50%。 無人駕駛的“爆破力”如此之大,也難怪,百度系領航的中國無人駕駛與谷歌系帶隊下的美國無人駕駛會那么拼! 畢竟,誰都知道,在智能科技橫沖直撞的當下,未來大部分汽車的價值來源于軟件而非硬件,這也讓中國的無人駕駛看到了新一輪的反擊機會。 百年造車的過程,讓國外汽車智能硬件水平走在了前面,中國自主品牌錯失了機械時代。但在互聯網軟件技術方面,大家的起步時間卻差不多,中國的發展速度甚至更快。 比如無人駕駛攝像頭,現在世界上最好的成績準確率達到89%,這個記錄是由百度保持的,而百度的語音識別軟件也被認為是一流的。 還有華為、阿里、騰訊等一批科創巨頭在路上。中國幾乎具備了構建全新互聯網生態的所有戰略變量:豐厚的國家政策紅利、互聯網應用量世界第一、龐大的產銷“后備市場”…… 據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2035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銷量將達1200萬輛,而超過四分之一在中國售出。
事實上,目前全球60家無人駕駛核心汽車企業中,中國就占了1/3(21家),超越美國(19家),更勝歐洲(13家)。 無人駕駛汽車像極了當初突然崛起的中國網購,網購憑借互聯網成功躋身中國“新四大發明”之列,如今背靠互聯網企業這一強大后臺的無人駕駛難保不會歷史重演! 以上觀之,無人駕駛顛覆汽車行業已成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