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鞅是衛侯的偏房的子孫,奉行法家的名實相符、君尊臣卑的學說。公孫鞅當年在魏國宰相公叔痤做事時,公叔痤就知道他賢能,但還沒有來得及推薦重用,就染重病臥床不起。魏惠王去探望他,問公叔痤,“您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國家大事可以交付給誰?”公叔痤說,“我有一個手下叫衛鞅,年紀雖輕,但卻有奇才,可將國家大事托付給他?!被萃醭聊徽Z。公叔痤又說,“如果您不能用他,那就要把他殺掉,不能讓他離開魏國?!被萃醮饝缶碗x開了。然后公叔痤召見了衛鞅,對他說,“我做人就是先君后臣,你趕緊逃走吧?!?衛鞅說,“國君既然不聽您的話重用我,又怎么會聽您的話殺了我呢?”所以他還是留了下來。魏惠王離開后跟左右侍從說,“公叔病得太重了,真是叫人傷心啊,他讓我重用衛鞅,又讓我殺了他,這不前后矛盾嗎?” 衛鞅到了秦國,通過一位叫景監的寵臣見到了秦孝公,陳述了自己的富國強兵之道。孝公聽了以后非常高興,就跟他商討國事。衛鞅提出實行變法,從而強國,但秦國的貴族都反對,衛鞅就對孝公說,“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秦國大臣甘龍說,“不然,沿習舊法來治理國家,官員會感到習慣,而人民也會安心?!?衛鞅反駁道,“一般人都習慣于舊的習俗,讀書人也局限于他們所見所聞,這兩種人可以任命他們為官員,讓他們守法,但不可以跟他們討論開創大業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制定法律,愚昧的人接受制裁,賢能的人革新禮法,沒能才能的人才死守舊法?!毙⒐f,“很好”。就任命衛鞅為左庶長,負責變法之事。 ![]() 法令頒布前,衛鞅為了讓人們對新法有信心,讓人在都城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桿,誰能把這木桿搬到北門去,獎勵黃金十斤,老百姓都覺得很奇怪,沒有人響應。于是衛鞅又下令,將資金增加到五十斤黃金,終于有一個人半信半疑地把木桿搬到北門,衛鞅立即給予他五十斤黃金。然后下令頒布新法。 ![]() 公元前352年,衛鞅帶兵攻打魏國,公元前351年,衛鞅攻下固陽,固陽歸降秦國。公元前350年,商鞅把國都遷到咸陽,又下令禁止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同室居住,把小村莊合并成縣,設縣令、縣丞等職位,共設立了31個縣,廢除了井田制度,修建道路,統一度、量、衡。 ![]() 公元前340年,衛鞅對秦孝公說,秦國與魏國兩國是死對頭,不是秦國吞并魏國,就是魏國吞并秦國。因為魏國處于崇山險地的西邊,在安邑(現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也是夏朝建都的地方)建都,和秦國以黃河為界,獨享中條山以東的利益。國運強時,就向西侵略秦國,國力弱時,就向東收兵保土。去年魏國剛被齊國打敗,諸侯們都背棄了與他的盟約,我們可以趁這個時機攻打魏國,魏國不敵,必然向東遷徙,我秦國就可以依借黃河、中條山的屏障,向東制服各諸侯國了。孝公聽從了衛鞅的建議,派他率軍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卬(音昂)領兵抵御。 衛鞅派人送信給公子卬說,昔日你我是好朋友,現在各為兩國將領,我不忍看到大家彼此對殺,希望和你見個面,我們締結盟約,痛快地喝一場,然后各自收兵,這樣兩國的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公子卬聽信了衛鞅的話,前往赴約。結下盟約后,喝酒之間,衛鞅埋伏的士兵一涌而出,俘虜了公子卬,接著攻打魏軍,魏軍大敗。 魏惠王無奈,派使者把河西的地方獻給秦國求和,然后離開安邑,遷都大梁?;萃醢@道,我真后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把衛鞅殺掉。 秦王把商於十五座城池賞給了衛鞅,號稱商君,也因此叫做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他兒子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于是派人抓捕商鞅。商鞅逃到魏國,魏國人不收留他,只能又回到秦國。商鞅和部屬到了商於,發兵向北攻打鄭國。秦國人追擊商鞅,殺了他,并且車裂其尸體示眾,并把他家人全都殺了。 ![]() ![]() ![]() ![]() ![]() 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得更為強大。但這種強大有點急功近利,秦國統一六國后又迅速滅亡,就是最好的證明。沒有仁政,得不到人民的擁護,這種強大就失去了基礎。企業管理亦然,光靠規章制度是不可能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高壓之下,可能會有短期業績的提升,但不可持續,甚至還會出現損害企業根本利益的短期行為或短路行為(指僅完成了業績指標,但卻損害了企業價值的行為)。商鞅執法過于嚴酷,最終作法自斃,死在自己的酷法之下,也是一個悲劇。由此想到,任何的變革,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樣才可能執行得下去。 ![]() ![]() 齊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狩獵,惠王說,你們齊國有寶物嗎?威王說,沒有?;萃醯靡獾卣f,我們國家雖小,但也有十顆直徑一寸的明珠,發出的光亮能照亮前后十二輛車。難道齊國這樣的大國,連寶物都沒有?威王說,我跟你對于寶物的認識不一樣。我有一個臣子叫檀子,派他鎮守南城,楚國人不敢來犯,泗水附近的十二個諸侯小國都來朝見;有一個叫盼子的人,讓他守高唐,趙國人不敢侵擾;有一個叫黔夫的人,派他鎮守徐州,燕國和趙國都向齊國祭拜祈福;有一個叫種首的,派他治理國家,民風淳樸,路不拾遺。這四位臣子足以照耀千里,豈只是十二輛車呢!惠王聽了,滿臉的羞愧。 ![]() ![]() ![]() ![]() 如何理解財富,是一個人格局的體現。對于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最為寶貴的是人才,而不是物質性財富。但我們這個民族恰恰沒有建立起這樣的價值觀—— 我們花了巨資建立了漂亮的校園,卻不愿意為教師提高待遇;我們的國家課題基金可以購買設備,卻不能用于科研人員的補貼;我們的富豪們可以幾千萬買一輛車,卻不舍得在研發上投入重資。 ![]() ![]() 孫臏與龐涓都是鬼谷子王詡的學生,龐涓在魏國做將軍,自知不如孫臏,就請他到魏國,然后給孫臏加了一個罪名,砍斷了他的雙腿,臉上刺上字,使其成為廢人。后來齊國使者來到魏國,孫臏暗中進見,齊國使者見其很有才能,便把孫臏裝到貨物中暗中運回了齊國。田忌很善待孫臏,并把他引見給齊威王,齊威王與孫臏討論兵法,深被折服。公元前353年,魏國攻打趙國,包圍了邯鄲。齊威王打算營救趙國,便派孫臏為將軍,孫臏以自己是殘疾人,無法勝任為由推辭,威王于是改派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前往解趙國之圍。 ![]() 田忌想直接派軍前往趙國,孫臏則說,兩人打架,不宜直接上去幫忙,要為他們設置一些障礙,使雙方受阻,他們自然就解兵了。現在魏趙兩國互相攻擊,主力全出,后方一定空虛,你不如派兵攻打魏國國都,魏國必然回救,這樣既可解趙國之圍,也能打擊魏國。田忌依計行事,魏國果然回撤,在桂陵這個地方與齊國發生激戰,魏軍大敗。 ![]() 這時齊國才開始出兵,派田忌、田嬰、田盼統帥軍隊,孫臏為軍師直搗魏國國都。龐涓知道這個消息后,便從韓國撤回。魏國發動了全國的兵力,以太子申為將軍,抵抗齊國軍隊。 孫臏對田忌說,三晉的軍隊歷來兇悍勇猛,看不起齊國軍隊。我們可以因勢利導。齊國進入魏國后,第一天建十萬個爐灶,第二天減少為五萬個,第三天再減少到兩萬個。龐涓看到后很高興,說,齊軍果然膽小,才進入魏國三天,士兵已經逃了一大半了,于是率領輕騎兵追趕齊軍。晚上到達馬陵,孫臏事前安排好伏兵,并讓人把一棵大樹的樹皮剝去,上面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下”。兩邊埋伏1萬名弓箭手,約定晚上看到火把亮起的時候就射箭。 ![]() ![]() ![]() 圍魏救趙,其實質就是避實就虛,采取柔道策略,避其鋒芒,以減少競爭代價,這在商業競爭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競爭策略。通過消耗對方的資源與精力,以逸待勞,從而戰勝對手。商業競爭中的所謂戰斗品牌,也是圍魏救趙的一種變形,如麥當勞推出炸雞產品以應對肯德基,SMH公司推出系列低檔手表(Swatch)以應對日本低端手表的競爭等。 ![]() ![]() ![]() ![]() ![]() 關于仁政,史籍上講得很多。關于孟子見惠王這個故事,對于企業管理來說,我們不能用利益來“誘導”員工的行為,如果僅用“利”來激勵,員工為了“利”也可以損害企業的利益、損害同事的利益、損害客戶的利益,就是孟子說的“上下爭利”,必定以跨臺而告終。然而我們的教育,尤其是許多商學院,還在用“利”來誘導學生,把人生的第一粒紐扣都系錯了,長此以往,我們這個民族堪憂啊。 ![]() ![]() 公元前333年,楚王發兵攻打齊國,包圍了徐州。 蘇秦對趙肅侯說,當今的局勢,太行山以東,沒有比趙國更強大的了,秦國最頭疼的也是趙國。然而秦國之所以不敢趙國,是害怕韓、魏在背后算計他。如果秦國攻打韓、魏兩國,他們沒有高山大河的屏障,很容易被秦國拿下。秦國沒有了韓、魏兩國的掣肘,那下一個就會對付趙國。我們看地圖,各諸侯國的土地是秦國的五倍,兵力是秦國的十倍,只要六國團結起來,合力向西攻打秦國,那秦國必破。那些倡導連橫的人,都想割取諸侯的土地給秦國,秦國成就霸業他們可以獲得自己的榮華富貴,卻一點也不擔心自己的國家被秦國侵略,用秦國的強勢來恐嚇自己的君主,從而讓各國割讓土地給秦國。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聯合韓、魏、齊、楚、燕、趙六國合縱對付秦國,天下將相會盟于洹水之上,大家交換人質,締結盟約,約定只要秦國攻打六國中一國,其它五國就派出精銳部隊救援。如果其中某一國不履行約定,另外五國就聯合攻打他。這樣,秦國就不敢出函谷關,來侵略太行山以東的國家了。肅侯聽完后很高興,厚待蘇秦,給了他很高的地位和豐厚的賞賜,讓他去聯合各國。 這時,剛好秦國派犀首攻打魏國,大敗魏軍四萬多人,俘虜了將軍龍賈,占領了雕陰,準備引兵東下。蘇秦擔心秦兵攻打趙國,破壞合縱的約定,又找不到人去秦國用計,就故意激怒張儀,使他入秦。 張儀是魏國人,和蘇秦同是鬼谷子的學生,學習合縱連橫之術。蘇秦覺得自己不如張儀。張儀當時在各國游歷,沒有遇見賞識自己的明君,困在楚國。蘇秦故意召見他,見面時又侮辱他。張儀很生氣,想到只有秦國才能與趙國抗衡,就投奔了秦國。蘇秦暗中派人用黃金絲綢資助張儀,張儀因此得以拜見秦王。泰王非常賞識他,用他做客卿。蘇秦派來的人向張儀辭行時說,蘇先生擔心秦國破壞合縱之約,覺得除了先生這外,沒有人能影響秦國的國事。因此故意激怒您,又派我暗中給您提供資助,這些都是蘇先生的計謀。張儀嘆道,我落入了別人的圈套還不知道。我比不上蘇秦,請替我回去謝謝蘇先生,蘇先生在的時候,我決不談連橫的事。 ![]() 蘇秦到了魏國,跟魏王說,大王的土地有千里之多,雖然幅員不算很大,但是農田、房舍非常稠密,幾乎沒有可以割草或放牧的空地了。我估計大王的國力,不在楚國之下?,F在我又聽說魏國有武士二十萬,蒼頭軍二十萬,先鋒部隊二十萬,后勤雜役十萬人,兵車六百輛,軍馬五千匹??墒怯捎诼犘湃撼嫉臏\見,要臣服秦國,愿大王認真考慮。我國趙王派臣來跟您聯系,奉上具體的聯盟方案,請大王指示。魏王也接受了蘇秦的盟約方案。 接著蘇秦去游說齊王,說,齊是一個四面險峻的國家,土地二千多里,被甲的戰士數十萬,糧食多如山丘。三軍精良,進攻時,如箭矢般迅速,打起仗來,如雷霆萬鈞,撤退時如飄忽的風雨。真打起仗來,也不用到處征兵。光臨淄城里,就有二十一萬的士兵。臨淄城非常富裕,人們斗雞、賽狗、踢球,街上的車輛你擁我擠,人口多得摩肩接踵,衣服連起來可以當帳篷,流的汗多得像下雨。韓、魏二國之所以害怕秦國,是因為與秦國國境相接。秦國發兵攻打二國,不用十日,就可以決定勝負。韓、魏如果要戰勝秦國,兵力必然損失過半,就無法再守衛四方的國土;萬一打敗了,則國家滅亡。所以韓、魏兩國不愿意和秦國發生重大戰爭?,F在秦國攻打齊國,情況就不一樣了,需要背靠韓、魏的土地,要穿越晉陽的要道,再經過亢父的險隘關口,車輛無法并行,馬匹無法并排騎行,只要一百人守關,一千人也過不去。秦國雖然想深入,但又擔心韓魏兩國,所以不敢輕易侵犯齊國。而你們不仔細思考秦國對齊國的無可奈何,而想向西臣服秦國,真是失策啊。好在現在臣服秦國,請大王慎重決定。齊王也聽從了蘇秦的意見。 最后,蘇秦去游說楚威王,說楚國是天下強國,地方六千多里,披甲的戰士有一百萬,兵車有一千輛,坐騎有一萬匹,糧食可供應十年,這是稱霸天下的資本。秦國最害怕的就是楚國,楚國強大則秦國衰弱,秦國強盛則楚國必弱,兩強不可能并存。因此我為大王打算,最好合縱來孤立秦國。我可以號召太行山以東的國家,按春、夏、秋、冬四時的時令向您進貢,來奉行大王抗秦的命令,再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廟托付給您,訓練士兵,磨礪兵器,以供大王使用。合縱則諸侯各國割地來臣屬楚國,連橫則楚國割地去臣屬秦國,這兩種結果大王要選擇哪一種呢?楚王也聽從了他的話。 ![]() 公元前328年,秦國公子華和張儀率領軍隊包圍了魏國蒲陽,并占領了該地。張儀建議秦王把蒲陽還給魏國,并派公子繇到魏國做人質。然后張儀跟魏王說,秦國對魏國不薄,你們應該有所回報,于是魏國割讓了上郡十五縣給秦國作為答謝。張儀回國后,就做了秦國的宰相。 公元前327年,秦國把焦、曲沃兩個地方還給了魏國。 公元前324年,秦國派張儀攻打魏國,占領了陜邑。 ![]() ![]() 合縱連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略思想,六國的土地是秦國的五倍,兵力是秦國的十倍,為什么還是被秦國滅了?這對于戰略聯盟理論來講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此坡撁说膶嵙軓?,但卻是由不同的主體聯合起來的,實際上屬烏合之眾,各懷鬼胎,如左傳所說的,“不義不昵,厚將崩”。我們絕對不可以對聯盟予以過高的期待。企業與企業結成戰略聯盟,難度是非常高的,我們將其定義為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所以需要有一個心理準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