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秋到戰國,有一條明顯的分割線,就是三家分晉。三家分晉說起來很簡單,春秋末年,強大的晉國國君名存實亡,整個國家被趙、魏、韓三家把持。后來三家實在把持不住了,就瓜分晉國鬧了獨立,而后周天子封他們為獨立的諸侯。那么晉國是怎么走到分裂這一步的哪?今天給大家簡單的梳理一番。 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文公重耳繼位之前,為了避難,帶著一群賢人四處流浪,最后在秦國的直接幫助下回國繼位。跟隨晉文公流亡的這些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比如趙衰,比如狐偃、比如先軫等等。 晉文公繼位之后,做了一件大事,他把晉國的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每軍各有一名統帥外加一名輔佐,一共六人。這六個人中,有的跟隨晉文公流亡過,有的是晉國本土貴族出身,這就是最早六卿的雛形。 這六個人對外統兵打仗,對內參與晉國內政的制定,名副其實的出將入相。晉國當時的貴族大戶有十幾家,這六個職位算不上正宗的世襲制,可基本都是從十幾家大戶里選出來的。 從晉文公開始,隨后的晉襄公、晉靈公、晉厲公、晉景公還有晉悼公時期,這六卿的人數雖然會有增加減少,可是他們的工作職能沒有變過,都是會同國君一起治理國家。有了這么強大穩定的統治階層,所以晉國才能一直的強盛一百多年。 在晉悼公時期,因為國君的強勢和英明,他還是能成為國家的主導,卿大夫們是在國君的領導下工作的??墒沁@一百多年下來,這十幾家大戶人家的境遇已經發生了變化。 比如趙衰的這一支,趙衰的兒子趙盾做過執政大臣,趙盾的兒子趙朔也位居六卿之中,可趙朔死后趙家遭到攻擊,幾乎是滿門被滅。所幸趙朔的兒子趙武還在,有人同情趙衰,趙武這才重新進入決策圈,重新振興了趙家。 其他的,比如狐偃這一支,在趙盾執政期間,狐偃的兒子賈季跟趙盾不對付,結果被趕出了晉國,狐家人也被清洗,退出了晉國的政治舞臺。 之后還有先家、郤家這樣因為子孫原因退出的,韓家因為韓厥的崛起加入的,總之到了晉平公時期,只剩下了智家、趙家、魏家、韓家、范家、中行家和欒家了。欒家又是沒把持住,因為一個欒逞作亂,滿族被滅,剩下的六家就是晉國最后的六卿了。這六卿之中,趙、魏、韓三家關系非常好,這也是他們能走到最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晉平公之后是晉昭公,晉昭公之后是晉頃公,晉頃公之后是晉定公,在這五十多年的時間里,六卿還是那六家,只不過他們扎根更深,早已枝繁葉茂。 在晉頃公十五年,趙家掌門人趙鞅因為一些事情,要處死邯鄲大夫趙午。范家和中行家就以此為借口,合起伙來跟著晉國軍隊攻打趙家。韓家和魏家本來就跟范家、中行家不對付,再加上挨揍的是趙鞅,他們就聯合起來解救趙家。 不知道中間是怎么進行的,范家和中行家居然公然反叛了,這會可好,晉國的軍隊又跟韓、魏兩家的軍隊一起攻打范家和中行家。后來在韓家和魏家的求情之下,趙鞅得到了赦免,范家和中行家則因為沒有人幫忙,被趕出了晉國。 等到晉出公的時候,智家和趙、魏、韓三家一起動手,把范家和中行家留在晉國的地盤給瓜分了。這下子晉出公忍不住了,按照這樣趨勢下去,這四家早晚得把晉國給分了,他就聯系齊國和魯國,想要除掉這四家。 四家得到消息以后,也是嚇壞了,這國君要除掉自己,可怎么辦好?思來想去,還是先硬著頭皮過關吧,他們就聯合發兵攻打晉出公,晉出公在逃往齊國的路上死掉了。智家的領袖智伯又重新立了一個軟柿子當國君,這就是晉哀公。智伯因為控制了國君,智家則成為四家中最強大的一家。 后面就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了,智伯想要一家獨大,就以國君的名義,跟三家索要土地,韓家和魏家乖乖的給了,只有趙家硬著脖子沒給。智伯拿這個當借口,聯合韓家和魏家攻打趙家。就在趙家生死存亡的時刻,魏家和韓家反水了,他們跟趙家聯合做掉了智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從此趙、魏、韓三家控制了晉國,而后三家分晉。 晉文公如果不組建三軍重用六卿,晉國也許能稱霸一代,絕不可能稱霸一百多年??梢簿褪且驗槿绱?,隨著卿大夫逐漸的做大做強,等到國君不能掌控局面的時候,裂痕自然就出現了,分裂也就是應運而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