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作家原創作品 文學愛好者交流園地 」 孔孟之鄉 | 禮義之邦 | 物華天寶 | 人杰地靈 文人筆下的“年” 作者:張光恒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歷來是文人墨客們津津樂道的文學主題。那么,文人作家們筆下的春節,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一代文學大師曹雪芹,運用神來之筆,細膩地描繪了舊時王公貴族過年的熱鬧情景,場景描寫極其盛大:大觀園正門上也挑著大明角燈,兩溜高照,各處皆有路燈。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團錦簇,一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也寫了清朝時節的過年習俗:除夕晚上,先是由賈母率領全家老小,拈香下拜,祭家祠、敬祖先;再就是向上輩行禮,給晚輩壓歲錢;最后全家吃合歡宴。正月初一開始走親訪友,看戲賞燈…… 魯迅筆下的春節,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在他的小說《祝福》里,魯鎮的新年洋溢著喜慶,晚云中間時時發出閃光的爆竹,散發著幽微的火藥香。“祝福”亦稱“祚福”,據說始于元朝,千年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紹興人特有的過年方式。 作家馮驥才(《年意》)描寫了大年來臨時候的逼迫感,“如果此時你還缺幾樣年貨尚未備齊,不免會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轉來轉去”,再看“你生怕誤車而錯過大年夜的團圓,也許會不顧挨罵、撅著屁股硬爬進車窗”這句,是表現過年回家那種著魔發瘋的情緒,描寫的場景和今天出門在外、回家過年所造成的春運緊張場面,不謀而合。當然,也不乏描寫過年的熱鬧與光鮮:年貨,無論是吃的、玩的、看的、用的,全都火紅碧綠,艷紫鮮黃、亮亮堂堂,生活好像一下子點滿了燈。 名作家莫言在文章《過去的年》中寫道:“那時候我的飯量大得實在驚人,能吃多少個餃子就不說出來嚇人了。”表現了過去物質生活的貧乏,所以,他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因為“可以吃好飯、穿新衣,有許多的熱鬧和神秘”。 透過作家筆下絢麗多彩的春節,我們看到,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年的文化都在傳承和發揚,新年新氣象,新年好心情,歡迎新年的到來! 作者簡介: 張光恒 ,滕州市羊莊鎮工作。出身農門,躬耕教壇,信仰文學,讀文寫文。自2010年起開始操弄文字,各文體體裁皆有涉獵,陸續有小說、散文發表在《當代小說》、《雨花》、《紅豆》、《荒原》、《散文選刊》等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