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章法 如果把一首絕句比做一只鳥,那么格律、用韻可比作雙翅,章法則是骨架,靈感則是眼睛,而情感則是靈魂,鳥如想飛,缺一不可。古今各家把章法分了許多類型,也只能做借鑒,受些啟示,但絕不可生搬硬套。 徐增有《雨庵詩話》云:“余三十年論詩,只識得一“法”字,近來方認得一個“脫”字,詩蓋有法,離它不得,卻又即它不得。離則傷體,即則傷氣,故詩作者,先從法入,后從法出,能以無法為有法,斯謂之脫也。”論得深切。我自己感覺,出之甚難。 (二)注意變化 絕句短小,稱詩中輕騎兵。一般須緊抓一事、一物、一景、一人、甚至一角度去寫,且須深入挖掘。但在短短的四句中,也須注意起伏、虛實、動靜、緩急、輕重、強弱的變化。一般須將較強較精彩的句子放在后面說,如同唱戲的壓場。構篇中須調理好鋪助與突出的關系。 如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前二句寫景敘事很平,第三句雖有比喻也較平,唯尾句一出,方峰回路轉,頓生神采。 魚熊不可兼得,不可處處要求強化。二強則損全篇構架。 比如一詩友《早春喜雨》: 一瓣心香迓雨神,云車送駕助耕耘。 風光最是街頭傘,田野機聲更動人。 三句的“最是”與尾句的“更”互相爭強,則致無法突出主題了。從前文鋪敘上看,此作應是強調“田野機聲”的,所以三句的“最是”必須去掉。我建議他“最是”改為“不看”。這樣前后則通順。 (三)說說虛詞 舊時把字詞分為虛字、實字、助字三大類,與現代漢語的虛實詞分法不盡相同。絕句雖短小,但助字應用卻很廣泛。助字包括現代漢語中的虛詞,如判斷詞、連詞、副詞、介詞等,這些詞在謀篇中起到不可缺之作用。 如謝枋得《蠶婦吟》: 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三句的“不信”與“未曾”把二個不相類的事物連合在一起。 再如劉慶霖《直言》: 耿介直言不自持,總將天性示人知。 足形未可削隨履,眉樣何須畫入時。 分別用了“不自持、總將、未可、何須”四個詞把四句連綴成篇。 (四)關于次句 對絕句,人們常論的是,結句如何余韻,三句如何振起,首句如何平起等等,而常常忽略次句。而次句處理不當,則會造成絕句頭重腳輕、分割兩段、轉身無力、先賣天機、突兀費力的現象。 三江有月論次句云:“打個比方,詩是一座大壩放水的過程,如果說三句是按總控室按鈕的話,二句就是蓄水和調配機械的階段, 重要性不言而喻,此處不可重、不可斷、不可亮、不可通、不可暗”。所以這次句須行中庸之道,細心謀劃。 本文轉載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