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開心的是,經過眾人努力,學會(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非心臟手術麻醉分會)的又一部重磅專家共識“心臟病患者非心臟手術圍麻醉期中國專家臨床管理共識(2020)”,“懷胎十月”生出來了;更加令人開心的是,本共識總算給爭論多年的利血平一個說法。然而,由于是“專家共識”,關于利血平的問題是在本共識里面并沒有能夠啰嗦個夠 其實,這個問題在本公眾微信號的第一篇推送就已經給出了答案,但是一直被疑問。所以本共識出爐后,很多人又再次問起,那這里就再次啰嗦總結一下。 Hope it helps 簡化為2個問題: 1 高血壓藥物為什么術前要調整?或停藥? 2 利血平,到底是停?還是不該停? 圍術期高血壓藥物調整與否的核心原則:盡可能維持圍術期血壓穩定。簡單來說,對于術前已經長期規律使用的抗高血壓藥物、且病人血壓控制在可接受范圍,不建議術前做大的調整。此建議符合該核心原則,且兼顧了我國目前外科病人的診療模式以及加速康復外科理念ERAS的實踐要求。也就是說,病人在因外科手術入院之前本來用藥物控制血壓良好,入院后醫務人員可能因為一些某些觀念去調整病人已經適應的降壓藥物,短時間內未必能實現平穩調整。 對于確實需要調整的圍術期抗高血壓藥物,不同專業學會的建議略有區別,且隨著循證醫學證據的改變在不斷調整。目前,高血壓患者術前降壓藥調整推薦意見下表。 表 高血壓患者術前常用降壓藥應用推薦意見 注:RAAS: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ACEI: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RB: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 那么,對于術前抗高血壓藥物“利血平”的停藥與否,一直是圍術期備受關注且存在爭議的話題。最初的擔心源于半個世紀之前JAMA的一篇病例報道。一例接受利血平治療的外科手術病人,術前停藥10天,在硫苯妥鈉全麻誘導時出現嚴重低血壓,導致手術取消,繼續停藥六天之后再次手術則未出現類似并發癥。此后,術前停用利血平1-2周的要求便逐漸出現在專業文獻和教科書。 利血平目前已經極少單獨用于高血壓治療,近10年歐美專業學會發布的相關指南不再提及圍術期如何調整利血平用藥,但是利血平依舊是復方降壓藥的主要成分,特別是在我國,仍然高血壓治療的常用藥物。根據利血平復方制劑的藥物說明書,其利血平是通過耗竭交感神經末梢兒茶酚胺,特別是去甲腎上腺素,來實現降低血壓的目的。利血平作用產生緩慢、溫和、持久,口服后3~7天見效,3~4周達高峰,停藥后,其作用仍可以維持1-6周。因此,術前如果是真的需要停利血平,傳統教科書上提到的1周時間也未必足夠。 根據著名的藥品信息數據庫(DrugLib),即便術前停用利血平,也并不能保證麻醉后不出現循環波動。重要的是,麻醉醫生應該了解病人術前抗高血壓的用藥情況,才可據此采取合適的循環管理策略??鼓憠A能藥物和/或擬腎上腺素藥(如:間羥胺,去甲腎上腺素等)都可以有效用于圍術期循環抑制的處理。 經典教材Miller麻醉學(第7版 2009年)并沒有提到術前是否停用利血平,但是明確指出,對于術前使用影響到交感神經遞質釋放、攝取、代謝或者受體功能的抗高血壓藥物的病人,麻醉后可能出現血壓變化或者心動過緩,可以考慮使用直接的血管收縮藥物,如苯腎上腺素或者提升心率藥物,如阿托品等。 “Anesthesia and Co-Existing Disease”(第4版 2002年)是另外一本與Miller麻醉學等同重要的教材,在第5章(高血壓)談及利血平時,也明確提出在整個圍術期應繼續抗高血壓藥物的治療。 著名醫學網站Medscape在2018年就此內容進行了更新,明確提出利血平必須維持使用直至手術前一天,并在手術后繼續服用。 簡單來說,對于術前已經長期規律使用的抗高血壓藥物、且病人血壓控制在可接受范圍,不建議術前做大的調整。因此,我們建議:以利血平為主的復方降壓藥手術當天停用即可。 總之,必須指出的是,關注圍術期抗高血壓藥物術前是否停藥、維持或調整,更應關注這類藥物的藥理學和藥物潛在副作用、病人合并心血管疾病狀態以及產生血壓波動的手術麻醉因素。同時,據此準備好相關的血管活性藥物和/或啟動容量治療,積極預防并處理可能出現的血壓波動。 再啰嗦一句:圍術期調整藥物/停藥,遠不如了解病人在服用什么藥物,并準備好應對手段重要;如果術中“真的”遇到因為使用利血平而導致的難以糾正的低血壓(我沒有碰到過),請找找其它原因哈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