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爸爸媽媽晚上好呀~斑馬哥哥來啦!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 說一千道一萬,再多的教育理論、再高明的教育方法、再磨破嘴皮子的諄諄教誨,都抵不上一個好的家庭氛圍。 都說十年后,有出息的孩子來自下面這6種家庭,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朗讀君 尊重孩子的家庭 有個尊重孩子的父母是種什么樣的體驗? 網(wǎng)友詩詩回答說: “我覺得我很幸福,并不是因為物質上有多么的富足; 和許多同學相比,我們家算不上有錢,但是我很開心。 爸爸曾經(jīng)說過:只要是我想做的事情,他和媽媽都全力以赴的支持。 他們從沒有在任何事情上逼過我,反而是尊重我的選擇。 了解了許多人,不同家庭,不同的經(jīng)歷后,我才恍然大悟,我得到的多么珍貴。” 顧振飚說過: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會懂得尊重別人,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內。 并不是每對父母都把子女放在平等的角度,覺得子女的意見也值得參考。 章軍曾說:以勢壓人,不如以情感人。 被父母尊重的孩子,他們擁有,自然而然的自信、敢想敢做的勇氣,從不覺得缺乏安全感、歸屬感。 不太會被什么人,什么事傷害,影響自己心情。 愛一個人時候,不會計較著,不會計算著給予和付出。 不會太在意別人,怎么看怎么想,很會給自己找樂子,不需要等著別人給。 這些孩子身上能看到的優(yōu)點,都是家庭和家人給他的底色。 而更多的,孩子會知道如何更好地去愛父母,理解父母的辛苦與不易。 很愿意成為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伴的保障。 熱愛學習的家庭 3歲就能出口成章,5歲上臺《詩詞大會》,大學生都難啃下來的《將進酒》,他可以流暢地背誦全文。 這說的是被撒貝寧稱為“行走的中華小詩庫”的小朋友王恒屹,他來自青島的一個普通家庭。 不滿一歲時,媽媽就經(jīng)常念古詩詞給他聽,一邊學說話,一邊背古詩。 家人們也為王恒屹營造一個良好的熱愛學習的家庭氛圍,家長們也一直天天在學習。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父母不僅要教育孩子,還要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也就是自我學習。 父母如果一見書本就會頭痛,孩子上學時也會步履沉重; 父母倘若整天沉溺于吃喝,孩子也會在課堂上,惦記著家里的糖塊和水果。 看似純粹簡單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傳承下來的價值觀。 美國作家鮑德溫曾說: 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說一萬遍“你應該這樣做”,不如親身示范給孩子看,讓孩子得到熏陶、有所體會,這樣的親子教育才是深入而有效的。 樂觀積極的家庭 樂觀積極的家庭,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幸福指數(shù)高。 幸福是一種能力, 和我們可以量化的優(yōu)秀無關。 表弟其實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 他的媽媽從小犧牲了很多逼他學習,拜名師, 學特長…… 什么家務都不讓他做,只要他能專心學習。 最常說的話就是: 不爭饅頭爭口氣, 你看人家誰誰誰…… 家長包辦大學志愿、 包辦出國留學、去哪個城市都包辦。 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導致表弟對生活特別焦慮,時常會懷疑自己不配得到現(xiàn)在的生活。 總是沒有安全感,不懂得享受卻要拼命賺錢。 被美好的事物環(huán)繞,卻不敢放下身心去擁抱這份美好,總是下意識的要找、挑剔一些負面的東西,其實是件很可憐的事。 他的生活錯過了很多美好和感動,他欣賞不了藝術、音樂、畫作,以及自然界的冬日暖陽,山花爛漫…… 正如馬丁.塞利格曼《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所說: “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的講話方式。 所以幫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已先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 因為享受幸福的能力,一旦丟失再找回來就難了。 在家庭教育中,努力去營造快樂、鼓勵的氣氛,讓孩子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當孩子面對逆境時,他可以難過,可以失望,擦干眼淚,收拾情緒,渡過逆境。 房間整潔的家庭 在《我家那閨女》中,袁姍姍的房間上了熱搜,不是因為豪華也不是因為大,而是因為亂...... 化妝品堆滿梳妝臺,穿完的衣服直接堆在浴缸邊,卷發(fā)棒旁邊還放著一只襪子。 衣櫥中,衣物雜亂地堆疊著,袁姍姍說,這已經(jīng)是她整理了好幾天的家。 網(wǎng)友特意調侃稱呼她為“亂室佳人”。 明明住著大房子,卻讓人覺得有一陣難以形容的悶熱感。 老人家總愛念叨:“財不入臟門”。 人生就像你的房間,一個整潔干凈的房間,你的生活也會積極向上,幸福感也會爆膨。 ![]() 鄰居凱樂仿佛生活在“豬圈”里,房間雜亂無章,鞋子東一只西一只。 在他媽媽眼中,把家收拾干凈,從來都不是必選項,臟亂差并不會影響活著。 家長的行為深深地影響著孩子,一個房間凌亂的家庭又怎么會養(yǎng)出有出息的孩子呢? 凱樂的學習也是毫無章法,沒有規(guī)劃,學習用品也要找半天。 一個臟亂的房間,會讓人變得越來越懶惰。 對風云變幻、真實而瑣碎的當下,我們更需要勇氣和勤奮去重新設計我們的美好生活。 從小事做起,收拾好房間,擺脫亂糟糟的生活、學習、事業(yè),讓孩子獲得對自己人生的掌控力。 ![]() 賞罰分明,不過度溺愛孩子的家庭 著名教育家盧梭說: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 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今年5月,江蘇宿遷的一孩子,高空潑墨,鄰居晾的衣服、樓的外墻,都被黑色墨汁濺染。 孩子的父母,帶著孩子挨家挨戶道歉,將鄰居家被“禍害”的衣物全部拿回去家中清洗,洗不干凈就買新的賠給鄰居。 孩子父親清理樓外墻的時候,孩子就一直在大太陽底下看著父親的辛勤勞動。 “我們做家長的,必須讓他認識到錯誤和事情的嚴重性。” 網(wǎng)友評論道:“為這樣的父母點贊。” ![]() 父母身體力行教育孩子,賞罰分明,比單純的打罵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賞罰分明,并不會疏離你和孩子的關系。 父母可以給孩子各種各樣的獎勵,各種各樣的懲罰, 但是事先一定要說清楚到爸爸媽媽為什么要獎勵,為什么要嚴厲。 孩子都很聰明,他們會知道什么時候自己犯錯了,并且也會希望父母的原諒。 人最害怕的是未知,最討厭的也是未知。 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也是互相了解的過程。 越是清楚對方的底線在哪里,生活也就會越輕松。 ![]() 有儀式感的家庭 平凡又瑣碎的日子里,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 與矯情無關,與物質基礎無關,這是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重視,對自己的重視。 生活就擺在那里,活成什么樣,完全取決于你自己的態(tài)度。 生活需要儀式感,事實上,對孩子的教育也需要這樣的儀式感。 ![]()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寫道: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家庭儀式,會讓平平淡淡的生活有滋有味,會使家庭成員產(chǎn)生一種認同感、安全感和歸屬感。 有心理專家認為: 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 爸爸媽媽給孩子的儀式感,不需要多少的物質做基礎,它體現(xiàn)的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 不僅僅是在特殊的日子,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臨睡前的一句晚安、一個故事。 一頓營養(yǎng)美味的早餐、 餐桌上的一束鮮花、 開學前的新書包. ....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能賦予生活儀式感,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記憶。 ![]() 我們父母終其一生,或許沒有博得名望,也沒有積累太多的財富。 但每一個父母都通過生活,積累了家庭中一些好的經(jīng)驗、品質,甚至是愛。 只有愛才能培養(yǎng)孩子,被愛滋養(yǎng)的孩子,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設為星標就不會錯過小馬達的萌動態(tài)啦! |
|
來自: 積沙成塔0u3svg > 《綜合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