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趙慎珠:函谷歷風霜 秦漢兩雄關

     文殊院民 2020-08-31

    或許是周敬王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一天傍晚,天文愛好者、函谷關令尹喜,登樓觀天象。抬頭間,忽見東方紫氣氤氳,知有貴人要來,即正冠束服,出關遠迎。

    果見一老者,白發長髯,衣衫飄飄,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騎青牛自東方翩然而至。

    尹喜看到未曾給世間留下過文字、學識淵博的老子要出關,就提出了一個要求:能否留下一篇著作,作為出關的條件?

    老子沉思之后慨然應允,遂一口氣寫下了5000多字的文章。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道德經》。

    寫完,他出關而去。司馬遷說:“莫知其所終。”

    青牛搖步,黃袍浮落,中國第一代圣哲西去的背影,就這樣漫漫沒入到了滾滾黃塵中。

    老子偉大的學說,此后變成了長長的腳印。2500多年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了一項統計,結果表明:世界上千年來被翻譯成外文而廣泛傳播的著作,第一是《圣經》,第二是《道德經》;人類古往今來最有影響的十大寫作者,老子排名第一。

    函谷關作為道家學說的發源地,聞名天下。這個位居靈寶的函谷關,史稱秦函谷關。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天,函谷關從靈寶遷徙到了新安,仍然沿用函谷關的舊名,史稱漢函谷關。

    一冊典籍,一座關墻,一條古道,秦、漢兩個函谷關如影隨形,相互輝映,它們在地緣范疇、文脈傳承、商旅往來中,濃淡相宜地寫下了進與退,東與西、開與合的精彩華章。

    漢函谷關關樓遺址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函谷”,《辭海》釋義:“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它“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是陜西、河南之間的交通要道。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狹,車不方軌,號曰天險。”其地理位置之險要,天下聞名。

    當代歷史地理學專家李久昌考證,函谷關大致創建在秦惠文王八年至后元年(公元前330—324年),之后又以它為界,分為“關中”和“關東”。

    有了函谷關,秦國坐擁四宇,進,可以出擊六國,爭雄天下;退,可以守護關中,保八百里秦川。

    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共推楚懷王為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到了函谷關,聯軍遭遇秦兵的迎擊,大敗而退。這一戰事,是函谷關第一次在史籍中“出鏡”。

    漢代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百萬雄師為什么徘徊在關前而止步?李久昌解釋,關東六國合縱討伐秦國,80年間發生過4次,幾乎縱貫戰國時代的中、后期,且都是圍繞函谷關一線展開的。正是憑借函谷關和崤函古道的優勢,大秦帝國最終完成了“掃六合”的統一大業。

    函谷關聲名顯赫,留下諸多故事: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玄宗改元……也讓后人生發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百二雄關”“一丸可封”的感慨。

    2000多年后,秦函谷關雖已失去昔日的扼要險峻,卻依然威風凜凜,記錄下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抵抗侵略者的一段悲壯歷史。

    《中國共產黨靈寶歷史》(一卷)記載,1944年5月,日寇糾集1.6萬多兵力,3200匹戰馬,90輛坦克,250輛戰車,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準備分三路向靈寶縱深發起進攻。

    為抵御日軍西進,中國軍隊調集10萬大軍,在靈寶境內筑起3道防線,猛烈反攻。

    6月8日中午,函谷關大戰打響了。連續6天,雙方短兵相接,白刃廝殺,陣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陣地上火光沖天,山溝里尸體層層疊壓,血流成河。

    中國將士頑強死守,誓與陣地共存亡。6月15日拂曉,沖鋒號響起,在函谷關、虢略鎮一帶的守軍沖出戰壕,殺向敵軍,日寇全線潰敗。

    函谷關大戰中,中國軍隊用血肉之軀擊退了日寇的鐵甲,打死、打傷日軍2000多人,粉碎了日寇的猖狂進攻。

    函谷關續寫了千年雄關的傳奇,讓日寇膽戰心寒。

    漢函谷關外城東墻遺址

    古老關樓蕩然無存

    出靈寶向東北15公里,在函谷關鎮王垛村,有秦函谷關關樓。

    初夏的早晨,萬里晴空下,關樓更顯巍峨。它坐西向東,青磚高墻呈凹形南北排開,兩扇朱紅的城門洞之間,刻著“函谷關”三個字,關墻上矗立著4座懸山式重檐樓閣。

    關樓內,懸掛著一幅東漢晚期“函谷關東門”摹本的復印件,工作人員王贊芳說,關樓是1992年參照它復建的。

    細細看圖,關樓是建筑形式對稱、連體的四層木結構雙樓,一層為門關,雙樓各開一門洞,每洞雙扇門,門上有鋪首;二層至四層,上小下大,樓壁開小方窗,二層、三層環繞有走廊。雙樓頂脊上,對稱雕有二只丹鳳。雙樓畫像間,有草隸榜題:函谷關東門。

    當代學者胡海帆考證,這幅摹本,應該是從“偃師邢渠孝父畫像石”上摹繪下來的。在漢畫像石上繪刻出函谷關,這是迄今所見的孤本。畫像石大約是在清光緒末年的山東出土,后來流失海外,1917年被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購買收藏。

    1944年,梁思成在他出版的《中國建筑史》一書中,摹繪此石,稱它是:“最忠實、最準確的一幅漢代建筑圖,實在是最可貴重的史料。”

    歲月無語,風沙無情,秦函谷關關樓早已蕩然無存,后世也只能從這幅漢函谷關畫像石中,去遙想它久遠的壯觀景象了。

    出東門向西,是一條狹窄的荒涼小路,樹木參差,道路兩側的黃土陡坡上,有淤泥沉積痕跡,有的樹根暴露,水土流失嚴重。靈寶文管所工作人員孫輝說,古道從關樓向西,總長2800多米,峽谷中部的溝面寬為95—130米,底寬2—5米,垂直深度50—70米,當年的函谷古道大約就在這峽谷之中。

    近年來,文物考古在關城內,發現銅箭鏃、瓦當、銅劍、封泥等重要文物;在關城東門南側,發現豎井式箭庫一個;在關門北側,發現漢代鑄錢的陶錢范、冶煉遺址;在古道附近,還發現了一段厚達1.6米的路基,兩條明顯的車轍碾軋軌跡。

    或許只有它們,才記得滄海桑田的變遷。

    秦函谷關關樓(新建)

    新安移來函谷關

    《漢書·武帝紀》記載,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徙函谷關于新安,以故關為弘農縣”,將函谷關東移大約300里,移到新安縣境內,依然沿用原來的關名。

    近代于右任點評新安函谷關:“送千年客去,移一個關來”。當初的大漢帝國,為什么會硬生生移來一個函谷關?

    按照東漢應劭和《水經注》中的說法,是原籍新安的樓船將軍楊仆戰功顯赫,“恥為關外民”,所以上書皇帝,乞求遷徙關東。武帝隨后批準了他的請求。

    古來學者都對此提出了質疑。《漢書·酷吏傳》中,對楊仆的一生有過相對詳細的記載,宋代王益之、清代周壽昌等人,根據這一記載,得出了結論:楊仆當時并沒有立下什么戰功。

    當代學者辛德勇說得更直接,楊仆終其一生,也沒有建立起什么了不起的業績,更談不上因功移關。更何況,函谷關是關中東出的第一戶,保衛長安重要的防衛要地,其戰略位置無與倫比,怎么可能是由一個水軍將領(樓船將軍)提出遷關的建議?

    撥開層層迷霧,辛德勇在《漢武帝“廣關”與西漢前期地域控制的變遷》一文中分析,漢武帝對函谷關的東移,頗有深意,應該是“益廣關”,是為了進一步擴大關中的范圍,拓廣關中轄地。

    東遷后的函谷關,與扜關、鄖關、武關、臨晉關一起,構筑了一條自南向北的防線,大大增強了帝國依托關中、控制關東這一個基本的治國方略。

    由洛陽市出發向西,沿310國道行駛20公里,遠遠地,就望到了延綿城墻。

    漢函谷關遺址北依鳳凰山,南眺青龍山,西有奎樓山,東望八陡山,四山環繞,澗河、皂河之水環繞遺址奔流東去。

    正中的關樓遺址,高15米,磚石結構,分中、下兩層。

    中層,四面門洞十字交叉,門兩側鑲嵌石刻門聯,西門北側,是近代張鈁題寫的“弘我漢京”;東門北側,相傳是于右任題寫的“四面青山三面水”。

    下層平臺的東、北、西三面,青磚包砌,中部是拱形的東西通道,通道寬4米,高7米,長18.4米,頂部磚砌而成,三復三券。

    通道東西兩面,各有一組對聯,東面門聯為:“功始將梁今附驥,我為尹喜誰騎牛”,西面為:“勝跡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門額上,是近代康有為手書的“漢函谷關”。

    關樓與南北兩側的夯土城墻,呈“H”形連接,南側墻體殘長150米,北側墻體殘長270米。關樓東側,兩座10多米高的夯土層南北對峙,就是傳說中的“雞鳴臺”和“望氣臺”。

    暮色輕籠,關樓和城墻上,浮現出一層古銅色的光暈,老舊磚縫深淺不一,青青野草在光影中搖曳。遺址空曠,少有人來,層層黃土,遍布雜草,金戈鐵馬湮沒在了歷史深處,漢函谷關仍是氣勢如虹。

    據《水經注》載,移來的漢關仿照秦關形制,關樓高聳,規模宏大。

    唐宋之后,漢關逐漸失去了防御功能,受到冷落,又歷經戰亂和風雨侵蝕,殘敗不堪,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和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二次進行過修葺。《新安縣志》記載,最后一次大型修復在1923年。

    新安縣林業局張宗之介紹,修復后的關樓高83米,分為上、中、下三層。頂部為四角亭閣,飛檐畫棟;中部為方形閣樓,楹聯鑲嵌;底部為城門,城垛錯落。可惜的是,重修的關樓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遭到破壞,如今只有兩層尚存。

    絲路漢關車馬喧

    夕陽余暉映上殘垣斷墻,行走在故城古道上,似乎走進了往昔歲月中,依稀聽到關樓上戰旗獵獵,看到關門前車水馬龍。

    函谷關東遷后,不再僅僅是一座軍事重鎮,更是兩京故道中的重要門戶,兩京商貿和文化的交會點,一條寬廣的絲綢之路,也從這里緩緩延展。

    公元73年,班超受命從東都洛陽出使西域。漢函谷關作為西行的第一關,目睹了絲路的繁華和興盛,見證過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

    20世紀80年代,在遺址周邊區域,出土了獨具西域特色的唐代牽駱俑、武士俑、西域胡俑,形神兼備、多姿多彩的駱駝、馬等唐三彩……漢函谷關前的一幕幕場景,仿佛重現眼前:班超雄壯出行,玄奘載譽歸來,西域使者來訪,胡商駝隊西歸……如同東漢李尤在《函谷關賦》中所描述的:“會萬國之玉帛,徠百蠻之貢琛。冠蓋紛其云合,車馬動而雷奔。”

    曾經的刀光與劍影,喧囂與繁華都已暗淡無聲,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滄桑巨變成今日圖景:北側的鳳凰山上,隴海列車正飛馳而過;南側的青龍山下,310國道汽車川流不息,重疊交融在一起的,正是一條從歷史延伸向未來的古今之路。

    漫漫雄關早已廢棄,登臨關樓,極目遠眺,藍天沃野,碧水東流,你卻依然能夠回眸歷史,去尋覓“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壯闊蒼茫。

    (原載于2017年5月19日《河南日報》11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内射女校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av|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黑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 亚洲尤码不卡av麻豆|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99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AⅤ毛片奶水| 日韩深夜免费在线观看| 隔壁人妻被水电工征服| 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久久|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免费|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国产超高清麻豆精品传媒麻豆精品|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 国产女人喷潮视频免费| AV激情亚洲男人的天堂|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 国产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开心一区二区三区激情| 成AV人电影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一区二区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高潮喷水|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另类丝袜综合网|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不卡黑寡妇|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 美女被强奷到抽搐的动态图| caoporn成人免费公开|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 韩国午夜理论在线观看|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