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始平公造像記》是龍門十二品之首。楊守敬說:《始平公》以寬博勝。(《平碑記》)《始平公造像記》幾乎全用方筆,如同刀切一般,棱角分明,是北碑中以方筆為主的雄強書風的典型代表。 2.《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撅造像記》 《牛橛造像記》全稱《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乃龍門二十品之一,屬北魏碑楷書之名作。《牛橛造像記》筆法端莊嚴謹,強法度卻不失靈動,自然顯露出質樸淳厚的力度之美,與二王“俊逸灑脫之美”形成了顯著的對比,為后來之書法人開一途徑。 3.《步轝郎張元祖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 《龍門二十品》之《一弗為張元祖造像記》,又稱《一弗造像題記》。造像龕位于古陽洞北壁,龕高36厘米,寬19厘米,深30厘米,是龍門二十品中最小的兩個造像龕之一。 全篇方筆為主,書法風格遒勁沉穩,但在嚴整之中也不乏靈動之筆。 4.《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龍門二十品《北海王元詳造像記》,全稱《北海王元詳為母子平安造彌勒像記》。造像記高88厘米,寬42厘米,是元詳隨北魏孝文帝南伐遷都至洛陽的歷史實錄。 造像記的章法較為疏朗俊逸,雖然縱有行橫有列,但行距和字距都顯得較為空靈,與二十品的其他造像記大多不同,較之《始平公造像》更是顯得風格迥異,俊朗灑脫。 5.《司馬解伯達造像記》 《司馬解伯達造像記》簡稱《解伯達》,刻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年間(477—499),“龍門二十品”之一,在古陽洞北壁。正書14行,其中6,7,8行,一行3字,余皆一行5字,可見64字。 此造像記筆力方俊、氣勢雄強。用筆以方為主,間用圓筆;起筆有直、斜、橫落及輕重之別,收筆或藏或露,多清晰可見;點畫方截、峻厲、雄強,飽滿且見秀整,時寓圓柔之筆以破板滯;方折凝重,間有幾處圓轉,尤其是橫折的圓轉處頗具秀逸遒勁之氣,整體參差錯落,姿態欹正,縱斂有致,意趣天然,韻味酣足。 6.《云陽伯鄭長猷為亡父等造像記》 《云陽伯鄭長猷為亡父等造像記》,簡稱《鄭長猷造像記》。“龍門二十品”之一,景明二年九月三日(公元501年)完成。造像龕位于古陽洞南壁口上方南側,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其大小不等。圓楣拱內刻卷草葡萄紋,主尊為交腳彌勒(已經殘破),左右二脅侍菩薩侍立。造像記位于佛龕右側,高50厘米、寬35厘米,記景明二年云陽伯鄭長猷為亡父造彌勒像一軀,為母敬造像一軀,為亡兒造彌勒像一軀,陳玉女為亡母敬造像一軀。正書8行,一行12字,可見八十四字。 此碑書法勁厲樸拙,結體方整,隸意較重。而且別出一格,字體怪險,但是布局合理,字體之間相互陪襯,給人一種穩中有動,險中有靜的活潑之感。 7.《新城縣功曹孫秋生二百人等造像記》——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碑刻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楷書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體方勁峻拔,沉著勁重。筆法凝練自如。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太和以后諸家角出,莊茂則有《孫秋生》”“龍門二十品中,約而分之,亦有數體,《孫秋生》沈著勁重為一體。” 8.《邑主高樹和維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記》 《邑主高樹和維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記》,簡稱《高樹造像記》,正書十行,一行14字。可見一百三十九字,書法峻整勁健。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陽洞北壁。 此碑端方峻整、勁健厚重,用筆凝練自如、棱角怒張、犀利無比,與北方豪爽超邁的男兒性格相吻合。結字重心居中,稍微偏上,莊重穩健,安若磐石,穩如泰山,形成了質樸自然、峻宕盎然的藝術風格。 9.《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像記》 《惠感造像記》全稱《《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像記》》,刻于北魏景明三年(502),“龍門二十品”之一。佛龕位于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造像記正書可見66字,正文現存56字,殘損2字。有翻刻本,第12行“顧”字左上缺一點,末行“像”字缺二筆。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說:“北碑中若《楊大眼》、《魏靈藏》、《惠感》諸造像,巨刃揮天,大刀斫陣,無不以險勁為主。若不得執筆之勢,如何能之?” 10.《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 《賀蘭汗造像題記》全稱《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賀蘭汗造像題記》。屬“碑式”題記,有額無字,螭圖盤繞。位于古陽洞窟頂東側中間位置,盤龍首,長方座,造像龕位于窟頂東南側,二龕并列。佛龕完成于景明三年(502年)八月十八日。與造像記緊鄰的左龕,高100cm、寬64cm、深8cm。右側龕高80cm、寬75cm、深8cm。左龕主尊為戴寇交腳彌勒,右側龕內三尊造像與左龕相同,兩龕頂外均有四比丘。 此記結體端莊穩重,重心偏上,絕無松散下垂之感;筆法棱角分明,落筆斬釘截鐵,鋒芒咄咄逼人,頗具兇猛、強悍之氣,有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壯志豪情。 11.《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卅四人為皇帝造像記》 龍門二十品《馬振拜造像記》全稱 《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卅四人為皇帝造像記》(優填王造像題記),正書,連額書“邑子像”可見一百二十八子,書法峻麗,別有風味。景明四(503)年八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9行,一行15字。額正書‘邑子像’三字。最初選拓的〈龍門二十品〉中無此題記,康有為提出質疑,方巖〈校碑隨筆〉以〈優填土〉為唐刻而刪去。顧燮光〈夢碧移石言〉亦如此。 12.《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幼孫造像記》 簡稱《太妃侯造像記》。景明四(503)年七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29行,前22行一行6字,字較大;后7行,一行4字,字較小。 “龍門二十品”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