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4.背誦詩歌。 重點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熾熱的愛國之情。 難點抓住意象解讀詩歌內涵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太陽吟》是詩人聞一收錄在詩集《紅燭》中的代表詩歌。留美期間,身為海外游子,每日見到的太陽同樣也照耀著祖國,于是他希望太陽能夠帶去自己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之情。詩歌情感真摯,意象奇特,蘊含著濃濃的的愛國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紅燭》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學生齊讀詩歌 由聞一多《紅燭》詩集中的詩歌導入,更有針對性。 講授新課一、作家作品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號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詩集《紅燭》。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詩集《死水》。他致力于研究新詩格律化的理論,在論文《詩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詩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辭藻),并且還有建筑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在學術上,他廣泛研究祖國的文化遺產,著有《神話與詩》、《楚辭補校》等專著。 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后出任民盟中央執委,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先生大會上,聞一多拍案而起,憤怒斥責國民黨暗殺李公樸的罪行,發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二、寫作背景 聞一多創作了兩部詩集,一部是《死水》,另一部是《紅燭》。 詩集《紅燭》由詩人在清華和美國兩個時期的作品組成既反映了當時青年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的思 想情緒,更表現了詩人希望獻身藝術、報效祖國的理想;既反映了詩人對西方社會的失望和憤恨,更表現了詩人熾熱的愛國思鄉之情,同時,既有對愛情、對自然的歌頌和贊美,也有對前途感到渺茫的感傷和哀怨。 這首詩寫于1923年。詩人準備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詩集,在回顧自己數年來的理想探索歷程和詩作成就時,寫下了這首名詩《紅燭》,將它作為同名詩集《紅燭》的“序詩”。 而1923年9月出版的這個集子又系詩人公開刊行的第一部詩集,由此可知該詩在聞一多詩歌藝術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聞一多正是從《紅燭》時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現代詩人的創作道路。 三、新知講解 1.聽朗讀,注意朗讀節奏,初步感受詩人的情感。 2.解讀詩歌的鑰匙——抓意象 詩人通過詩歌表達情感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理想、志向、抱負等,融入到詩歌形象(人、物、景)當中,借助某些詩歌形象含蓄地去表達。我們把寄托或承載詩人主觀情感的詩歌形象稱為意象,即有“意”之“象”, 意象就是蘊涵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 品析把握意象是和詩人進行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徑,也是解讀詩歌、打開詩人心靈之窗的一把鑰匙。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詩人通過油紙傘、籬墻、丁香、雨巷等一系列意象來抒發詩人冷漠,凄清,惆悵心境,詩人在雨巷中希望丁香姑娘能找到出路,同時也希望自己能找到出路,結果依舊在雨巷中彷徨。表達了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 3.整體感知 大聲朗讀課文,這首詩歌中的意象是什么?有什么特點?詩人想通過這樣的意象表達什么感情? 意象是“紅燭”,象征自己對祖國的一顆赤誠的心。全詩以詩人與“紅燭” 問答交流的形式展開,抓住紅燭的“自焚” 與“流淚” 兩個顯著特征,表現了不管個人能否看到勝利的到來,都要為理想進行腳踏實地的奮斗,要有獻身祖國、敢于自我犧牲的愛國精神。 4.具體分析 (1)齊讀詩歌,詩歌起筆用李商隱的詩句有什么用意嗎? 中國古典詩歌以物明志,李商隱詩歌素以綿密富麗的意象著稱,詩人往往借助外物的狀態來敘說著詩人自己的心境。受“五四”時期文化的影響,聞一多對中國傳統詩學的感情非常深厚,而李商隱的名篇名句“蠟炬成灰淚始干” 是最能引起聞一多興趣的中國古典詩歌之一, “紅燭”也成為中國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 (2)快讀詩歌,詩歌哪幾節描寫了紅燭的“自焚”? 2-3節,用設問手法,自問自答,展現了思考覺悟的過程。燃燒自己,“燒”出光亮,寫出了紅燭“自焚”的特征,犧牲精神。 (3)自由誦讀詩歌,怎么理解作者所說的“矛盾!沖突!”? 明確:前面“一誤再誤”,后面“不誤,不誤!”前后兩種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詩人困惑后的醒悟。詩人把蠟比作軀體,把火比作靈魂,軀體和靈魂互相依存,不可分離,“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后才放光出?”這讓詩人很迷惑,這不是 “矛盾!沖突!”嗎? 但是,詩人終于徹悟了,理解了紅燭,這正是一種奉獻、自我犧牲精神的體現,與利己主義相對。從而由衷地贊美了紅燭,并產生敬仰之情。 詩人的思考,實際上反映了那個時代進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諦的思想歷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獲得的覺悟。 (4)齊讀第4節,詩歌第4節傳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表達詩人對紅燭的殷殷寄語,也是詩人的自勉自勵。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人生的價值重在奉獻。詩人借著紅燭的形象激勵自己,表達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接著詩人用“燒破”“燒沸”“救出”“搗破”幾個動詞,拯救民眾于水火之中,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使他們覺悟,使他們熱血沸騰,使他們奮起,從而積極行動起來求得自身的解放。表現詩人的歷史使命感。 (5)默讀詩歌5-7節,詩人面對燭淚有哪些思考? “既已燒著,又何苦傷心流淚?”詩人仍在懷疑這種自我奉獻、自我犧牲的真實性。而燭淚是因風而起,卻依然燃燒。所以,那淚,是紅燭為不能最快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流淚。詩人歌頌紅燭的奉獻的精神,歌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焦急的淚,也是喜悅的 淚!它會“培出慰藉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反映出苦難社會需要光明、勇氣、犧牲,終會驅除黑暗,帶來一個全新的世界。 (6)齊讀詩歌8-9節 詩人呼喚紅燭,在紅燭那里找到了生活方向:實干,探索,堅毅地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計較結果。詩人說:“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四、課堂練習 聞一多的《紅燭》中的紅燭指的是( D ) A.祖國 B.人民 C.家人 D.自己 五、拓展提高 聞一多先生在《紅燭》一詩中寫道:“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藉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 C ) A.正確的價值觀必須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 B.精神貢獻比物質貢獻更可貴 C.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必須對社會作出貢獻 D.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為前提 學生齊讀 課本上標畫,識記 學生齊讀 識記詩集《紅燭》的思想情感 學生自由讀,分析、消化 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學過的詩來舉例分析 學生自由回答,可以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簡單分析。 學生多樣化誦讀 學生留足時間,邊讀邊分析,同學間可以討論完成 學生把自己的思考寫下來 可以延伸,學生談收獲 積累文化常識 了解作家的經歷及作品風格 知人論世 感受聞一多學生在詩歌上的貢獻 方法指導 提升閱讀詩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以讀帶教,在讀中體會、品味、感悟 比較難理解的地方,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動手動腦相結合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課堂小結詩人將自己比做紅燭,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熱來照亮險惡的前途,去燒破世人的迷夢,搗毀禁錮著人們靈魂的監獄,為人間培養出慰藉的花和快樂的果。盡管是“流一滴淚,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直到蠟炬成灰淚始干”,也在所不惜。 《紅燭》是詩人內心的真實剖白,體現了對祖國前途的執著追求和獻身于祖國的偉大抱負。 板書 贊頌 謳歌 紅燭 敬仰 執著追求 寄語 用于犧牲 思考 呼喚 |
|
來自: 群qzz40sv9zatr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