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正史所有文章全部原創,從不搬運。內容源于史料,從不戲說。寫作不易,認真寫作更不易,希望您能關注本號。您輕輕一個關注,一個點擊、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 說起四川有名的景點,樂山大佛一定排名靠前,因為它是我們國家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佛像,身高足足有71米,頭與山齊,腳臨江面,蔚為壯觀。佛像坐落在樂山市南岷江東岸的凌云寺邊上,位于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的三江交匯處。大佛開鑿于唐代,由大佛旁邊的凌云寺海通禪師主持修建,前后歷時整整90年,可謂工程浩大。 樂山大位于四川樂山市市中區凌云路 我們現在之所以叫“樂山大佛”是因為大佛位于樂山市,所以習慣性叫樂山大佛,但這顯然不是大佛的真正名稱。以前,樂山大佛到底叫什么名字確實是個謎,直到1989年,考古人員在大佛的右側臨江的一面懸崖峭壁上發現了一面巨大的摩崖碑,碑高6.6米,寬3.84米,整個碑面面積達到25.08平米,這樣巨大的石碑,在現存石碑中極為罕見。 根據碑文的名字《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我們可以知道,樂山大佛的真正名稱應該叫“大彌勒石像”。碑文由唐代唐德宗貞元年間,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韋皋所撰,內容為記錄佛像當年建造經過,并由工匠鑿刻于懸崖峭壁之上,歷經千年風雨竟然還能留存,實屬不易。 樂山大位于四川樂山市市中區凌云路 樂山大佛并非當時政府公款修建,而是由民間集資完成,中間一度因為資金問題停工。樂山在唐代稱為“龍游”,隸屬于嘉州,并且也是嘉州治所所在地。唐朝兩任四川當地的節度使都曾私人捐助薪奉供大佛的興建,大佛最終就是在西川節度使韋皋任期內完成。 樂山大位于四川樂山市市中區凌云路 樂山大佛的幾個秘密: 1、 樂山大佛的“發髻”。1962年大佛維修時,專家用粉筆一個一個編號, 最終數清楚大佛一共有1051個發髻。發髻使用單獨的石塊直接嵌到大佛的腦袋上,而不是和腦袋整體雕鑿的。歷史上發髻有多次脫落,還曾在大佛腳邊撿到脫落的發髻。 2、 大佛的長耳和鼻子。大佛的長耳和鼻子也不是原懸崖壁石天然雕鑿,而是后來單獨做出來的,內部由木料做內襯,外部再刷上石灰而成。不過,這內襯木料是后世修補時采用這種方式,還是雕鑿時就這樣,現在已經搞不清楚了。 3、 大佛的胸口藏寶洞。1962年大佛一次維修的時候,維修工無意中在大佛的胸口位置發現了一個藏寶洞,可惜打開一看里面裝的竟是歷代修繕大佛時用的廢鐵、磚頭等,而用來封住洞口的竟是宋朝修建天寧閣的記事殘碑,可惜后來遺失。所謂的“天寧閣”就是在大佛之上修建的用來保護大佛不受風雨侵蝕的閣樓,到了宋代還有修建,但早已損毀再未重建。 近期四川遭遇洪災,洪水已到大佛腳處 就在完成這篇文章的時候,新聞里播報四川遭受近七十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洪水,大佛面前的江水已經漫過步行長廊,漲到了大佛的腳面處。樂山有句俗語叫“大佛一洗腳,樂山睡不著”,可見今年的水勢之強,不過,我相信大佛一定能安然度汛。 因為愛讀歷史…… 所以我們目睹滄桑,我們經歷輝煌…… 所以我們胸有溝壑,我們處變不驚,我們談笑風生…… 和趣正史一起,去歷史中結識千姿百態的人,去經歷波瀾壯闊的事…… 希望您能關注本號、支持本號,您輕輕一個點擊、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