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糊涂,劉邦派陳平去殺掉樊噲,恰恰就說明劉邦是老而不昏之人。 樊噲是誰?他的身份可不僅僅只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他還是呂雉的妹妹呂媭的丈夫,也就是呂雉的妹夫。 看到這里,我想大家或許就明白了,為何劉邦臨死前要陳平去殺掉樊噲了吧!其實原因很簡單,不是因為劉邦昏聵,而是因為劉邦在為自己的劉姓江山考慮。 對于劉邦而言,他早已不信任曾經(jīng)那以死護(hù)佑自己安危的樊噲,在他的眼里,樊噲早就是呂雉一黨,與呂雉是狼狽為奸,沆瀣一氣 ,妄圖篡奪大漢江山。因此,他是深怕自己死后,無人能再壓制住這位曾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開國名將,真到那時,若是他與呂雉聯(lián)合,劉姓江山勢必易主,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勢必拱手讓于他人。 如此,身為梟雄的劉邦,他豈能讓這個可能成為事實,他非仁主,況且即使是仁主,在天下面前也會變得殘暴,顯然在天下與情分面前,劉邦選擇了前者。為了確保自己的江山能夠永固,在無法除掉呂雉的前提下,他所能做的就是想盡辦法的剪除呂雉的羽翼,削弱呂雉對于朝堂的影響,從而維護(hù)劉姓江山的統(tǒng)治。由此,基于削弱呂雉勢力的想法,作為呂雉的妹夫,又是手握重兵的樊噲,他自然是首當(dāng)其沖,成為臨死前的劉邦所要除掉的第一對象。 當(dāng)然,樊噲實在是命不該絕。當(dāng)時,劉邦在彌留之際密令陳平、周勃前往正在平定英布之亂的樊噲軍營,由周勃替代樊噲的統(tǒng)兵之職,陳平負(fù)責(zé)秘密執(zhí)行對樊噲的誅殺令。而后,周勃也確是如劉邦吩咐的那般,一到軍營就拿出劉邦所給的虎符,接管樊噲的軍隊,但是負(fù)責(zé)執(zhí)行誅殺任務(wù)的陳平卻并沒有遵循劉邦所下的命令。 彼時,陳平雖將樊噲捉拿,但卻并不敢殺他,陳平認(rèn)為:“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呂后弟呂嬃之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大意就是樊噲是皇帝的親信之臣,是有功之臣,最重要的是他還是呂后的妹夫,是皇親國戚,位高爵顯。因此,若是冒然就殺了他,萬一皇帝后悔了,這該如何?而且此時,皇帝已是病入藥膏,時日無多,到那時,母憑子貴的呂雉勢必權(quán)傾朝野,如若此時殺了她的妹夫,日后自己肯定也是命不久矣。 說白了,陳平怕死,他是一個聰明人,他深知此時大漢已不再是劉邦說了算,而是呂雉說了算。此時聽從劉邦的話,對他沒有好處,反之留著樊噲的命,這對于自己卻是有著大大的好處,將樊噲押往京城,由劉邦、呂雉來親自決定他的命運,這樣無論是誰當(dāng)政,陳平都能全身而退。由此,正是陳平的“貪生怕死”,最終救了樊噲一命。當(dāng)時,就在陳平押送樊噲進(jìn)京的路途中,京城就傳出來劉邦病故的消息,朝中由呂雉一人做主,如此身為呂雉的妹夫的樊噲自然也就幸免一死。 當(dāng)然,樊噲雖幸免一死,但他的活卻也為他家族后來的蒙難埋下了伏筆。呂雉對樊噲的寬恕,并繼續(xù)重用樊噲,讓樊噲是被那些忠于劉姓皇族的大臣徹底的劃入到了呂雉一黨中,此時不管樊噲是否愿意加入?yún)物粢稽h,他都只能是呂雉一黨的人,劉姓皇族一黨是絕對不會再接納到的。由此,樊家只能是與呂家在一條船上,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如此,基于樊家與呂家的這種緊密的盟友關(guān)系,我們也就不難想象樊家之后的結(jié)局了。九年后,呂后卒,陳平、周勃率眾大臣誅殺諸呂雉、呂媭婘屬,樊噲嫡子樊伉被殺。當(dāng)然,因樊家卻是有功于大漢,繼任的漢文帝念起功勞,于是復(fù)立樊家爵位和食邑,樊噲庶子樊市人繼承了舞陽侯爵位,直至西漢滅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