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微文化”為東營市作協(xié)重點扶持文學(xué)公眾號。平臺宗旨:體現(xiàn)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東營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溫度的文字! 家 鄉(xiāng) 的 橋 作者丨隋中勝 編輯丨文姐 我的故鄉(xiāng)在淄河畔,有河自然就有橋。橋,往往是一個地域的交通咽喉所在。有名字的橋,常常被人們當(dāng)作地標(biāo);歷史久遠(yuǎn)一些的橋,又往往凝聚著非同一般的文化底蘊(yùn)。橋因河而生,或悲或美的傳說和故事就圍繞橋衍生開去…… 印象最深的是橫跨在村后淄河上的那座大木橋。橋有沒有名字,我已記不得了。橋,全長八十多米,橋面用厚厚的木板鋪成。下面的枕木全是十余米長,一摟多粗的大圓木,遍涂朱漆。橋面兩邊是一米多高的菱形橋欄。整座橋古樸美觀,雄偉大氣,是方圓數(shù)十里少見的大橋。 大木橋是我孩提時的樂園。旱季時,橋洞底下歇涼、唱歌、捉迷藏,悠哉樂哉;雨季時,河水暴漲。從橋面越過橋欄,一個猛子扎到河里,對我們這些河邊長大的孩子來說是家常便飯。鄉(xiāng)野農(nóng)村,文化生活貧乏,幾部戰(zhàn)斗故事片,看得爛熟了,我們分成兩撥,以橋為陣地展開攻守,大木橋成了天然的演兵場。橋因河而得,大木橋便成了我們村獨有的驕傲。鄰村的孩子們從橋上過,我們便趕過去,學(xué)著電影上的臺詞問:“哪一部分的?”看到對方縮手縮腳,唯唯諾諾,我們心里像打了勝仗一般地恣兒。無數(shù)次,我們坐著父輩們的騾馬車經(jīng)過大木橋去趕大集,看大戲;無數(shù)次,我們依在橋欄上欣賞天邊的云霞,讓想象編織我們的思維;無數(shù)次,我們在大橋上迎接暮歸的牛羊,哄趕玩野了的鵝鴨;無數(shù)次,我們放眼橋下,搜索蘆葦蕩里的鳥巢,看如海的蘆葦蕩風(fēng)起云涌;無數(shù)次,我們悵然目送悠悠東逝的河水,等待歲月催我們長大…… 由于年代久遠(yuǎn),大木橋也凝聚了許多往事……抗戰(zhàn)時期,我們村成了八路軍的敵后根據(jù)地。戰(zhàn)士們在老鄉(xiāng)的幫助下,借助浩淼無邊的蘆葦蕩,同日寇展開了神出鬼沒的游擊戰(zhàn),屢屢給敵人以重大打擊。1941年冬季的一天,惱羞成怒的敵人集中兵力突襲了我們小碼頭村。兇殘的敵人把百姓圍趕到大木橋南頭一個場院,逼問八路軍的下落,遭到百姓的拒絕。敵人連續(xù)屠殺我?guī)酌傩眨て鹆巳罕姷呐稹R粋€年輕人趁其不備,奪過屠刀,擲向敵人,趁敵人慌亂當(dāng)中,跳入了橋下的蘆葦蕩,跑沒了影。群眾的反抗嚇壞了敵人,他們又耍花招,揚言:“是好人都到場院屋里去!”百姓不知是計,紛紛涌向屋里,其中還有一個賣辣椒的外鄉(xiāng)人。滅絕人性的日寇鎖上屋門,抱來柴草,點燃了屋子。可憐我70余名男女老幼被活活燒死,這就是著名的“小碼頭慘案”。史料上有記載的。大木橋親眼見證了日本帝國主義殘害中國人民的史實。 淄河滋潤了這片土地,養(yǎng)育了她的兒女。淄河畔不乏陽剛男兒,更少不了水靈的溫柔女子。“橋頭三姐妹”的故事就是她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與命運拼爭的生動寫照。“三姐妹”的家就在大木橋下面的河畔上。“三姐妹”大的叫葦葉,老二叫蓮葉,小的叫荷葉。她們一樣的鵝蛋臉兒,一樣的窈窕身材,一樣的水汪汪的大眼睛,一樣的心靈手巧,追求她們的小伙子如走馬燈一般。橋頭南面,還是村子里的電影放映場。經(jīng)常放的片子有《小花》、《廬山戀》、《小街》、《大橋下面》、《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等。片中的男女主人公成了姑娘小伙心目中的偶像,里面的愛情故事啟迪了他們追求美好愛情的夢想,打開了禁錮他們幾十年的思想,躁動著他們的心。每當(dāng)夜幕降臨,不管是月牙初照還是明月高懸,橋頭河畔成了青年男女的集散地,著實熱鬧。只是歷史的原因和性格愛好的不同,“橋頭三姐妹”的命運歸宿也各各不同,但“淄河妹子”敢愛敢恨、敢做敢為的本色卻是與生俱來,萬世不渝的。只是,一個姑娘為情所傷,跳入淄河殉情而亡的悲劇為這大橋涂抹了沉重的一筆。 大木橋默默地注視著在這片土地上勞作生存的人們,看護(hù)著我們這些懵懂未知的鄉(xiāng)村孩子,但大木橋卻左右不了自己的命運。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初期,接上級命令,大木橋要強(qiáng)行拆除……后來來了好多操外地口音的人,還有幾輛那時少見的大卡車。他們拆了橋,把木板圓木用汽車?yán)吡耍f是建什么大禮堂。橋,拆了好幾天,我和小伙伴們的淚也流了好幾天。我們恨死了那些拆橋的人,但他們說是上級讓干的。上級是誰?我們不知道,也無從知道……我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大木橋消失在熟悉的視野里。 大木橋拆了。一幫人又來建橋了,說是要建一座大石橋。但河是不能不過的,于是,我們的父輩們在河灘里搭起了一座小石橋。小石橋給我們平添了許多樂趣。小石橋很簡陋,紅磚砌的橋墩上擱上兩塊大石碑,不知是哪朝哪代的。碑上刻有許多字,玩泥巴累了的時候,我們就仿寫石碑上的字,看到人名,便猜測、爭辯其忠奸善惡。小石橋很矮,下一場大雨就會被沒掉。雨后,看過路人把褲腿挽得高高,戰(zhàn)戰(zhàn)兢兢,一步一挪地過河,頗有趣。小石橋很窄,并排走兩個人都困難。我親眼看見一個本家二伯推著一車玉米秸,一不留神翻到河中的情景。當(dāng)時,我們一群小伙伴笑得肚子痛…… 大石橋建成了。兩個大大的空空的石拱,全部用石頭、水泥砌成,光禿禿的,黑黝黝的,沒有任何的雕飾,依稀刻著四個大字“抓綱治國”。我們失望了,與大木橋相比,這是天壤之別呢!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不屑于去走那座大石橋,總覺得它礙眼,丟了我們村的臉。 隨著歲月的流逝,我離開了家鄉(xiāng)。日子久了,很想家。奇怪的是,夢中出現(xiàn)的不是被拆掉的大木橋,就是早已廢棄了的小石橋,惟獨沒有現(xiàn)在還橫跨在河上的大石橋的影子。難道真是敝帚自珍,失卻才貴? 啊!大木橋,故鄉(xiāng)的橋,我心中的橋! 作者簡介:隋中勝,六零后,廣饒縣大碼頭鎮(zhèn)人。中共黨員,任教于廣饒縣英才學(xué)校,中學(xué)高級教師。愛好廣泛,籃球、旅行 、讀書等。工作之余偶爾涂鴉,不圖發(fā)表,只為充實生活;不慕名利,只為愉悅自我。倘拙作亦能快樂他人,則我心甚慰! 作者近期作品欣賞: 顧問:陳謹(jǐn)之 橄欖綠 魯北 清泉 主編:郝立霞 副主編:張永君 郝立新 編輯:張旋 任曉娣 呂娟娟 王霞 文姐 外聯(lián):郭杰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