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作者是北宋的錢乙,和以前給大家介紹的一樣,名醫一般都沒空寫書,沒必要更沒精力,這也是他的弟子搜集整理的。 他的著作有很多,但現在傳下來的就剩這一本了。僅憑這一本書,就奠定了在中醫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小兒藥證直訣》是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錢乙幼科冠絕一代”。 序言里寫“醫之為藝誠難矣,而治小兒為尤難”,《黃帝內經》里沒教,大家都不會;問病情,兒童又不會說,所以又叫“啞科”;摸脈和成人不一樣不說,太小的脈都摸不到;生長發育一天一個樣,疾病變化快;藥量也不好控制。 古人遇到的問題現在也是這樣的呀,為啥兒童醫院到處爆滿?因為缺少兒科大夫呀!這上面所說的這些困難,即使過了這近一千年,依然沒有本質的變化。 除此之外,還創立了“臟腑辨證”,使得此后兒科稱為一門獨立學科而發展。 著名的六味地黃丸就是錢乙的方子,大家應該能明白什么叫“冠絕一代”了吧? 2.適應證:脾胃氣虛兼氣滯證 飲食減少,大便溏薄,胸脘痞悶不舒,或嘔吐泄瀉。 脾胃氣虛我們以前談論過很多次了,每次談雖然大同小異,但其實是越來越深入、越來越精煉的。 脾胃是一體的,我們稱之為“中”。首先位置在人體中間,其次作用是樞紐、起著關鍵作用。 搜索微信公眾號:食物是最好的藥 加關注 他們的關系概括為三點:納運相成、升降相因、燥濕相濟。 ①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其實意思就是說脾胃具有消化之作用,消指的是消減、食物研磨粉碎,指量變;化指的是食物轉化、變成精微營養物質,是質變。 精微營養物質,就是細小(看不見)的有益的人體基本物質,換大家接觸過的概念就是氨基酸、脂肪酸、糖、微量元素之類的。 因此納運相成出現問題,那就“不納”食少厭食、“不運”腹脹胸悶。 ②脾主升清、胃腑通順。脾把消化分解出來的營養轉輸到全身,就好像“天女散花”一樣。胃把食糜分解后進行排空,輸送到腸,最后通過肛門排出體外。 “脾不升清”則脾氣下陷,見到腹瀉頻繁、臟器下垂。 “胃部和降”則胃氣上升,見到惡心嘔吐、吐血呃逆。 ③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胃消化飲食,注意這個食物是固體,那還有水液呀!水多了是“濕邪困脾”易見水腫,水少了是“胃陰虧虛”易見火熱。 換一句話說,大便溏薄是脾的問題,水多了,再發展下去就是腹瀉,故有“無濕不成瀉”之說。大便干燥失胃的問題,水少了,再發展下去就是便秘,故有“有一分陰津便有一分生機”之說。 我們分析下上面的癥狀,現在應該一目了然。 飲食減少,胃不受納,可能是胃氣虛。大便溏薄,濕邪困脾,多為脾氣虛。 胸脘痞悶不舒,氣虛引起的脹悶,或者因為氣虛引起的氣不流動(氣滯)而見到脹痛。 嘔吐,胃氣不降。泄瀉,脾氣不升。 怎么辦?好說啊!調和脾胃,益氣燥濕。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各6g。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就是四君子湯啊,補中益氣的基礎方、代表方。 人參、白術、甘草,健脾益氣。 白術、茯苓、陳皮,健脾燥濕。 人參就不多說了,大補五臟之氣。 白術在益氣健脾燥濕之外,還具有止汗安胎之作用。氣虛的人容易出汗,然后接著就容易感冒,感冒又加重氣耗,惡性循環。同理,懷孕之人經常嘔吐,那不就是脾胃損傷,接著汗出,然后各種不合適就出現了,最麻煩的就是氣虛下陷,那不就是胎動不安? 茯苓健脾滲濕之外,還能寧心。氣虛的人通常伴有心率加快,因為身體虛,所以心臟多跳兩次,質量不夠數量湊。心慌慌的難受不說,還會導致失眠,這就非常合適了。 胃口不好是食少、嘴里沒胃叫口淡、吃了不消化是食積腹脹、甚則飲食入口則吐就是氣虛所致氣逆、更有吃完就往廁所跑是氣虛下陷所致腹瀉,陳皮就是橘子皮,江中健胃消食片的成分之一,理氣(食積腹脹)、和中(口淡嘔吐)、燥濕(泄瀉水腫)。 方子很簡單,但選藥很有講究。 ①煎服就直接用上述劑量,為1付的量,一天兩次溫服,每次250ml。 注意煎服加生姜5個、大棗2枚,加強和中的力量,尤其是生姜具有很好的止嘔作用。嘔吐明顯的一定不要省。 ②泡茶就用上述一半的劑量,一天兩次,沸水沖泡,燜15分鐘溫服,每次服用2杯。加生姜2-3片。 ③可以買10付打成散,一天三次,每次10g,用姜棗茶(生姜3片、大棗1枚)送服。 ④建議飯前服用。原因有二,一補益藥需要空腹服,飯后服影響吸收;二用于氣虛氣滯就是促進消化的,就該飯前服。 如果偶爾出現飯后消化不良,飯后服用消食藥促進消化。問題是現在脾胃氣虛,吃完之后多半就是腹脹的,不用等事情發生的再說,直接就可以未雨綢繆。 而且氣虛嚴重我們說,很容易就出汗。吃飯這種情況其實就挺明顯了,專門就有一種叫“食積外感”。 了解更多中醫養生基礎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