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的流轉將中國與世界帶到了1860年,在這一年里,中國的土地上依舊是戰亂四起。此間,清政府不但要同已在南方地區"肆虐"了有10個年頭的太平"亂"軍作戰,還要防御英法聯軍行將對京畿重地發起的攻襲。 就在這清政府看似已陷入內外交困的迷局中,身居天京的太平天國高層們卻不曉得,自己在江南一帶取得的一系列軍事勝利已引起在上海的外國殖民勢力的猜忌。當他們摩拳擦掌、準備通過東征行動開辟新的天國領土的時候,外國殖民勢力已暗中地跟清政府握起了勾結之手,一場中外"會剿"太平天國的陰謀,正在悄悄地逼近以洪秀全為領導的那個盛衰不定的政權。 一、連戰連捷、勢如破竹的太平軍1858年,利用天京事變及石達開率精兵出走后天京面臨的空虛狀態,清軍在和春等的統籌、指導下,于天京城外重建了1856年為太平軍所破除的江南大營,天京又一度受到清廷戰力的扼壓。為了移除清軍這把"指著天國'心臟'的刀",太平天國領導層從二期江南大營的掛牌之日起,就開始籌劃對它的拔除戰,并在1860年春,獲得了實施這場作戰的時機。 1860年5月2日,已在一系列前哨戰中取勝的太平軍對江南大營發起總攻,僅用了數天的時間,便完成了對江南大營的破襲、虜獲了清軍倉皇敗逃時遺留的大批軍備、物資、餉銀。 ▲太平軍將領楊輔清,他在二破江南大營戰役中發揮了出色的指揮作用 破除江南大營后,太平軍的攻勢沒有就此陷入停滯。在忠王李秀成的領導下,太平軍繼續擴大戰果,接連攻克常州、無錫、蘇州、嘉定、青浦、松江、嘉興等一大批江南城鎮,這使得盤踞在上海的外國殖民勢力惶惶不可終日。 就在太平軍乘勝追擊清軍、不斷攻城占鎮的5月26日,英、法在上海的軍事當局發出布告稱:"不歡迎任何交戰行為發生于上海城內"。此時清廷與英、法兩國間的戰爭狀態尚未結束,但由于英、法進行侵華戰爭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攫取通商權益,因而在上海,已各自占有勢力區(租界)的英、法兩國不對清政府在華民居住區(華界)內的行政權予以干預。 ▲依據1840年代簽訂的《南京條約》《黃埔條約》,英、法獲得了在上海設租界的權利,圖為1850年代的 在清政府仍然保有對華界控制權的這個時間點,英、法拋出如此一份聲明,無疑就是表明了不歡迎太平軍入城的態度,然而由于當時通信條件有限,英、法,當然還包括其他多個在華擁有利權的國家的態度沒能被傳達給太平天國方面,這導致以李秀成為首的太平軍前線將領無法估判形勢,仍認為"與之有相似信仰的'洋兄弟'"諸邦會安守中立,甚至在必要時會向太平天國伸出援手、助滅"妖軍"(指清軍)。 6月的中下旬之交,李秀成致函英、法、美等國的在滬外交當局,表示太平軍將在不使洋人合法權益遭損害的前提下進兵上海,希望各國在不感恐慌之余恪守它們長期以來在江南奉行的"中立"。 生怕通商權益受影響的英、法、美等國對此皆不作正面回應,然而它們心里都明白,倘若它們坐視上海被太平軍接管,它們在華尤其是在上海的"特權"不可能獲得比在清政府那更有實效的保障,因為清政府已在它們的淫威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而太平天國政權是個"真意不明、由暴徒組建而成的政府"。就這樣,它們間形成了"無論如何,要保證清政府不倒且為他們所用"的共識。 ▲舊英國駐滬領事館所在建筑的今貌 二、華洋"會剿"序幕的徐徐趟開早在英、法發布布告后的5月27日,這兩國在上海的戰力就開始頻繁展開調動,并陸續入駐多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地點"設防"。 數天后的6月2日,一個名叫華飛烈的美國浪人在上海買辦、官僚、外僑團體等的資助下,組建起一支名為"洋槍隊"的外籍人軍團。 ▲華飛烈 上海"屏障重鎮"松江被太平軍攻占后,已如熱鍋上的螞蟻的中外紳商急令華飛烈帶兵"出征",7月16日,華飛烈在太平軍從松江展開出擊后的翌日,令洋槍隊隨同清軍聯攻松江。松江在太平軍大部離開之后,防守十分空虛,在洋槍隊、清軍猛烈的進攻下,太平軍雖取得打死打傷來犯之敵近170人的戰績,但最終還是寡不敵眾、被迫撤退。 華飛烈及清軍戰地統帥李恒嵩不以高傷亡率換來的慘勝為然,兩周后,他們又攜部于青浦點燃另一團戰火。青浦太平軍統將周文嘉一面組織兵力抵抗,一面向蘇州方面請援。 接到援戰請求的李秀成當即率部前往助戰,8月2日,在阻擊清軍、洋槍隊的另一場戰斗中,太平軍又取得輝煌的勝利。是役,太平軍不但虜獲了敵軍敗退時遺棄的大批洋槍洋炮,還取得了5傷洋槍隊頭目華飛烈的戰果。 ▲太平軍在青浦戰役中大敗洋槍隊,圖為戰斗結束后,太平軍在收押洋槍隊俘虜 華飛烈負傷后,暫時失去了對洋槍隊的指揮能力,于是,他的位置由另兩名副手——白齊文、法爾斯德接替。白齊文與法爾斯德也是要錢不要命的亡命之徒,在金錢的誘惑下,他們拉攏近百名在滬的擁有不同國籍的浪人重新"充實"洋槍隊。 9日,這支"得到重整"的洋槍隊在清軍李恒嵩部的配合下,再度進擊青浦。太平軍在這場保衛青浦的戰斗中再次獲勝,是役,洋槍隊又遭受了一輪大規模減員和裝備流失,此外,李恒嵩也差一點遭到太平軍的生擒。 ▲白齊文 稍事休整后,李秀成命部又開攻勢,12至18日的一周時間里,太平軍連克松江、泗涇及鄰近上海當時城區的七寶、虹橋、法華、徐家匯等,使得上海城的西、南兩門被暴露在太平軍的兵鋒之下。太平軍本計劃在18日晚間全數入城,然而當晚下了一場大雨,使得進城的道路全數被淹,太平軍只能在風雨中等待下一個入城的合適時刻。 19日,天稍放晴,太平軍再度邁起進軍步伐,向上海發起進逼。由于南門是太平軍大部隊入城的必經之路,而且南門又毗鄰法租界,因此,不歡迎太平軍入城的法軍在南門附近縱火焚燒房屋,"以免這些房屋被太平軍據作攻襲法租界的火力點"。 ▲列隊入城的太平軍 20日,太平軍在進軍的過程中又接近了英租界。太平軍入城后可謂是對洋人在滬的一切利權秋毫無犯,然而,以英、法殖民者為首的西方在滬勢力仍然不愿停止對太平軍的敵視,它們調集戰艦云集黃浦江,企圖伺機發動對太平軍的武力襲擊。 當太平軍在華界與清軍交上火時,英、法駐滬的軍隊即援引5月26日公告稱:"太平軍'無視'英、法聲明中業已表明的態度,'肆意挑戰'英、法軍忍耐的極限,因而必須動用兩國的聯合戰力,以迫使太平軍遵守在'國際共管區'內的行事法則。" 云集在黃浦江江面的英、法戰艦悍然炮轟太平軍增援華界前線的部隊,爾后,又派海軍陸戰隊登陸直奔華界,助力那里的清軍阻擊太平軍。太平軍與英、法、清聯軍展開激烈的巷戰,一整日后,由于裝備上的劣勢與不斷走高的減員率,戰力不支的太平軍被迫撤離戰場。 ▲集結在黃浦江上、對太平軍發起炮擊的外國軍艦 三、幻想終究不能變現為"洋兄弟"的情誼轟轟烈烈的太平軍一攻上海之戰在清軍和殖民者的聯合對付之下失敗了,然而太平天國領導層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沒能看透他們所謂"洋兄弟"的真面目,而將此次英法聯軍助戰清軍的事件定性為"一場誤會"。 21日,李秀成在余部撤退到徐家匯后致信英、法、美、葡等國的在滬外交官,斥責他們沒有恪守中立。與此同時,李秀成還在信中說道:"洋人與天朝軍民同宗同教,理應友好互助,此次出現誤會性的沖突,實在很不應該。希望日后仍可保持彼此間的友好關系,以敦和睦。" 從今天的思維看來,我們很能理解太平天國高層們這種渴望與外國交好的愿望,但在1860年那個內憂外患籠罩著中華大地的年份里,我們只能說他們的想法太過幼稚。 ▲1860年代初,上海,清軍處決遭捕的太平軍。觀刑者中,有外國軍人。 太平天國的高層普遍出身于農民階層,缺乏與外國勢力打交道的經驗。在19世紀那個國際上隨處上演弱肉強食之幕的世紀中,西方勢力自踏上中國土地的那一天起,他們就是內心充滿貪婪的殖民者。對于無法單靠武力完成征服的中國,他們傾向于扶持順從他們的勢力掌權。 在兩次鴉片戰爭的"教訓"下,清政府已成為一個對西方槍炮有畏懼心理的腐朽政權,而太平天國政府則不然。西方殖民勢力在不愿花費時間"調教"太平天國的同時,更明白他們根本不可能調教出比晚清更加順從的政府,因而,雖然他們與清政府存在過、或仍有著這樣那樣的沖突、疑忌,他們終究不可能贊同太平天國取代清王朝成為中國的統治者。 日后血的教訓讓太平天國高層認識到,"洋兄弟"根本就是唯利是圖、對中國有禍害而無裨益的助惡勢力,因而,太平天國在后期,不得不在反清斗爭的基礎上加上反侵略的方向。 回首當年,正是因為晚清的愚昧與腐朽讓外國侵略者有機可乘,讓人民承受著許許多多的痛苦,也讓中國陷入不安平的世道。幸好如今我們生活在光明而又富強的新時代,但我們依舊要以史為鑒,不讓當年的悲劇復演。 參考資料: 1.《太平軍三次進攻上海》(魏建猷) 2.《太平軍進攻上海紀實》(于雷) 3.《太平軍進攻上海是否"重大失策"》(苑書義) 4.《Devil Soldier: The Story of Frederick Townsend Ward》(Caleb Car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