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追風箏的人》后感 家里有一些書買了有些日子了,只是還沒有認真去讀,趁著響應疫情防控要求呆在家里,開始一本又一本去細讀,今天讀是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作者是來自美國的阿富汗人-卡拉德.胡塞尼。 《追風箏的人》是一個發生在阿富汗人身上的故事,作者用自述的方式,講述了主人公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的童年、少年生活,后來遠走美國的青年時代, 以及中年重回阿富汗的人生故事。用散文般的語言,生動描繪了阿富汗在過去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的生活,用自己和少年伙伴哈桑之間的故事,描繪出了父與子、主與仆、人與上帝、個人與國家之間各種復雜而脆弱的社會關系,同時也淋漓盡致呈現出了人性的種種,忠誠與背叛、信任與謊言、血緣與親情、反省與救贖等等。 書中阿米爾和哈桑代表著兩個不同社會的階層,同時代表著兩個不同的民族。這些也注定了他們各自不同的命運。他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是身份卻大不同,也使得他們具有了不一樣的性格,在面對別人的欺凌和強暴,他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從中我們看到了懦弱和勇敢,自私與奉獻不同的人性;這也是一個岔路口,自從他們的友誼、人生都開始走向不同的方向。主人公內心世界也開始漫長的自責,救贖之路。 后來重返阿富汗尋找侄兒索拉博過程中,重遇阿塞夫,這一次阿米爾并沒有逃避,兩個人扭打在一起,最終雖然還是敗下來了。索拉博救了他,如同昨天的場景,只不過這一次結局不一樣。人生里面很多事情,我們無法去掌控或者左右,比如戰爭、又比如種族,但我們可以去改變自己。 在書中作者還展現了阿富汗文化風情,讓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視覺感受到這個深受戰火和內亂摧殘的國度。大多數人,能夠通過電視新聞了解到的塔利班所統治阿富汗那段歷史,在書中也有所描繪,但是這僅僅只是冰山的一角,他們利用所謂的宗教,搞種族屠殺和歧視,同樣也對于人類文明的踐踏,對于自由和民主的扼殺,所謂的統治者其實就是一群魔鬼。回過頭去看我們的國家上個世紀了七十年代,也曾經經歷過這樣的一個時期,許許多多的場景又是多么的相似,只不過很多歷史至今仍然無法去正視。 對于一個遠走異國他鄉的人來說,祖國永遠會在心里,盡管它因為戰火,種族摩擦千瘡百孔,盡管它因為歲月流轉而物是人非;而對于一個游子來說,故鄉永遠割舍不掉的情感組成部分,因為它已經根植在你的生命里。而對于每一個人來說,父母兄弟的血緣之情,任何東西無法取代的。 追風箏的人,那空中飛舞的風箏只是一個符號,在每個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和愛情;也可以代表勇敢、正直、善良、誠實。遠去的風箏,或許,正是我們人格中所欠缺的,只有把那只“風箏”追到,那我們的人格才能更完整。 放下書本,回過頭去看我們所處的社會物欲橫流、利字當道、缺乏信仰,還有多少人愿意正視我們自己,會勇敢地“追風箏”,有多少人會去拂拭我們內心的塵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