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過春節(jié),講究的是一個熱鬧,過完除夕,迎來新年,陣陣鞭炮聲中,村子里到處都是四處拜年的場景。 過年給長輩拜年,是當地農村的習俗,無論你有多大歲數,見到長輩,照樣得磕頭作揖道聲過年好。 在城里居住多年的大雷,和往年一樣,看完春晚才睡覺,凌晨四點多起床,為家人準備新春第一頓早飯,孩子也被從睡夢中“拽”了起來,六點多的樣子,天剛蒙蒙亮,一家人就帶著禮物出發(fā)了。 大雷家所在的村子,距城里也就半個小時的車程,趕到家里,父母早就在門外等候,父親有些“責怪”地說:“咋回來那么晚呢,鄰居們都已經來拜年了,趕緊的,收拾一下,和你弟弟一塊四處轉轉去。” 弟弟在父親家,也是等候多時,去鄰居家拜年,兄弟們一起去,既顯得有陣勢,又顯得兄弟情深,所以,在農村拜年,大多都是一個家族的年輕人,成幫結隊組團拜年。 拜年的時候,只需兩個領頭的,對主家說些祝福的話,其余的站在那里就行了,只要人過來,就代表尊重了,鄰居家的孩子,也好一家家回禮。 到了至親的長輩或者有牌位的鄰居家,那是要真磕頭的,這時候,鄰居或親戚會拿出一條席子,放在牌位或者長輩面前,跪在地上磕頭的人,就不至于弄臟褲子。 拜年的習俗,與其說是習俗,倒不如說是對鄰居的一種尊重,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鄰里之間,無論有無親戚關系,大家平時低頭不見抬頭見,相互尊重是最基本的道理,而過春節(jié)拜大年正好是個絕佳的表現機會。 對于這樣的習俗,大部分農村人還是極其重視的,但也有一些年輕人直呼不習慣,這與其說是風俗,倒不如說是走過場,現在的人講究的是各人掙錢各人花,搞這些沒用的東西,還不如請大家吃頓飯呢! 但說歸說,每到新春佳節(jié)拜大年,一群群人熱熱鬧鬧的走東家串西家,像是趕廟會一般,走在道上直碰頭。 關于拜年,村子里還流傳著一個笑話,說是有個長輩,逗鄰居家的孩子,說你給我磕頭拜年,磕一個頭給一塊錢,小時候,一塊錢還是非常值錢的,鄰居沒有想到,自己的一句玩笑話,孩子竟然當真了。 不顧圍觀人們的大聲哄笑,那孩子趴地上就磕頭,像雞啄米似的,一下磕了幾十個,孩子磕頭磕得起勁兒,那長輩就受不了啦,趕緊彎腰把孩子拉起,嘴里還說,你這孩子,讓你磕你還真磕呀? 孩子可不管這些,說我磕了三十多個頭,你得給我三十多塊錢呀,大人說話不能不算數啊。在孩子的催促下,在圍觀鄰居的起哄下,長輩不得不掏了三十多塊錢,跺著腳遠去了。 一直到現在,提及這事兒,大家依然忍不住大笑,所以,在我們當地,每當鄰居家孩子有拜年的愿望時,長輩們都會積極阻止,即使不磕頭,長輩依然會給晚輩紅包,但如果遇到見一次磕一次的晚輩,這可就有些承受不了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