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期三天的“大師課”上,很多從業者找到了突破自我邊界的“鑰匙”。

圖片來源:貓眼
一位做從事宣發行業三年的學員說,他是帶著職業瓶頸和自我困惑來的。“聽完第一天解決了50%,三天聽下來解決了80%的困惑,剩下的20%其實也算是解決了,但還是需要回家再好好思考和沉淀下。”
他在課后總結中寫道,“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已上路,只要路對,就不怕路遠。”
“我們期望能夠讓產業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工業化。通過舉辦‘大師課’,我們也把自己的方法輸出出來,讓更多的好內容孵化開發出來,讓觀眾看到。”貓眼研究院院長劉鵬對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說。
這是貓眼研究院舉辦這次大師課的初心,也是目的。
11月8日晚,“大師課”首日課程結束后,劉鵬拉著所有學員,來到貓眼公司內的小影院,開始了一場特別的“拉片課”。
一般的拉片課是講怎么拍片子,這堂拉片課講的是怎么改片子。
在前期的觀眾試映中,貓眼研究院設計了一套詳細的用戶調研體系,根據問卷結果對電影提出了優化建議,從故事結局、剪輯節奏,再到人物關系、劇情邏輯。
“作為品牌方,我分清了營銷、宣傳、發行的區別,懂得了與電影營銷方換位的思考模式。了解到了大數據調研的作用,電影剪輯的最后一道關卡是目標觀眾的反饋。”經過了培訓和拉片,在騰訊微視工作的學員方言更加堅信,只有內容才能救票房。

學員 方言
圖片來源:貓眼
劉鵬告訴刺猬公社,推動貓眼研究院去做“大師課”,有三點邏輯。
首先,電影行業的產業鏈很長,但國內影視行業不夠標準化,工業化。其次,電影行業的風險大,賠錢的項目不少,這對行業的發展本身也是有阻力的。
之所以現在做,是因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人口紅利已過,一個通過精工細作方式,產出好內容的階段正在到來。
想明白了這些事,貓眼研究院才決定,是時候做這件事了。
在劉鵬“用戶研究與數據化宣發”的課程講義里,充斥著密密麻麻的分析模型和數據案例,像極了一個數據相關專業的畢業答辯報告。

圖片來源:貓眼
與其他數據分析團隊不同的是,貓眼研究院的每一位分析師,都是電影迷。
在面試時,他們需要有基礎的閱片量要求。在茶余飯后,他們看的是電影,聊的是電影,分析的也是電影。
憑借數據化精工細作的模式,以及背靠貓眼協同合作的基因,貓眼研究院的業務量,幾乎是以翻番的速度迅速增長。“今年我們已經參與了超過100部電影項目,是前幾年的總和。明年也許會更多。”
對數據的嚴謹,電影的熱愛,把團隊內的每一個人維系在一起。這些互聯網電影人相信,中國電影將會誕生更多奇跡。
(備注:“貓眼研究院研習社”第1季影視宣發大師課,是貓眼旗下的貓眼研究院主辦的首次線下培訓課程。在研習社中,貓眼邀請業內核心大咖現場面對面授課,直面行業最核心問題,并結合數據化方法論與實踐經驗進行解析,服務行業,推動影視行業工業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