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美韓軍再度猛攻,又是一整天的殘酷惡戰,日落時分,美第七師終于拿下了597.9高地西北山梁上的6號、5號、4號、0號陣地和主峰,韓第二師也占領了537.7高地大部分陣地。——直到此時,上甘嶺的戰斗已持續了兩天,志愿軍還沒有判明美軍的作戰企圖。 志愿軍總部雖在當天下午致電十五軍,但那是對十五軍13日上報的反擊注字洞南山計劃的答復,指示根據其他部隊的經驗,反擊敵營以上部隊據守的陣地,代價太大,而且因敵兵力較多抵抗也激烈,戰斗不易迅速解決,故對注字洞南山的反擊暫不進行為宜。電文中只字未提上甘嶺戰斗,因此完全可以說,經過兩天的激戰,志愿軍總部首長還沒有意識到在上甘嶺是美軍的主攻方向!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美軍此次“金化攻勢”準備之充分,戰略之狡詐。 秦基偉兩天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激烈戰斗,與前線的聯絡幾乎全部中斷,具體情況幾乎是一無所知,即使報上來的戰報,也多有不確之處。就在這種情況下,秦基偉一直在苦苦考慮范佛里特的作戰企圖到底是什么?憑當面美軍現有兵力不可能同時進攻五圣山和西方山兩個方向,到底哪個方向是主攻呢?當15日除上甘嶺仍在繼續激戰外,其余地區美軍的進攻被擊退后都逐漸平息了。久經戰陣的秦基偉就從這個跡象中察覺到了蛛絲馬跡,——平康谷地地勢平坦,便于美軍發揮其機械化優勢大舉突擊,但攻擊部隊側翼暴露在十五軍和十二軍的火力威脅下。 而在五圣山地區,由于597.9和537.7高地是整個戰線的突出部,沒有側翼遭受攻擊的后顧之憂,距美軍占領的雞雄山又很近,能夠得到直接支援,其后方的金化地區交通發達,物資和人員的機動都極為便利。一旦攻下五圣山,則西方山也就失去了屏障,自然唾手可得,而且五圣山地勢險要,志愿軍根本不會想到美軍會從這發里起進攻,可以收到出其不意之效。西方山一帶部署著志愿軍的精銳之師,五圣山一線則是相對弱的部隊,又可以避實擊虛。 盡管秦基偉已經敏銳地判斷出了美軍的主攻方向,但他始終對平康谷地放心不下,幾十年后在回憶錄中談到,他一直認為范佛里特極有可能還有一手,那就是當十五軍調動在西方山的部隊后,范佛里特就會利用美軍機動能力強的特點,迅速撤出在五圣山的戰斗,再迅速投入西方山,這樣的話,勝負就難以預料了。所以,在以后的戰斗中,不管局勢如何困難,他始終不肯動用在西方山四十四師的一兵一卒。 16日,美韓軍繼續猛攻不止,四十五師先后已有15個連投入戰斗,秦基偉當即決定,四十五師改為主攻,四十四師則改為助攻;軍、師組織火炮向上甘嶺機動,并組成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建立后方供應機構,加強后勤保障,除原先儲備的彈藥外,另為一線部隊每連增加配備8000枚手榴彈,三個月的補給品儲備量,并積極組織向坑道補充彈藥、食物和飲水。 四十五師,這支長期充當配角跑龍套的部隊終于得到了補償,在這樣一場舉世罕見的大戰中當一回主角。無論在范佛里特還是秦基偉眼里,四十五師都比四十四師要弱,但這是從兩個師攻擊力上的對比,四十五師由于長期作為偏師,經常為保障主力攻擊而擔負阻擊防御任務,有著豐富的防御戰經驗,形成了頑強堅韌寸土必爭的戰斗作風,在這一點上,范佛里特無疑是選錯了對手。 現任師長崔建功,1915年出生在河北魏縣的一個家道中落的進士家庭,1934年為家事憤而出走,在漢口投軍參加了東北軍的第一零九師,1935年在直羅鎮戰役中被紅軍俘虜,隨即參加了紅軍,任紅十五軍團七十三師政治部敵工干事,抗日戰爭中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敵工股股長、營教導員、團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政委。直到1945年10月,解放戰爭剛開始的邯鄲戰役中,因太行軍區七分區司令張廷發在戰斗中負傷,臨時指定他來指揮,這一仗他盡展其指揮才干,率部堅守陣地兩天兩夜,將敵援軍擊退。——當晚就被劉伯承任命為七分區代理司令,從此就由政工改行,成為指揮作戰的軍事主官,后歷任副旅長、旅長、師長。朝鮮戰爭結束,回國后歷任副軍長、昆明軍區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同一天,美軍還在朝鮮東海岸的通川庫組織了大規模兩棲登陸演習,造成側翼登陸突擊的姿態,以吸引志愿軍的注意力,分散牽制志愿軍的力量。 17日,戰斗進入第四天,越來越慘烈,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一天之中幾度易手,每次易手就伴隨著天翻地覆的炮擊和天昏地暗的拼殺,陣地上尸橫遍野,鮮血染紅了高地。由于戰場地域狹窄,最多只能展開兩個營的部隊,雙方只能采取逐次增兵的戰術,一個營一個連,甚至一個排一個班的投入作戰。 這天,韓軍第二師最大的收獲是知道了志愿軍在陣地上挖有坑道。這是四十五師的一個火線運輸員送彈藥時,因為連日炮火轟擊,地形地貌完全改變,他找不到坑道口在陣地上尋找被韓軍俘虜,他在審訊中隨口說我們挖有坑道,你們打炮就躲進去,打完炮再出來。也許他覺得這不算什么秘密,但卻解決了美韓軍幾天來一直困惑不解的難題: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怎么還會有人生存下來?對此美韓軍極為重視,特意派韓二師的中校情報參謀帶了精干偵察人員前往核實,這才搞清楚,志愿軍果然利用坑道對付炮火轟擊。 18日,美第七師和韓第二師出動番號同為第十七團的部隊,依托已占陣地,進行強力擴張。美第十七團參加過二戰,曾在太平洋上與日軍激戰,建立過累累功勛;韓第十七團則是韓軍最精銳的部隊,長期作為韓軍唯一的機動打擊部隊,配屬美軍參加過多次重要戰斗,頗得美軍的贊賞。在這兩支勁旅的全力攻擊下,四十五師守備部隊雖拼死抵抗,終因傷亡慘重,后援不濟,被迫退入坑道堅持作戰。上甘嶺表面陣地開戰以來,第一次全部失守! 五個晝夜的血戰,四十五師投入的兵力已多達近二十個連,這些部隊經過激戰,最多的不過三十人,最少的還不足十人。崔建功和剛從第三兵團政治部學習趕回來的政委聶濟峰商議了戰況,決定在19日晚傾注全力,將一直沒舍得使用的七個連盡數投入,爭取一舉奪回陣地。 為了避免白天運動時遭到敵炮火殺傷,參加反擊的七個連除作為預備隊的一個連外,其余六個連于18日晚連夜就向上甘嶺運動,崔建功特意叮囑一三四團團長劉占華,參加反擊的一三四團八連只負責反擊不擔負守備,因為八連是四十五師的王牌,不到關鍵時刻崔建功是不會動用的,他可不想讓八連在防御中消耗殆盡。——該連前身是劉伯承的八路軍一二九師警衛營三連,以戰無不勝著稱,抗戰初期就憑借戰斗中的繳獲,全連清一色的三八大蓋,九挺歪把子機槍,這種裝備在太行山的所有八路軍部隊中首屈一指。解放戰爭中最能顯現八連風采的是在淮海戰役中,攻擊黃維兵團時,該連作為團的尖刀連,僅二十分鐘就突破了由國民黨軍陳誠系統起家部隊五大主力第十八軍中的頭號王牌第十一師據守的小白莊,并馬不停蹄一舉攻占四個村莊,戰斗中全連傷亡得只剩下九人,但仍依靠俘虜補充到140人,戰斗力依然不減!四天后又擔任縱隊的尖刀連,攻擊楊圍子,縱隊下達的任務是摧毀12個地堡,撕開80米寬的突破口,結果八連僅十分鐘就消滅50個地堡,扯開寬400米的突破口,為九縱最先突入雙堆集黃維兵團司令部立下頭功,要知道楊圍子的守軍也非等閑之輩,是國民黨軍嫡系中的精銳第十四軍的建軍師第十師,八連的勇猛由此可見。 入朝后,在五次戰役中又獲軍授予的“出國作戰第一功”錦旗,樸達峰阻擊戰中,該連七班班長柴云振率十余戰士,七分鐘就攻下三個山頭,當攻下第三個山頭時,只剩下柴云振一人,他毫不畏懼,用陣地上美軍遺留的彈藥,獨自一人打退了美軍的反撲,并乘勝奪取了第四個山頭,對整個戰役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戰后他被授予特等功、一級戰斗英雄。但他因為重傷回國治療,傷愈后就與部隊失去了聯系,退伍還鄉。——直到1983年十五軍才知道他在四川老家,就在《四川日報》上連日發表尋人啟事,這才將失蹤數十年的英雄找到,把幾十年前的軍功章頒發給他。1986年他應邀隨志愿軍代表團訪問朝鮮,途經北京時老軍長秦基偉專門將他請到家中,設宴款待表達一位老將軍對一位老戰士的敬意! 18日晚,八連140余人就在連長李寶成指導員王文用的帶領下,向597.9高地一號坑道運動,上597.9高地必經的高地北側一條1500多米寬的山坳是美軍炮火的封鎖區,一條用炮火鋪就的死亡之路。無論在這之前還是在這之后,好多部隊都在這片炮火封鎖區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典型的就是24日晚十五軍軍部警衛連96人通過這片封鎖區,傷亡達72人,占75%。但八連可是非同尋常的,在通過前先將這片區域的地形、地貌、道路以及美軍炮火和照明彈的發射規律摸清楚,然后派出尖刀班將威脅部隊通行的七個敵軍地堡一一炸掉,這才出發,全連以疏散隊形,時而沖刺,時而匍匐,時而臥倒,時而躍進,沿著半山腰悄無聲息地向一號坑道運動。 到了高地,帶路的七連通訊員卻因炮火將陣地轟擊得完全變了形,而找不到坑道口。就在四下尋找中,連長李寶成無意間掉下了坑道,這才找到了坑道口,八班長崔含弼自告奮勇擔當向導,把部隊帶進坑道,他在滿地彈片碎石的陣地上來回爬行二十多趟,將全連帶入坑道,自己軍衣被磨得一片襤褸,胸腹和腿臂全都血肉模糊,戰后他被授予“鋼鐵戰士”的光榮稱號。——至19日凌晨四時許,八連僅以5人傷亡,幾乎滿員地進入了一號坑道,奠定了當晚反擊勝利的基礎。 《上甘嶺戰役》 作者: 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