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歷史典故,讀懂中華滄桑22 104、神農(農皇、炎帝) 牛首人身嘗百草,刀耕火種問神農。 炎黃五谷民風變,六地爭其顯帝功。 神農(公元前2986~公元前2867),號神農氏,別號朱襄(尚有爭議,也有說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領尊號炎帝)。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共有九代炎帝,傳位五百三十年。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有六地之爭:陜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他還領導部落制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傳說炎帝部落后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 105、黃帝——傳說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黃帝,為《史記》中的五帝之首,遠古時期中國神話人物,中國歷代皇帝多為黃帝設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征的統治正當性,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標志性人物,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有學者以文獻證據認為是始于晚清知識分子的推動下,從中國傳說時代的三皇與五帝中脫穎而出,成為漢民族以至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黃帝和炎帝并列的說法例如炎黃后裔、炎黃子孫也成為了漢人以至全體中國人自稱的說法之一。然而炎帝及蚩尤的神話起源不僅止于漢族,亦包括苗族和朝鮮族。從人類學的社會演進觀點的推測,神話中的炎帝及黃帝可能為遠古部落聯盟共主。根據《山海經》,炎帝在阪泉之戰敗給黃帝而后蚩尤糾集炎帝的部屬再于涿鹿之戰敗給黃帝。 106、顓頊——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顓頊、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國學大師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軒轅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 顓頊(公元前2514年 ~公元前2437年),本名乾荒,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居帝丘(今河南濮陽縣),號高陽氏,又稱黑帝或玄帝。是“五帝”之一,在天神傳說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國語·楚語》里說顓頊繼少昊之后主政。《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顓頊居帝丘,稱高陽氏;衛,顓頊之墟也,故為帝丘。《山海經·大荒東經》神話中說少昊孺(育)顓頊于東海。后來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包含其祖玄囂即少昊)并列兩系中最大的一系。顓頊是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