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每天要處理的任務太多了,我們每天都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什么是該完成的,應該去努力而不是虛度光陰。 可是事與愿違,我們大多數都是擁抱理性而投入感性的懷抱,同時也擁抱了惰性。浪費時間感覺很愧疚,但是又恨自己自制力不夠,陷入了黑格爾的“惡無限”。 周嶺在《認知覺醒》里提到:我們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看起來就像一個“醒著的睡著的人”,我們的天性是懶惰的,因此,想要與天性對抗毫無意義。 他用多年的行動探索了自己的猜想:真正的行動力并不完全來源于自制力。 正如樊登創始人曾說過的:如果你感覺不開心的時候,請你相信我,一定是思維方式出現了問題。 因此,想要讓自己每天都有收獲,我們就必須采取新的行動方法,以來改變每天惡性循環般喪喪的自己。 01為什么自制力并不代表行動力強?原來是我們的認知不夠清晰1.注意力的使用必須要遵循“增強回路”增強回路指的是:因增強果,果反過來又增強因,形成回路,一圈一圈循環增強,就是“增強回路”。 作者在書中提到:我們每天都會收到一份純凈的注意力。 也就是說,不管昨天經歷什么事情,做了什么,經過一晚上的休息,我們的精力都會重啟。 在每一天的早上,選擇第一件事尤為重要,它決定著我們這一天的注意力方向。如果我們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玩手機,那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被手機上的各種信息吸引住。 這個回路就會不斷地增強,注意力呈無限分散狀態,腦袋里整整一天都出現各種有趣的信息,為了讓腦袋滿足這個欲望,我們就會不停地去找更加有趣的信息來填補。 反之,如果我們在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是工作、學習等有正反饋的動作,使得行動回路增強,就會進入高效和充沛的狀態。 世間萬事萬物都會遵循這個原則,讓注意力的增強回路是正向還是負向,只會取決于我們最初的選擇。 因此,把精力放在刀刃上,每天強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使得行動力進入正向的增強回路,這才是增強自制力、提升行動力的秘密。 2.行動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撐下才能重構為什么游戲會讓人上癮欲罷不能? 原因在于游戲給了我們更清晰明確的任務、更滿意的實操工作。 游戲的通關方式不但目標設定明確,而且每一項任務的難度系數適中,這種模式給我們提供了獎勵,而獎勵也會讓我們得到滿足感,因此,我們才會沉浸于游戲通關中。 書中提出:一切只知道大概,對提升行動力來說,是很致命的。 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學習任務跟游戲相比,如果我們沒有為任務設立清晰的目標,那我們就沒辦法找到重要的事情。 因此,我們需要擁有清晰力,把目標細化、具體化,因為行動力是需要清晰力的支撐下才能得到重構。 就拿寫作來說,如果我們只知道“今天需要寫作” ,需要寫作是一個大動作且不清晰。當我們把寫作分解成幾個小任務。 比如: 寫微頭條500字一篇; 梳理書評大綱一篇; 完成某某文章一篇…… 把概念清清楚楚的寫下來,拆分成某一項小任務后,就會很輕松就能逐一完成。 3.元認知越清晰,行動力越堅定為什么我們總是陷入怠惰、懶散、空虛的情緒中呢?作者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因為我們的大腦處在于模糊的狀態。 如果想要每天都能動力滿滿,就得意識到這一點:認知越清晰,行動越堅定。 大衛·迪紹夫說過:元認知是我們所擁有的、能夠改變反饋回路的最強大的內部力量。 每當我們對思維過程和所獲取的知識進行反思時,其實都在使用元認知。元認知越清晰的人,在工作或者學習的時候都能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思考與思路進行反思、校正、修訂。 對于他們來說,更注重于做的層面,因此,他們的行動力越強,回饋也會越大。 然而,好多人都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但是只會停留在想的層面上。 這就說明了作者為什么一直在強調用筆記本來記錄所有的行為,比如閱讀的時候記錄下來當時的所感所悟,聯合實際情況,多去思考過去為什么會失敗,現在該如何改變,未來會有什么期待。 跟以前對比,也方便以后回來復盤,檢驗自己的變化和收獲,也為接下來的行動提供了清晰的路線? 02困擾我們一直陷入惡性循環的原因:擔心付出沒有回報1.凡事必須在看到明確的結果才行動不可置否的是,我們都會陷入這樣一種困境里: 書架上一大堆積了灰的書,好多都還沒撕開塑封紙,僅僅是看到別人推薦就迫不及待買了回來; 看到朋友圈推薦各種各樣的課程,于是自己也跟著屁顛屁顛購買,聽了幾節課后就放棄了。 我們也想自律打卡,更想成為別人眼中的學習博主,殊不知,我們一開始就懷著想要變好的愿望,到處折騰,最終還是沒有結果,反而增添了焦慮。 作者也曾有過這樣的障礙:因為看不到結果,便放棄了行動。 2.短時間內看不到自己的變化就開始懷疑方法的錯誤我們的大腦一直遵循的“獎勵機制”,比如學習一門新課程,當我們因為學習而收獲到成果的時候,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讓我們感覺收到了獎勵,鼓勵我們繼續努力。 一旦大腦中的“獎勵機制”長時間得不到應有的正反饋,就會懷疑該課程并不是最優的,就會調轉方向尋找新的課程。 事實上,課程和方法大同小異,有人能夠收獲,而有的人一點收獲都沒有,正是因為他們的“獎勵機制”嚴重受損。 導致“獎勵機制”受損的原因在于我們主動做成一件事之前,看到這個世界是二維、扁平的,最后就會沒有結果。 但是當我們做成一件事之后,我們就能夠從側視的角度,看到三維的、立體的世界。 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別。 03如何做才能跳出惡性循環:啟動行動力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微小改變,開啟幸福生活之門。 知道了困擾我們行動力障礙源于認知不夠清晰,想要打破這個障礙,作者給了建議:讓自己行動起來,將認知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才能做出不同的判斷 1.行動起來,將認知提升到更高的層次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說過:實踐出真知。如果不付諸實踐,愿望永遠只是愿望,因此我們必須去做。 只有行動起來,才能將認知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上。 李笑來曾分享過如何提升元認知的三個方法: ①通過冥想,練習注意力,使元認知能力逐漸提升。 柏拉圖曾把我們腦海里的思緒比喻為飛來飛去的鳥兒,為了讓鳥兒安定下來,我們需要一段漫無目的的平靜時光。 每天10分鐘冥想,通過有意識的覺察自己的想法,讓自己專注下來。能夠有效的提高我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讓我們更專注的學習和工作。 ②培養讓你主動的全神貫注的興趣,使元認知能力徹底放松。 這里和心流差不多,當我們進入心流后,就會全神貫注、投入忘我,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事后,會有一種充滿能量并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戲、閱讀、演奏樂器、工作、學習,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典型的心流活動。 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給出了我們檢驗進入心流的元素:
這些元素會給我們帶來愉悅感,繼而帶來回報,從而擴展成極大的能量,讓我們繼續投入當中。 ③通過反思,鍛煉元認知能力的同時有效調控情緒。 李栩然說過:要敢于打破過去已有的思維方法,要經常反思自己過去為什么會那樣想問題。 因此,每周小復盤,每月大復盤,檢驗自己有沒有成長,遇見問題及時糾正。 2.持續行動起來,直到突破閾值頂級的戰略專家曾鳴老師曾經說過的,企業首先要完成的是從0到0.1的突破。在達到0.1這個生存閾值之前,隨時都會面臨著翻船的風險。 用在我們的行動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的努力程度在這個閾值之前,行動就會收效見微。 如何突破閾值,這里有三個方法可以參考: ①初始速度要快 一旦我們認定自己選擇的賽道是對的,加速度就要夠快,正如田徑賽跑一樣。 如果中途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加速、加速,再加速,直到突圍為止。 ②前期死磕,后期要及時調整方法 比如零基礎寫作的新人,前期就得花時間和精力去死磕基礎方法,把方法吃透后,就得及時調整方法, 讓新內容在每次學習中只占15%,剩下的85%用來復習之前學過的內容。 ③持續行動下去 以天為單位要求自己行動,一旦保持行動節奏,我們就非常容易持續下去。 我們過去做得好的事情,基本都是開始有一個痛苦的過程,只要堅持下去,進入到一個閾值階段,就會越來越快增速。 我們要知道,不是自己一個人在吃著苦頭,熬著困難,每一個優秀的人都經歷過一段苦行僧似的練習歲月。 比如青年作家李尚龍,在讀軍校的時候,每天都把自己關在教室里練習英語,后來才成為新東方的英語名師,最后轉型成為作家和導演。 3.保持思考,用行動力反復驗證他人的理論作者在書中提到:如果你覺得別人講的道理有理有據,而自己暫時無法反駁,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這件事,那就相信他們說的對的,然后篤定地行動。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行動的方向是正確的。 同時也要記住,在實踐過程中,保持獨立的思考,在行動中反復去驗證他們的理論,不對的就得及時改正,一直到自己真正做到為止。 后記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僅僅是思維的差距,還有行動力的差距,行動力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不同,最終的結果,更是大相徑庭。 努力背后都是多跑一圈步,多忍耐一下壞情緒,是多堅持不要放棄 。 忍別人不能忍的,做別人做不到的,即使前期擁堵無比,后期能夠堅持的人并不多,這就是二八法則的扎心理論。 時間不會說謊,你得到的一切,取決于你付出的一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