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有志同道合朋友問這個問題,在這之前這個問題也不止問過一次,請原諒到現在才回答。這個“為什么”問題的連續存在,足可以證明這位朋友在獨立思考在探尋究竟,在把看到學到的東西消化成自己的東西。所以太二很高興,并稱其為志同道合的朋友。 圖一 因為在太二看來,探尋究竟,就是在找事物的本來的邏輯。太二把這個邏輯比作武俠小說里的“內力”,把各種不同技術指標比作不同的“招式”。內力少而專,招式巧而繁。虛竹少林內力被廢而得小無相功,以及在少林寺大戰鳩摩智場面,把內力和招式的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太二認為只有內力的支撐,招式才會氣貫指尖而游刃有余。這也是太二多年追求簡單的原因。 圖二 現在來回答用5、10日兩條均線原因,第一是它們大家最常見,不用單獨再去說明。第二,用的不是兩條均線的本身,而是它們之間的形態。白線在上,白線在下,白黃線纏繞,三種形態很容易在走勢圖上找到很分辨。第三,是最重要的,三種形態在走勢的進行的拼接過程,在走勢圖上同樣很高辨認,即形態間分界點明晰不或然。白線上穿黃線而白線在上,白線下穿黃線而白線在下,白線反復上下穿黃線則是纏繞。分界點見下圖紅黃圈。 圖三30分鐘 到此,兩條均線形態的使命完成了,它把走勢分成完全的、清楚的分成了一段一段,每一段形態和形態的拼接沒有或然,只是走勢高點和低點的延伸規律的一種準確體現,且適用于不同的走勢級別。其實不用5、10均線,用其他均線可以,比如用3日和8日的,或者用5日13日的,都可以像上圖一樣呈現出每一段的形態和形態的拼接過程,區別是均線的交叉點位置不同。感興趣可以自己修改均線參數嘗試、印證。 圖四日線 圖四黃框與圖三是同一段走勢,圖四中的纏繞形態不好分辨每一段的拼接,放大到圖三30分鐘上,就顯示出走勢的拼接和重疊。黃框又處在那一段的拼接呢?在日線上是坐轎子形態在綠圈后的修轎子過程中。再看下圖,黃框三個周K線重疊與圖三是用一段走勢,它處在周線上紅圈后的坐轎子形態中。 圖五周線 圖四圖五不同的周期中,走勢都有不同周期的走勢重疊,這些走勢重疊都是不同周期中,類似圖三中紅綠圈之間走勢拼接而形成。當下走勢都可以在不同周期中的走勢重疊進行位置參考和對照。這就是歷史走勢時空的錨定樁作用,可以知道當下走勢在哪一段,又會和那一段進行拼接。從而給當下走勢提出不同周期操作意義上的指導。 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不參考其它任何指標嗎?其一是上面的過程沒用的其它指標,不是排斥其它指標。相信用其他指標一樣可以將走勢分解,并用于走勢的判斷。其二是為追求簡單,除了兩條均線一直沒找到描述高低點的形成規律更合適的表述方法。其實明白了這個邏輯,也不用看均線,看K線的走勢重疊和K線本身重疊,就可以滿足操作的需求。這與其它不同指標一點也不沖突,恰恰相反,在拼接的鏈接點上常常與經典的技術指標協同出現。 回到開頭,太二只想用均線的形態和形態拼接,來分享的這個追尋很久的簡單的邏輯。這個不同于闡述一個指標的用法,這個邏輯好比圖一中的白色鑰匙孔,像一扇門一樣,只有忍耐著刺眼的陽光才能穿過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