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夢沂 ![]() 以前蘇州城里,大多數叫“混堂巷”的,是因為有了混堂(舊時公共澡堂俗稱)而名,而偏偏位于平江路上的這條混堂巷,以前并沒有過混堂。為什么也會稱作混堂巷呢?其實這條混堂巷,古時曾叫長慶里,東首接著倉街,西連著平江路。民國《吳縣志》記載:“混堂巷,康熙《志》:張家橋北;同治《志》:古名長慶里。”因古時的長慶里,有著不少的義莊、大人家的祠堂和廳堂,如潘氏滎陽義莊、楊氏義莊、潘公祠堂、恭壽堂等等,特別對潘氏滎陽義莊和潘公祠堂,附近老百姓常常纏夾不清,一直混為一堂,說道是“簡直混堂哉”。誤傳至今,以至后人以為:巷內原有混堂呢。 混堂巷里的楊氏義莊 多年前由電影演員夏夢牽頭修復 從平江路彎進混堂巷,才幾步路就能看見楊氏的宏農義莊了,門口為八字照壁,一對石獅子守門。清光緒二十五年,祖籍蘇州的上海富商楊廷呆,承其祖楊承宗的遺志,在蘇州混堂巷的祖屋位置上,創建了楊氏宏農義莊。光緒三十年,楊廷呆修成《吳郡楊氏家譜》,除記錄了其自身經歷及家人的身世外,還敘述了他所創辦楊氏宏農義莊的歷史。解放前后,楊氏義莊被姚家的協成染織廠所占用,后又成了蘇州染織二廠的職工宿舍,毀壞嚴重。1995年由楊承宗的后人、定居香港的楊氏后人楊蒙等族裔籌資,將楊氏義莊修復一新。 ![]() 祖籍蘇州的楊蒙,就是著名的電影演員夏夢,1932年出生在上海。夏夢的外形艷而不媚,貞靜平和,嫻雅大方,兼之身材高挑,有“上帝杰作”之美譽,是香港公認的西施。金庸曾說:“西施怎樣美麗,誰也沒見過,我想她應該像夏夢才名不虛傳。”李翰祥也說過:“夏夢是中國電影有史以來最漂亮的女演員,氣質不凡,令人沉醉。”夏夢1947年移居香港,曾于瑪利諾書院就讀。十八歲時偕友參觀長城電影制片有限公司拍攝場地,獲邀加盟,翌年憑《禁婚記》一片震動影壇,此后演出過《孽海花》、《絕代佳人》、《歡喜冤家》、《日出》、《新婚第一夜》、《搶新郎》、《同命鴛鴦》、《王老虎搶親》、《三看御妹劉金定》、《金枝玉葉》、《故園春夢》等著名電影。夏夢是長城電影制片有限公司最受歡迎的女演員之一,是香港唯一可與奧黛麗.赫本相媲美的女明星。夏夢于1968年退出影壇,移居加拿大,兩年后回港經商。曾是我國的政協委員。據說,當年金庸曾苦戀夏夢,他唯一一次創作劇本并親手執導的目的,就是為了一近芳澤。雖最終未能攜手,也算為世人留下了一段才子佳人的風流佳話。 修復后的楊氏宏農義莊,為朝南三落五進。東落第三進祠堂面闊三間,有 11.2 米 ,進深 10.2 米 ,扁作梁,有彩畫痕跡。棹木雕就有雀鹿、纏枝花等。中落第二進保留有乾隆五十四年的磚雕門樓,額題“翰苑流芳”,第三進也有道光二十八年的門樓一座。 潘氏滎陽義莊和潘公祠堂 早沒了蹤跡 蘇州“潘”是個大姓,潘宅居多,分“富潘”和“貴潘”。富潘歷史上最興盛時期,是潘氏第三代傳人潘文起那一代。潘文起生于清雍正十年,自幼誠實穩重,受家族耳濡目染,18歲即子承祖業主持家政,隨家業漸龐大,更為勤勉,不敢懈怠。潘文起事業興旺的證據有二:其一,乾隆四十八年至六十年,曾耗銀30萬兩翻建衛道觀前祖宅(擴至13畝),至今仍在;其二,購置義田約四千余畝,并于嘉慶八年建造了混堂巷內的“潘氏滎陽義莊”,如今已沒了蹤跡。 富潘在鼎盛時期,曾擁有蘇州觀前街的大部分商號:元大昌酒店、稻香村糕點、黃天源糕團、文昌眼鏡店……生意甚至做到了天津、北京和鄭州,北京的老綢緞莊“瑞蚨祥”就是潘家的重要產業。還擁有大宅院十多處。除混堂巷南的衛道觀前“禮耕堂”之外,在大儒巷、懸橋巷、丁香巷、大柳枝巷、東花橋巷、大新橋巷、白塔子巷(今白塔東路)等處都有宅院,其中一些至今仍保留著,不過大都散為了民居。位于混堂巷內的潘氏滎陽義莊,面積同樣非常大,前后共有七進,房舍六十多間(據說義房最多時達數百間),里面原有花園假山、池亭旱船等。從混堂巷一直通到后面的大新橋巷。可惜后來此處辦起了染織廠,毀壞嚴重,如今已一無所剩。 另外混堂巷中段還曾有過“善行潘公祠”,祭祀的是乾隆大學士潘世恩。其位置與滎陽義莊在一起。門口曾有“樂善好施”牌坊一座。潘公祠內有大廳三座,亭臺樓閣、旱船曲橋、假山荷池、樹木花卉。其規模相當于蘇州的網師園,解放前后改為協成布廠,后土地被蘇州染織二廠所占用,因翻建廠房需要,潘公祠堂徹底被毀。 “恭壽堂”就是大名鼎鼎的費宅 隔街還遺留有照墻 在混堂巷9-11號,現在還殘留有一體量巨大的古建筑群,這座深宅大院占地面積達 3146 平方米 ,目前擁有12棟建筑、1口古井、1座照壁,坐北朝南,存三路。中路七進,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后堂、兩進走馬樓、附房,隔街有照墻,保存較好。第三進大廳面闊四間,內有四界,扁作雕花大梁,前有鶴脛一枝香軒連船篷軒,門窗、地坪完整。大廳前尚存湖石假山。第四進為后堂,北面附房臨河有踏步。西路第五進樓廳為扁作雕花梁架,保存較好。建筑群基本保持原布局,主體建筑基本保持原結構形式,中路建筑已經修繕。查考相關資料得知,這座古建筑群原來就為費宅,也是蘇州大戶人家。費家的支始祖叫費士寅,字介甫,南宋時由四川遷至江南,為南宋嘉泰朝的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費家后人中出了很多學政和翰林。 ![]() ![]() 混堂巷內的費宅,名“恭壽堂”,著名人士費樹蔚、費孝通等,都是恭壽堂的后代。費孝通人們較熟悉。費樹蔚(字仲深,號韋齋),是蘇州知名紳士。辛亥革命后曾任肅政廳肅政史。袁世凱想稱帝時,費樹蔚認為危及立國根本,念及兩家有親戚關系(袁世凱的孫女袁慧泉,嫁給了費樹蔚的兒子費鞏),親赴北平勸阻未成,一氣之下拂衣而歸,辭去官職,隱居故鄉。費樹蔚原是居住混堂巷內,為了操辦兩個兒子的婚事,賣出了不少田地,購下桃花塢大街76號的大宅院,又精心裝修,還買來世間稀有的巨型靈壁石,置于花園的夢墨亭中,使得桃花塢費宅更有靈氣,成為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典雅氣派的著名處所。慢慢的,蘇州人大多只記住了桃花塢的費宅,而將混堂巷費宅“恭壽堂”遺忘了。 長三百多米,寬三米多的混堂巷,早先為彈石路面,1988年改建為瀝青路面,最近又在翻改成仿古磚塊路面。據《吳門表隱》載:原巷內東、中、西均建有節孝坊。但如今只在混堂巷的西首,還能見到遺留的牌坊石柱,可惜也被砌進了民居的圍墻里…… 圖片來自網絡。 2014年5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