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凝聚著中國古圣先賢們的古老智慧,卻被世人多誤解成一本算命、看風水的書。 近年來隨著國學的興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的增強,《易經》越來越受到中外科學界、文化界的重視,被西方學者稱為“一部奇妙的未來學著作”。 關于《易經》我們了解多少?它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指導意義?為什么要研習它? 1 易經的由來 《易經》研究被稱為“易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易經》成書所經歷的時間非常長,按照一般的說法,叫作“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第一位是伏羲(上古),創造了八卦; 第二位是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中古),他們一家人算作一位,創造了六十四卦; 第三位我們大家更為熟悉,就是孔子(近古),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愛不釋手,他作了《十翼》,也稱《易傳》。 《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 2 易 經 的 影 響 《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歷經七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經久不衰,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 《易經》的思想智慧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系。 學習《易經》智慧,可以幫助我們領悟:事業困境中的破局之道,生活交友中的溝通智慧,自我提升中的成長心法。 3 易 經 的 研 習 《易經》由本文的“經”和解說的“傳”構成。“經”由六十四個用象征符號(即卦畫)的卦組成,每卦的內容包括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組成。 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漢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與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 《易經》的偉大不在于創造了或者間接產生了一系列的“算命之法”,而在于它啟發我們明了人間的“貞正之道”,如果我們能沿著《易經》指明的這條“貞正之道”,人生道路必然能夠元亨利貞。 直播預告 學國學網特邀 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尹紅卿老師 做客直播間, 解讀易經是如何以陰陽的變化來描述 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規律, 從而指導我們更好的把握人生機遇, 實現自我提升; 長摁掃碼進入直播間 今晚8:00不見不散哦! 本文由學國學網整理、撰寫,部分圖文資料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