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古代的婚姻關系一直奉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上至九五至尊,下至平民百姓都遵守此規,不敢越過雷池半步。鑒于皇帝權力集中的特殊性,除皇后是正妻外,后妃是以妾的形式作為補充。 后妃制度的起源與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正式稱帝,伴隨而來的后妃制度漸顯端倪。 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在征伐六國的過程中,不斷劫掠他國后宮中的美女佳麗。《史記》:“每破諸侯,寫放于宮室。”同時,為了安置這些宮女,秦始皇開始大興土木,建造閣樓宮殿。 然而,秦王朝從統一到滅亡只有短短的十四年,這么短的時間,導致后妃制度仍處于雛形階段,直到漢朝,封建制度逐步完善發展,后妃制度才真正確立起來,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漢朝的后妃制度是在秦朝原有的制度基礎上進行大幅度調整。 第一,建立后妃選納制度,拋棄戰爭掠奪等不常規手段。在漢朝之前,后妃多是戰爭掠奪或者進獻而來,漢朝開始,后妃的補充靠篩選民間女子。 第二,后妃等級增設七個等級。 第四,完備宮廷禮儀,規范后妃行為。 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后妃制度無論是在選人上還是在框架上,都有一套成熟穩定的規矩,與秦朝相比大有改觀。 自此,后妃制度正式確立,往后朝代的后妃制度與漢朝有所不同,但也只是在漢朝的制度上作修改補充,內核不變。 后妃制度帶來的外戚專權 后妃,說到底就是皇權的附屬品,或者說,是皇帝的私有財產,而后妃背后又是外戚親族,這就導致外戚與皇帝形成天然的聯姻關系。有了聯姻關系,外戚便能依靠官權獲得地位與權力,進而影響了封建統治秩序。 歷朝歷代中,受外戚影響最深的是漢朝,其次為唐朝。 漢武帝時期,外戚權貴與日俱增,先有竇嬰、田蚡成為丞相,位極人臣,后有衛青、霍去病受封將軍,統領兵馬數萬,外戚勢力在這時已成為一只獨特且龐大的政治力量。 東漢時期,外戚梁翼一族更是絕無僅有地封七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國家名義上歸皇帝統治,實際上已由梁翼一族把持,梁翼弒君換帝,一時氣焰滔天,無人能與之匹及。 可見,后妃制度衍生出的外戚專權是何等嚴重,輕則朝野動蕩,重則亡國滅種。在政治上,外戚勢力結黨營私,任人唯親;在經濟上,兼并土地,掠奪財富。盡管外戚干政有時候起到過穩定作用,但總體上看,弊大于利。 明朝對后妃的內外約束 自漢朝開始,外戚干政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千余年,大小禍端多如牛毛。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意識到后妃制度的嚴重性,開始對后妃和外戚的權力進行約束,明朝也成為唯一一個沒有遭受外戚之禍的朝代。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設立嚴格的家法,后妃一律不得涉政,違者處以重罰,為了給繼任者提醒,朱元璋將家法做成牌匾掛于宮中。這個家法有多嚴厲?就連馬皇后問朱元璋一句“今天下民安乎?”,朱元璋都會大聲呵斥。朱元璋死后,后世皇帝也把這條“后宮不預政”的家法貫徹始終。例如明神宗,明神宗寵愛鄭貴妃天下皆知,他為了鄭貴妃什么都肯做,就算是更換太子也毫不猶豫,但明神宗從來不允許鄭貴妃干涉政事,這是他的底線和原則,任何后妃都不可觸碰。 這時期的后妃徹底與外戚斷了聯系,每日只能在宮中閑庭散步,生活枯燥單一。《彤史拾遺記》里描述道:“女子入宮,無生人樂,飲食起居,皆不得自如,如幽系然。” 除了用家法對后妃進行外部約束外,明朝還注重對后妃的思想教化。像馬氏皇后,貴為后妃之首,身體力行,不僅時常對后妃講解古訓,并作《內訓》以供后妃學習。明成祖朱棣則是令文官編撰《古代列女傳》,頒之后宮。還有徐皇后推行《勸善書》,意在告誡后妃,切勿恃寵而驕,干政則乖,撓法則亂。 明朝對外戚勢力的打壓 明朝是歷朝歷代中罕見的未出現外戚專權的朝代,這歸功于朱元璋的一系列限制外戚勢力的政策,為了防止外戚勢力膨脹,朱元璋規定,“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與。”而且,朱元璋不僅規定后妃不得干政,外戚同樣如此。 洪武元年,朱元璋有意酬謝馬氏,欲封馬氏后人官職,馬氏回絕道:“國家公爵,當與賢能之士,妻家親屬未必有可用之才。且聞前世外戚之家多恃寵而驕,不守法度,有致覆敗者。” 此外,明朝規定外戚職位不得世襲,明世宗曾下令,除魏定、彭城、惠安有軍功外戚襲封如故,其余外戚爵位皆不得世襲。明英宗時期,聲名顯赫的錦衣衛組成人員大多數都是外戚,但他們只是領取俸祿不需就職,毫無實權。 明朝對外戚勢力的打擊力度之大是亙古未有的,是從根本上鏟除了外戚專權的滋生土壤,所以,外戚勢力在明朝時期不成氣候,雖后妃親近皇帝,但也無法依靠聯姻關系贏得朝中一席之地,充其量只有財富傍身,外戚專權自然成了無稽之談。 結束語:后妃制度帶來的外戚專權其實證明了權力是此消彼長的,后妃越受寵幸,外戚勢力越發強大,久而久之,皇權旁落,帶來的結果可想而知。而明朝對后妃的種種約束,對外戚勢力的打壓恰恰是從側面證明了明朝皇權的高度集中,這與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有異曲同工之妙。后妃制度是皇帝欲望的體現,外戚則是欲望的產物,明朝與外戚的困獸之斗,與其說是一場權力斗爭,不如說是一場自我斗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