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王詩成海洋強國叢書——龍,將從海上騰飛 在技術落后、交通條件落后的古代,海洋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神秘莫測的鴻溝,是保護國家安全的天然屏障。秦始皇是十分重視邊防的,但他無需擔心危險會來自海上,因而集中國力在陸地上修建了萬里長城,擋住了塞外企圖入侵者的高頭大馬,保證了邊塞的安全。后來,隨著航海技術的突破,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掠奪海外殖民地的步伐,海洋成了連接各大洲的通道。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海洋控制世界,搶占市場,掠奪資源;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海洋基本完成了對整個世界的瓜分和控制。1840-1842年,英國以我國禁止英國商人販賣鴉片為借口對我國發動了侵略戰爭,即鴉片戰爭。戰爭開始后,雖有民族英雄林則徐等人領導的廣東愛國軍民的堅決抵抗,但由于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一再向侵略者妥協,海防松弛,侵略者長驅直人,先后攻陷沿海重鎮廈門、寧波、上海等地,兵臨南京城下。在英國侵略者堅船利炮的威迫下,清政府屈膝投降,和英國簽訂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鴉片戰爭割地賠款的慘痛結局,激起了近代中國統治階級中一部分有識之士的覺醒。林則徐認識到致力于口岸防御戰略很難對付機動性很強的海軍,水師不與水戰而專于陸守不行,改進船炮出洋剿辦才是海防的長遠之策,于是上書提出,學習引進西方技術,建立一支由l50艘西式艦船組成的具有獨立指揮系統的海上武裝力量;直至遭貶流放,他還向道光皇帝進言“從此制炮必求極利,造船必求極堅”,而腐敗的清王朝統治者不但不予以采納,反把功臣當罪臣對待。 1851年,中國大地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太平軍組建的水軍在長江中下游屢建戰功,湘軍統帥曾國藩組建的5 000人的湘軍水師也奈何不了它,迫使清政府下決心組建一支精干的水師。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尚未平息,l856-1860年,英、法兩國在沙俄和美國的支持下聯合出兵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從海上直撲天津,登陸后攻打北京,再次迫使清政府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英法聯軍的勝利,再一次顯示出海軍艦隊的海上優勢。1861年,咸豐皇帝迫于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決定向國外購買近代化的艦船。由于受掌管中國海關大權的副總稅務司赫德以及總稅務司李泰國等人的操縱,清政府被迫遣散了由從英國購買的7艘軍艦和l艘運輸船組成的艦隊,損失白銀上百萬兩。與此同時,在左宗棠多次懇請下,清政府批準其創建了福州船政局,這是近代海軍和海防事業的第一個造艦育才基地。l869年初夏至l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船政局設在福州閩江口內的馬尾造船廠共建造了34艘艦船。l874年,日本的侵略在客觀上加速了近代中國海軍和海防建設的步伐。清政府接受各事務衙門呈遞的專折,組建成福建、北洋、南洋和廣東4支小規模的海軍艦隊。緊接著,法國海軍遠東艦隊于1884年8月在馬尾一戰中,競使組建最早的福建海軍全軍覆沒。中法戰爭一結束,光緒皇帝就鄭重頒布了大舉擴建海軍的諭令,隨即,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宣告成立。1888年10月,清政府頒布《北洋海軍章程》,新組建的北洋海軍從英國等海軍強國訂購一批軍艦編人現役,使之擁有鐵甲巨艦2艘、巡洋艦8艘和炮艦等10余艘,總噸位超過4萬噸,加上南洋艦隊、福建艦隊和廣東艦隊共擁有近百艘艦船,海軍艦船總噸位超過8萬噸,使清王朝躍居世界海軍大國的行列。 1894年,朝鮮爆發了大規模的“東學黨”農民起義,磨刀霍霍的日本帝國主義抓住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時機。6~7月間,日本一方面引誘中國出兵,尋找發動戰爭的借口;另一方面緊鑼密鼓地調兵遣將,做好戰爭準備。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在朝鮮西海岸中部的豐島海域不宣而戰,突然襲擊了中國赴朝運兵艦隊,拉開了中日戰爭的序幕。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8~9月,日本陸戰軍在朝鮮半島發起強大的北進攻勢。日本海軍兩次改編聯合艦隊,積極在海上尋找北洋艦隊的主力戰艦,以實現“聚殲清國艦隊于黃海”、奪取制海權的計劃。9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終于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海面,與剛完成護送陸軍至朝鮮任務準備返航的北洋海軍艦隊相遇。中日兩支實力相當的近代化艦隊進行了世界海戰史上著名的黃海海戰。黃海一戰,北洋海軍損失5艘艦艇,“定遠”、“鎮遠”兩艘巨型鐵甲艦還在,主戰艦艇還有“來遠”、“靖遠”、“濟遠”、“平遠”和“廣丙”,威海港內還有“鎮”字號的6艘炮艦和“威遠”、“康濟”2艘聯系艦以及l0余艘魚雷艇。當時北洋海軍 仍具備一定的機動作戰能力,日本海軍并沒有完全掌握黃海與渤海的制海權。遺憾的是黃海海戰后,北洋海軍沒有再在海上戰場上實現積極有效的機動,日本海軍未經再戰就獲得了垂涎欲滴的制海權。日軍從容不迫地在遼東半島的花園口完成了長達14天的登陸,隨后占領了整個遼東半島,使北洋海軍失去了旅順口基地。l2月,日軍修改作戰計劃,決定發起旨在全殲北洋海軍的山東半島戰役。在此關鍵時刻,北洋海軍仍消極地守株待兔,痛失作戰良機,坐視日軍在榮成灣登陸,占領威海衛南北炮臺,完成了對劉公島軍港的陸海合圍。1895年1月30日,威海衛海戰打響。2月9日,日本聯合艦隊先后從海上對劉公島發起6次進攻,“定遠”、“來遠”、“靖遠”和聯系艦“威遠”在抵抗中先后被魚雷擊沉、擊毀;l5艘魚雷艇在逃出港口途中,一部分觸礁擱淺,一部分被日軍俘獲。2月12日,北洋海軍主將丁汝昌自殺身亡,島上守軍與日軍洽降。2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駛入港內,北洋海軍殘存的l0艘軍艦,皆降下中國龍旗而換上日本旗,編入了日本聯合艦隊。至此,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甲午海戰以中國戰敗而告終。l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海戰后不久,一些軍政要臣不斷提出重建海軍和海防的建議。光緒皇帝也強調“國家講究武備,非添設海軍,籌造兵輪,無以為自強之計”。幾年后,八國聯軍再度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迫使清政府簽訂苛刻的城下之盟。遼闊的海疆和國土被列強劃分為各自控制的勢力范圍,中國想要重建海軍,很難找到一處屬于自己的優良軍港。 1907年,清政府費盡周折,組建了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負責海防和江防。l910年底,清政府設立海軍部,任命薩鎮冰統制指揮兩艦隊。次年,清王朝被推翻,海軍官兵投奔國民革命,至此,政府苦心經營半個多世紀的海軍海防壽終正寢。 重溫舊中國的海防歷史,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海洋與國家的安全關系重大。海域不僅是一個國家的國土,而且是一個國家的國防前哨和門戶,在防止外部敵人從海上入侵、保衛國家領土和領海主權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目前,海洋軍事力量和軍事活動的發展所呈現出的以海制陸的巨大優勢,日益影響到軍事格局乃至政治格局。海洋不再只是戰略爭奪的途徑,已成為戰略爭奪的主體,因此海洋防務日趨重要。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世界各國海洋權益斗爭的展開,海洋對于國家安全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后,海洋由通道變成國土,這使海洋更進一步成為世界各國爭奪的焦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