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釋教的底子大意。因果報應的觀念家喻戶曉,成為中國人道德觀的重要部分。因果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有人不明白緣由果報的道理,只見到世間有許多行善的好人,日子過得并不順遂,而那些造惡之人卻富裕逍遙,便誤以為因果業力是迷信。 其實每一個事物的繁殖和生長,都是有其必然性的,有如是因即感如是果。雖然其間的聯系極為雜亂,但都是有條有理毫厘不差的。諸法皆空,因果不虛,因果皆循環,因果通三世。若人不信因果報,后世墮落無人身。若人深信因果報,同生西方極樂國。業報與因果有許多種,簡略概括也便是四個字“作繭自縛”。 一、現報現世所作的善業或惡業,這一世就顯現出果報,乃至于很快就應驗,這種當下因果便是“現報”。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惡諸業,果報分明。《了凡四訓》的主人公袁了凡,先因算命被預言命運平平,不只短壽絕后,又無功名,其后許多事都得到應驗,一度接受宿命的他遇到云谷禪師,勸導他掌握本身的命運。 他以積極的善行求得立命之道,逐漸得子、及第、長命。他記下自己逆天改命的閱歷,留給兒子袁天啟及后代。要如何改進這輩子的命運?哪些地方能夠培福?這福田就在眾生之中,這福田便是家中的爸爸媽媽,這福田便是出世間的三寶。改命,永遠是從孝順爸爸媽媽開端的。 佛說:什么是戒?孝順爸爸媽媽便是戒,假如沒有佛,就把爸爸媽媽當做佛來侍奉。你一念孝順,供養一次爸爸媽媽一丁點東西,這樣的福德就超越你供養一百位高僧百千萬億年。孝順供養爸爸媽媽,這個福報是現世報,福德太大了,就算是苦厄命運,也底子擋不住自己的福德。 二、生報和后報此生所作的善惡業,來生才招感到的苦樂之報,這便是“生報”。佛門里有句話:欲知宿世因,此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此生作者是。比如,在釋教的六道輪回中,若在世時多行善事受人敬重,積累善業或能投身天道。若此生常起嗔恨之心,控制不住脾氣乃至損害別人,簡單感生到阿修羅道或陰間道等等。 但若能精進修行、念佛得力,心行與極樂凈土日趨相應,往生一念蒙佛接引也是常有之事。然后報的特點是曩昔或現在所造的業要等到二生或多生后受報。或者在后世后代身上應驗,或此生現報,或報在來生,或后后生報,或不定向何生。報快禍福淺,報遲禍福深。 三、不定報“不定報”是指造業之后,不確定在什么時候受報。假如緣由到了或許很快,也或許由于懺悔和行善,延遲受報或者重罪輕報。引滿諸緣異,故報時差別。報快禍福淺,報遲禍福深。罪報要求急,福報回眾生。造下惡業好比放高利貸,就像利滾利、滾雪球似的,受報越晚損害越大。反過來說,假如現世做了許多功德,卻只求馬上就能發財享樂,固然也能如愿但福報相對要小。 為什么會有不定報?由于所造的業有兩種情況:定業和不定業。定業是未來必定受報的,不定業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也或許輕報或者重報。例如說造業的行為是否故意,明知成果依然為之是定業,毫無悔意也是定業。若無意之中造下的業則要看緣由,假如誠意懺悔也能減輕業障。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曩昔的一切已經無法再拯救,只能把握每一刻實在的現在。相由心生,命由己造,盡力開墾自己生命的園地,未來依然充滿希望。釋教有許多艱深的道理,但不建議談玄說妙的文字游戲。釋教真實的意義在于擺脫眾生的疾苦,實實在在地解決人生問題。廣結善緣,得道多助,誠實無欺,善有善報。祈愿咱們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南無阿彌陀佛。 佛法中的因果理論,內容很廣。本書所要討論的因果報應,只是其間的一小部分。 簡略的說,‘因果報應’便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律’便是因果報應的一套規則與規律。 詳細說,歸于惡的行為首要的有‘十惡’、‘五逆’。每種惡行,各有它應受的惡報,并且按照惡行的輕重而有差別:做‘十惡’最重的,身后入陰間遭受痛苦;中等程度的,身后轉生為畜生遭受痛苦;較輕程度的,身后生為餓鬼遭受痛苦。當受完上面苦報后,再出生為人時,則分別受下面的果報: (一)殺生:會得多病、殘疾、短壽、多禍殃、骨肉分離等果報。(將人或動物直接或間接加以殺戮,歸于殺生惡行;若加以刑打、虐待、傷害,則屬類似于殺生的惡行,得類似果報。) (二)盜竊:貧窮;或財產與別人共有,無法自由支配。(凡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資產,未經贊同擅自取用或侵吞便是盜竊。) (三)邪淫:配偶不仁慈、不忠貞,或妻子受人誘騙奸污、得不到滿意的眷屬。(亂搞男女聯系以及從事與色情有關的行業都屬邪淫惡行。) (四)妄語:得到受人詆毀、詐騙之果報。(扯謊、作偽證、不守信都犯妄語罪。) (五)綺語:說的話別人不信任、不接受,說話不清。(說黃色邪淫的話,使人胡思亂想,謂之綺語。) (六)兩舌:眷屬背離,親族弊惡。(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便是兩舌。) (七)惡口:常受人惡聲相向、多訴訟紛諍。(用兇暴或狠毒的話謾罵即惡口。) (八)貪欲:心不知足、多欲無厭。(貪求財色功利各種享受,沉迷不舍,謂之貪。) (九)嗔恚:常受人說長論短,常受人擾而煩惱,或被栽贓。(稍不如意就生氣怨恨便是嗔恚。) (十)癡:生在充滿邪見的家庭、生在偏僻缺少佛法與文明的地方,心諂曲、好阿諛巴結、使詭計。(癡是指邪見、不信因果。) 十惡之外,五逆是更重的惡行,其間一項是‘不孝爸爸媽媽或至殺戮’,它的果報是應入最苦的無間陰間受無量久遠的大苦報。其他各種惡行各有其應受惡報,名目繁多,無法在此一一列舉。 歸于善的行為首要的是‘十善’:(一)不殺生(二)不盜竊(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綺語(六)不兩舌(七)不惡口(八)不貪欲(九)不嗔恚(十)不癡。 能實施十善,得到的果報正好與行十惡者相反。程度重的身后生于天上享天福;程度輕的身后再出生為人。以前能行不殺者,再出生為人時,可得到健康、少病、長命的善報;修其余善行者,各享應得的善報。 因果循環報應規律的三種方式:《涅木經》講:“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遭受痛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此生報,或此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咱們明白了業有三報的道理,不只知道干壞事作惡之人,終有報應,并且能真實做到多與人為善,不干壞事的而終得福報的成果。 |
|
來自: 果果w65k9gp8t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