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又叫“眩暈”,《醫學正傳·眩暈》中說:眩暈者,中風之漸也。
如果您經常性頭暈,血壓又比較高,這就要注意調理了,可以有效防止中風癱瘓。 第一個導致高血壓頭暈的,上了年紀腎虛,不能榮養大腦,導致腦髓失養而頭暈。腎虛之后隨之而來的肝虛,尤其是肝血不足之后形成肝風,肝風往上沖犯,就會導致頭暈。凡是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高血壓的比例會激增,頭目眩暈的也會增加,年齡是導致高血壓頭暈的一個因素,年青人很少得高血壓,因為他們的腎精還充足。 腎藏精,這些精華物質會形成腦髓,讓大腦得到保養。現在腎虛了,頭腦失營養,當然會發暈,開始時輕微的。
滋補肝腎、平息肝風方子: 天麻10 鉤藤15 葛根30 菊花10 蟬蛻5 黃芩10 生石決明30 山萸肉10 枸杞子1o 女貞子15 黃精15 懷牛膝10 玄參30 生龍骨30 生牡蠣30 雞血藤30 丹參30,水煎400毫升,每日早晚各服200毫升。
這個方子的意義就是把下面的虛補起來,把上面的實給除掉。其中,山萸肉、枸杞子、女貞子、黃精、玄參可以補腎,天麻、鉤藤、葛根、石決明、蟬蛻平肝熄風,而生龍骨、生牡蠣、懷牛膝可以把升上去的風給拽下來。
《道德經》就叫做“重為輕根”,只有下面充實了,人才會存世長久。就像一顆大樹,只要它的根好,就不怕長不高大,相反,那些表面很繁榮,但根部腐朽的人,是經不住風雨侵襲的,一陣風就倒下了。
另外,高血壓患者千萬別生氣,因為肝主怒,一發怒,這個上升的氣會加倍,肝風肝陽忽的冒上去,人的大腦就直接廢了,所以,人上了年紀,生氣而是拿著生命開玩笑。肝腎虧虛,肝風上沖的問題。
第二個導致高血壓頭暈的,是痰濁阻塞在腦部血管之中,導致大腦發暈、頭部沉重。
人們年齡再大一些,脾胃本身就虛衰,過食肥膩會增加脾胃的負擔,人體不能把它轉化成精華,而是形成一些痰濁脂質,這些痰濁脂質會滲入血脈之中,讓血液變得粘稠。脂質過多,自然會導致血液渾濁,原本清澈的小溪變成渾濁的泥水,心臟就需要更加強大的力量才能推動它在脈管中運行,所以,高血壓、高血脂往往相伴而行。
脾胃虛弱,生痰生濕,這些痰濕困阻頭部,就會令人覺得頭部暈而重,有一種緊緊裹住的不適感。而且,這種人會覺得肚子特別脹悶,胃部不舒,嚴重的甚至會惡心嘔吐,這都是脾胃虛弱的表現。 舌頭厚膩是痰濕的象征。治療需要理氣祛痰,把痰脂給化掉,血液變得輕快了,就不需要那么高的血壓。
可以用下面這個方子:
瓜蔞20 茯苓20 陳皮10 竹茹10 炒白術20旋復花10 代赭石15 枳實10 葛根30 白蒺藜30 天麻10 雞血藤30 白芍20 赤芍20 木瓜20 炒棗仁20 甘草10 桃仁10 丹參20 煎取400毫升,早晚各服200毫升。
在這個方子中,瓜蔞、陳皮、竹茹、茯苓可以化痰,旋復花、代赭石、枳實可以降痰,天麻、葛根可以止眩暈。《丹溪心法》中說,無痰不作眩,治眩先治療痰,可以說是對這個方子最好的解釋。
痰在身體里呆的久了往往會化火,方子中化痰的藥稍有寒涼,比如竹茹,這是考慮了此病的病理特點而為。
第三個導致高血壓頭暈頭痛的,是火氣上沖。必須降火,大腦才不會至于爆炸。很多人高血壓往往伴隨全身火象,比如舌頭發紅、上火、煩躁,熱氣上沖,便秘、鼻子流血,這種情況單純用鎮肝息風的方法很不好,我們的經方派大師胡希恕先生通過3味藥卻能把血壓降下來,這個方子就是大黃黃連瀉心湯。
患者病急中風三日,頭暈不起,煩躁不得眠,左半身不遂,前醫以大劑平肝潛陽之品,并加羚羊角粉五分沖服。患者服一劑,癥不但不減,反更煩躁,整夜不眠,并感明顯熱氣上沖、胸悶懊儂,舌苔黃膩,舌紅,脈弦滑數。血壓260/160毫米汞柱。
胡老開方與大黃湯加生石膏:黃連二錢 黃芩三錢 梔子三錢 生石膏一兩半 大黃三錢,囑:先以大黃浸湯,以其湯煎諸藥。
結果:上藥服一劑,第二天下午又來診,胡老詳問之,知其服藥后,大便通一次,諸癥明顯減輕,血壓為150/100毫米汞柱。與服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調理。這個案例通過降火,那脈道里的熊熊火勢給抽下來,自然不會那么波濤滾滾了。
食療降壓方3味藥:山楂6克,決明子6克,炙甘草3克,把這三味藥放到小茶包里,用熱水沖開,堅持服用,降壓降脂,還能減肥。(本方出自張步桃《小中藥大功效》)
決明子也是降壓良藥,不但能降血壓,還對眼睛還有好處,還能改善便秘,尤其是便秘的高血壓病人,如果不注意通便,很容易導致一使勁而腦出血、眼底出血,決明子可以解決這些。
無獨有偶,陳存仁老先生的書中也講到,山楂可以治療高血壓,把山楂切成片,每天15克煲茶,兩三天之內就能把血壓降下10-20度,這種簡便方法,遠勝西藥,家中有高血壓的切莫錯過。(山楂降壓出自陳存仁《高血壓患者食譜》)。
另外,陳存仁老中醫還推薦用杜仲降壓,因為杜仲可以補腎,而補腎可以平肝,肝陽降低,即可使血壓平復,改善頭暈頭痛失眠胸悶的情況。可以用6克杜仲煮水飲用,若能對癥,三天便可見效。 主編簡介:蛋蛋姐,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8年制,主業醫生看病,業余撰稿科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