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這一條其實應該是兩段,第一段到隨證治之,后面的桂枝本為解肌是第二段。 先說第一段。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 太陽病三天了,出過汗了,病還沒好。 太陽病,病位在表,陽證。 正常情況下,出過汗,人體一般會好轉,現在出過汗了病還沒好,那么津液應該是有點虛了,因為汗血同源。這個時候應該更服桂枝湯,一是建中,二是解肌。 庸醫不懂,來了下面幾招。 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 本來津液就虛了,現在又給病人用吐法,下法,和溫灸法,那么津液肯定更虛了。仍不解者,說明庸醫給治錯了,病還是沒好,這個時候就是壞病了。 壞病,就是治錯了,治壞了,成了一個壞病了。這里的壞病,就是說沒治好,治成了其他病了,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小病治成大病了。這個時候,醫圣說,桂枝湯就不要再給病人喝了。 為什么呢?因為沒有吐,沒有下,沒有溫針之前,病患應該還是太陽中風桂枝湯證,現在庸醫一頓亂治,已經把病治壞了,有可能引邪入里了,具體變成什么病了,不知道,但經過這么一通亂治,大概率肯定不是桂枝湯證了,所以不能再喝桂枝湯了。 那應該怎么辦呢?醫圣又發話了。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這是中醫的精髓,也是傷寒論的精髓,那就是辨證施治。 如何辨證?中醫四診望聞問切,都是用來采集病人信息的。在傷寒論中,講的最多就是證和脈。 所以醫圣說,觀其脈證,重新采集當下的信息,也就是現證,知道他哪里出毛病了,然后隨證治之。 證,就是證據,人體排病的證據。 庸醫治錯之前,還是桂枝湯證,現在治錯以后,具體變成什么證了,我們就按當下的證來治,不能根據以前是太陽中風證,就還給病患喝桂枝湯。 病患最初是外感風寒,但后來有可能轉為溫病,有可能轉為少陽病,有可能轉為陽明病,也有可能轉為三陰病,這都需要醫生重新采集證據,按當下的證來治,這叫隨證治之。 下面就是另外一段了,主要講桂枝湯和麻黃湯的區別,麻黃湯我們還沒講到,但前面已經略有提及。 桂枝本為解肌 在這里,醫圣終于把桂枝和桂枝湯最重要的作用給說明白了,那就是解肌。 我們前面講太陽中風證和太陽傷寒證的區別,太陽中風病位比太陽傷寒病位要深一些。太陽傷寒病位在表皮,太陽中風病位在肌肉,已經深入一些了,所以說太陽中風。中槍了,被打中了,進來了。 既然進到肌肉了,那就是解肌。桂枝是可以將陽氣津液輸送到肌肉層面的。 麻黃湯則不同。麻黃是開鬼門的,也就是打開皮膚毛孔的。麻黃本身不能發汗,但配合向肌肉輸送陽氣的桂枝,是可以發汗的。 當然,發汗還是不發汗,并不由藥物決定。當你是太陽表證的時候,用麻黃和桂枝是可以發汗的,如果你不是太陽表證,哪怕是用了麻黃和桂枝,也不一定發汗,因為藥物并不能替代人體發號施令,發汗還是不發汗,完全由人體自己決定,藥物只能輔助人體建立能量,輸送能量,回收能量。 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 桂枝湯的脈,是陽浮而陰弱。脈浮,說明病位在表,輕取是浮脈。陰弱,說明脈不禁按,一按就虛了,里面津液虛了,這才是桂枝湯證。 但現在病患脈是又浮又緊。脈浮,病位在表,但重按,脈并不弱,而是緊。緊說明里面津液不虛,很充實。就像自行車氣打的很足,一摸很緊。 同時,不僅脈浮緊,而且發熱汗不出,也就是只發熱發燒,但不出汗。 這就不是桂枝湯證了,而是麻黃湯證。 桂枝湯證是汗出了,和邪氣打了一仗沒打贏,這個時候津液虛了一些,因為打敗了,損兵折將了,邪氣也進了一些,進到肌肉了。 麻黃湯證則不一樣。麻黃湯證是不汗出,毛孔沒有打開,還沒有跟邪氣硬碰硬的打一仗,只是在體表排兵布陣,還沒有開城迎敵。所以麻黃湯證一般后背脖子脹痛的很,比桂枝湯證要疼。但由于還沒開打,津液是不虛的。 所以桂枝湯證一般叫表虛證,麻黃湯證一般叫表實證。 太陽表虛,用桂枝湯建中補津液,用桂枝輸送陽氣解肌,因為損兵折將了,所以要再輸送點兵力。 太陽表實,還沒開打,津液不虛,城門沒開,兵力都在體表堆積著呢,需要的是開城門,這個時候用麻黃湯,主要是解表,開門迎敵的。 麻黃湯組成: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大概說一下,后面再詳細講。 麻黃主要是開門,宣通毛孔,本身沒有能量。 桂枝解肌,向體表肌肉層面輸送陽氣津液,配合麻黃,在太陽傷寒證的情況下可以助人體發汗。 杏仁既能宣散,又能下氣平喘,因為麻黃湯證一般都有無汗而喘,在這里可以助麻黃宣通。 甘草建中,調和諸藥。 麻黃湯這個方子,在太陽表實證的情況下,毛孔一打開,開城迎敵,和敵人干一仗,出出汗,病一般就好了。 和麻黃湯很像的一個方子,叫麻杏石甘湯,把麻黃湯中的桂枝換成了石膏。 石膏可以清內熱,所以麻杏石甘湯主要用于溫病初期,內熱不是很重的情況。 麻杏石甘湯這個方子,在非典和新冠疫情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千古名方。 小兒肺炎也經常有用它的機會,因為小孩子是一生中陽氣最旺的年齡,所以小孩子才會經常發燒,因為他們陽氣旺,一有邪氣來犯就能夠發燒。發燒就是御敵于外,跟邪氣打仗,只有能量足才能打得起仗。 隨著年齡增長,陽氣漸衰,很多人想發燒都燒不起來,因為已經變成陰證,陽氣不足了,能量不夠了,打不起仗了。 麻黃湯和麻杏石甘湯,只差一味藥。用桂枝就是麻黃湯,用于太陽傷寒證,里面有寒的情況。用石膏就是麻杏石甘湯,用于溫病初期,里面有熱但不重的情況。 在這里脈浮緊,發熱不汗出,是太陽傷寒麻黃湯證,所以千萬不能給喝桂枝湯。 同樣是感冒發燒,該用桂枝湯用桂枝湯,該用麻黃湯用麻黃湯,千萬不可用錯。 桂枝湯證是表虛證,津液虛了,你用麻黃湯把城門再開大點,卻不建中派兵,這就是開門揖盜。 麻黃湯證是表實證,津液還沒虛,都堆積在表,表實。這個時候你再用桂枝湯一方面建中,一方面向體表派兵,那么體表的津液更多了,更堆積了,會發生“踩踏事件”,表更實了。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本來就實,你再實之,實實,病必不好。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當一名中醫,真的不容易的。別看是一個小小的感冒發燒,治法完全不一樣的。當然了,并不是說太陽表證都是感冒發燒,我們只是舉個大家容易理解的例子。 不管是什么病,只要出現了太陽病的特征,我們就要隨證治之,不管他是什么病,都能好。 但光明白是太陽病還不行,還要繼續精細化辨證,層層遞進,鎖定目標,判斷出來是太陽表虛的桂枝湯證,還是太陽表實的麻黃湯證,最后做到方證相應,對證下藥,才能夠藥到病除。 從六經,到方證相應,這是一個層層遞進,步步為營的辨證過程,只有最后下降到方證相應,有是證,用是方,才能夠最終把病治好。 中醫是講證據的,不是拍腦袋的,更不是所謂的玄學。 好好學習傷寒,融會貫通,有什么證,用什么方藥,千萬不能搞錯。 以上是016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