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腎病綜合征案例 14歲的小濤,是江蘇宿遷人。患兒在確診為腎炎之前經常患扁桃腺炎,而且頭部也長生小疔瘡。2008年6月患兒出現眼瞼浮腫,隨后浮腫逐漸蔓延至全身,經當地醫院診斷為腎炎。住院后,應用青霉素、強的松、雙氫克尿噻等藥物治療,癥狀消失后便出院了。但出院后不久浮腫又復發,便又繼續住院治療,如此反復了3次。后因浮腫逐漸加重,家屬為求進一步治療,于2009年7月帶著孩子來濟南找我看診。 初診時,患兒面部及全身浮腫,頭部有幾處小瘡疤,扁桃腺中度腫大,腹部膨隆,腹水征(+),陰囊及兩下肢浮腫,舌尖紅,苔白膩,脈緩。體溫、血壓正常。尿常規:蛋白4+,白細胞2+,紅細胞2+。血常規:白細胞20×10^9/L,中性粒細胞0.88,淋巴細胞0.12;血漿總蛋白41g/L,白蛋白13g/L,球蛋白28g/L。診斷為難治性腎病合并腹水。入院后為其使用激素、環磷酰胺治療,同時服用益腎湯。藥用:生黃芪,石韋,玉米須,白茅根,川芎。 服上方藥21天后,患兒浮腫消退,食欲好轉。3個月后復查,尿蛋白陰性,各項檢查正常。強的松按規定減量,停用環磷酰胺,中藥仍用益腎湯基本方繼續治療,服藥至2010年9月停藥。至今已有10余年,未再復發。 按語:難治性腎病屬于中醫水腫范疇,一般以脾氣虛弱、脾腎陽虛、肝腎陰虛為多見。但由于小兒為稚陽稚陰之體,且脾常不足,所以臨床上常表現為寒熱錯綜,虛實夾雜,故治療時除了重用黃芪補氣以治其本之外,還加用活血利水之品以治其標。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芪具有激發實驗動物網狀內皮系統功能、提高淋巴細胞表面抗原性、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對防止腎病的復發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本病的發病機理復雜,病程冗長,單用中藥治療效果較慢,故臨床上多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以迅速控制病情,爾后單用中藥調理以防復發。臨床觀察百余病例緩解10余年未再復發,此乃針對病機、標本兼治之功效。#高建東講腎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