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披露:民間祖?zhèn)麽樉慕^技!

     無名老熊 2020-09-11

    補益類

    方名

    穴位

    手法

    益氣補中方

    針補雙合谷、足三里

    1、先針刺一個腧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不留針,再針刺另一個腧穴;或雙手捻針,先針刺一對腧穴,再針刺另一對腧穴。

    1、 用于急救或益氣固脫,同時針刺,雙手捻針,輪流捻補5~10分鐘;或留針,再次捻補。

    2、             隔日針刺1次;用于急救或益氣固脫,每日1次。

    益氣補腎方

    針補雙合谷、復溜穴

    1、             先針刺一個腧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不留針,再針刺另一個腧穴;或雙手捻針,先針刺一對腧穴,再針刺另一對腧穴。

    2、隔日針刺1次;針效在24小時內(nèi),每日1次;慢性病恢復期每隔2~3日針刺1次。

    補益脾胃方

    針補雙足三里、陰陵泉

    1、             先針刺一個腧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不留針,再針刺另一個腧穴;或雙手捻針,先針刺一對腧穴,再針刺另一對腧穴。

    2、             用于辨證取穴治療胃腸虛弱,連續(xù)捻補4~8分鐘;用于患部取穴治療膝蓋及下肢筋脈疾病,連續(xù)捻補3~4分鐘.

    3、             隔日針刺1次;慢性病每隔2~3日針刺1次。

    補脾胃方

    針補雙脾俞、胃俞穴

    1、 先針刺一個腧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不留針,再針刺另一個腧穴;或雙手捻針,先針刺一對腧穴,再針刺另一對腧穴。

    2、每隔1~2日針刺1次。

    養(yǎng)臟方

    針補雙天樞(加灸)、足三里,艾灸神闕、關(guān)元穴

    1、             先針刺足三里,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不留針;再針刺天樞穴,留針20~30分鐘,溫針灸,每隔5~10分鐘捻補1~2分鐘,共3~4次。再艾條隔姜灸神闕、關(guān)元穴20~30分鐘。

    2、 隔日針刺1次;用于久瀉久嚦或益氣固脫,每日1次

    八珍方

    針補雙合谷、三陰交

    1、             先針刺一個腧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不留針,再針刺另一個腧穴。

    2、             氣血虛弱嚴重,需要大補氣血急救,同時針刺,雙手捻針,輪流捻補5~10分鐘;或留針,再次捻補。

    3、             隔日或隔2日針刺1次;用于急救或固脫,每日1次。慢性病隔日1次;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隔3~5日針刺1次.

    養(yǎng)心方

    針補雙心俞、神門、三陰交

    1、             先針刺一個腧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不留針,再針刺另一個腧穴;或雙手捻針,先針刺一對腧穴,再針刺另一對腧穴。

    2、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針刺1次;用于急救,每日1次。

    養(yǎng)榮方

    針補雙合谷、三陰交、神門

    1、             先針刺一個腧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不留針,再針刺另一個腧穴;或雙手捻針,先針刺一對腧穴,再針刺另一對腧穴。

    2、             如果虧虛較重,得氣后連續(xù)捻補5~8分鐘.

    3、             慢性病隔日針刺1次;必要時,每日1次。

    歸脾方

    針補雙神門、三陰交

    1、             先針刺一個腧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不留針,再針刺另一個腧穴;或雙手捻針,先針刺一對腧穴,再針刺另一對腧穴。

    2、             連續(xù)捻補的時間根據(jù)病情而定。

    3、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針刺1次;必要時,每日1次。失眠宜下午。

    都氣方

    針補雙復溜、太溪;氣海

    1、             先針刺一個腧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不留針,再針刺另一個腧穴;或雙手捻針,先針刺一對腧穴,再針刺另一對腧穴。

    2、如果虧虛較重,得氣后連續(xù)捻補5~8分鐘.或據(jù)證候再延長。

    3、隔日針刺1次;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針刺1次。

    健脾滲濕方

    針雙足三里、陰陵泉,均用先少瀉后多補之法

    1、             同時針刺,得氣后,各穴連續(xù)輪流捻瀉1~2分鐘,留針10~15分鐘后,各穴連續(xù)輪流捻補4~5分鐘后即拔針。

    2、             補瀉的多少,依據(jù)病情而定。

    3、             治療膝蓋及小腿局部筋脈疾患,方法同上,但補瀉時間宜短。

    4、             隔日或隔2日針刺1次。必要時,每日1次。

    溫陽類

    方名

    穴位

    手法

    右歸方

    針補關(guān)元(腎陽虛甚者,針上艾條灸或燒山火)和雙太溪、三陰交

    1、             先針刺關(guān)元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不留針;再雙手捻針,同時針刺太溪、三陰交。連續(xù)捻補的時間根據(jù)病情而定。

    2、             關(guān)元穴的針感走向:

    針治陰器及下肢疾病,針尖略向恥骨方向斜刺,使針感分別到達陰器及下肢部;臍周病和胃腑病,針尖略向肚臍方向斜刺,使針感分別到達肚臍、上腹為佳;一側(cè)下肢疾病,針尖略向恥骨方向偏患側(cè)斜刺,使針感到達患側(cè)下肢;腰部病變,針直刺,針感達于腰部。

    真陽不足,患處覺涼,配燒山火使溫熱感達于患部。

    3、             腧穴變通:關(guān)元穴取用不便,改為太溪溫針灸;或太溪燒山火。亦可改為命門穴加溫針灸。

    4、             一般隔日或隔2日針刺1次。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針刺1次。

    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隔3~5日針刺1次.

    腎氣方

    針補關(guān)元(腎陽虛甚者,針上艾條灸或燒山火)和雙復溜、腎俞

    1、             先針刺關(guān)元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不留針;再雙手捻針,同時針刺雙復溜、腎俞。連續(xù)捻補的時間根據(jù)病情而定。

    2、             關(guān)元穴的針感走向:針治陰器及下肢疾病,針尖略向恥骨方向斜刺,使針感分別到達陰器及下肢部;臍周病和胃腑病,針尖略向肚臍方向斜刺,使針感分別到達肚臍、上腹為佳;一側(cè)下肢疾病,針尖略向恥骨方向偏患側(cè)斜刺,使針感到達患側(cè)下肢;腰部病變,針直刺,針感達于腰部。

    真陽不足,患處覺涼,配燒山火使溫熱感達于患部。

    3、             腧穴變通:關(guān)元穴取用不便,改為腎俞溫針灸;或腎俞燒山火。腎俞取用不便,腰又不痛,亦可改為太溪穴。

    4、             一般隔日或隔2日針刺1次。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針刺1次。

    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隔3~5日針刺1次.

    溫補脾腎方

    針補關(guān)元(腎陽虛甚者,針上艾條灸)和雙太溪、陰陵泉,艾條隔姜或隔附子片灸神闕穴

    1、             先針刺太溪、陰陵泉,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不留針;再針刺關(guān)元穴,得氣后艾灸20~30分鐘,期間連續(xù)捻補4~6分鐘,不留針;連續(xù)捻補和艾灸的時間根據(jù)病情而定。

    2、             危重患者,每日1次;一般脾腎陽虛,隔日1次;針灸后轉(zhuǎn)危為安者,隔日1次。

    回陽益氣方

    針補關(guān)元、氣海、雙合谷

    1、             同時針刺,得氣后輪流連續(xù)捻補6~10分鐘.用于急救、回陽固脫,可待病情緩解或轉(zhuǎn)危為安時拔針。

    2、             針感:亡陽、喘脫患者無力回答針感,應(yīng)觀察表情,并從手指下的沉緊情況判斷其虧虛程度。若針下肌肉松馳屬于病重或久病體虛,應(yīng)捻針至針下肌肉沉緊。若針下肌肉沉緊屬于病輕或臨時虛脫,或平時體質(zhì)較好。

    3、             病情危重,每日1次或2次;一般陽虛氣弱,隔日1次。轉(zhuǎn)危為安者,配補有關(guān)腧穴或中藥調(diào)治。

    四逆方

    針補關(guān)元(配針上艾條灸或燒山火),艾條懸灸神闕穴(或隔姜片、隔附子片灸),若恐針效不足,加補合谷和氣海

    1、             先針刺關(guān)元穴,得氣后艾灸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補2~3分鐘,共艾灸2~4次拔針。然后艾灸神闕20~30分鐘。連續(xù)捻補和艾灸的時間根據(jù)病情而定。

    2、             若急需回陽救逆,先針刺關(guān)元穴,得氣后得連續(xù)捻補2~3分鐘配燒山火1次,如此3~4次拔針。然后艾灸神闕20~30分鐘。甚至40分鐘以上。

    3、             針感:患者不能回答針感,應(yīng)觀察表情,并從手指下的沉緊情況判斷其虧虛程度。酌情操作。

    4、             回陽救逆者,每日1次;慢性病者,隔日1次。

    5、             代用腧穴:關(guān)元穴有疤痕,或小腹脂肪較厚,或針感不明顯,或不能針刺者,改補命門配艾條灸。但急需回陽救逆者,療效遜色于關(guān)元穴。

    清熱類

    方名

    穴位

    手法

    玉女方

    針瀉雙內(nèi)庭、補雙復溜穴

    1、             先針刺內(nèi)庭穴,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內(nèi)庭穴留針期間,針刺復溜穴,有針感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拔針。補瀉的時間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

    2、             針感:內(nèi)庭穴針感循經(jīng)上達于胃部或頭面部,清胃熱效佳。

    3、             隔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導赤方

    針瀉中極穴和雙通里穴,均配透天涼手法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并配透天涼手法,共捻瀉2~5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捻瀉的多少和留針時間的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

    2、             針感:中極穴針尖宜略向下方(恥骨方向)斜刺,使清涼感達于小腹部及尿道處。

    3、隔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清胃方

    針瀉雙內(nèi)庭(胃火盛者配透天涼)、三陰交(配透天涼)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并配透天涼手法,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捻瀉的多少和留針時間的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

    2、             針感:內(nèi)庭穴針感循經(jīng)上達于胃部或頭面部,清胃熱效佳。配透天涼手法,清涼感明顯走達患處附近效佳。

    3、             隔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清肝膽方

    針瀉雙太沖、丘墟穴。肝膽火旺嚴重配透天涼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1~2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可配透天涼手法。捻瀉的多少和留針時間的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

    2、             針感:太沖穴針感循經(jīng)上達于膝上或頭頂部,清肝膽火效佳。丘墟穴針感循經(jīng)上達于頭、耳等處效佳,配透天涼手法,清涼感走向同上效佳。

    3、隔1~2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清膽瀉肝方

    針瀉雙太沖(或行間)、丘墟穴、陰陵泉。肝膽火旺嚴重前兩穴配透天涼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1~2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可配透天涼手法。捻瀉的多少和留針時間的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

    2、             針感:太沖穴針感循經(jīng)上達于膝上或頭頂部,清肝膽火效佳。丘墟穴針感循經(jīng)上達于頭、耳等處效佳,配透天涼手法,清涼感走向同上效佳。

    3、隔1~2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八正方

    針瀉中極穴和雙陰陵泉,均配透天涼手法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1~2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可配透天涼手法。捻瀉的多少和留針時間的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

    2、             針感:中極穴針尖宜略向下方(恥骨方向)斜刺,使清涼感達于小腹部及尿道處。陰陵泉針感循經(jīng)上達于膝上或腹股溝效佳。

    3、隔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濕熱方

    針瀉雙足三里、陰陵泉,熱重于濕配透天涼手法;一般濕熱不配透天涼,因濕去熱自清。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2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可配透天涼手法1~2次。捻瀉的多少和留針時間的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

    2、             針感:胃腸及帶下病證,針感達于腹部為佳;小腿及膝踝處病變,針感達于患處為佳。

    3、             隔1~2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清燥救肺方

    針瀉雙尺澤、內(nèi)庭穴,針補雙復溜穴

    1、             先針刺復溜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拔針。再同時針瀉雙尺澤、內(nèi)庭穴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2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

    2、             為了節(jié)省時間:先同時針瀉雙尺澤、內(nèi)庭穴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2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在以上腧穴留針時間里針刺復溜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拔針。

    3、             針感:內(nèi)庭穴針感循經(jīng)上達于咽喉部效佳;尺澤穴針感循經(jīng)達于胸部效佳。

    4、             隔1~2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清頭腦方

    針瀉雙風池、太陽和百會穴。若頭腦郁熱較甚,太陽和百會穴點刺出血數(shù)豆許。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

    2、             太陽和百會穴點刺出血數(shù)豆許。出血多少視郁熱程度而定。病變范圍較大,可用皮膚針扣刺出血。風池穴可在以上腧穴點刺出血前后針刺。

    3、             隔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理氣血類

    方名

    穴位

    手法

    行氣活血方

    針瀉雙間使穴、三陰交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捻瀉的多少和留針時間的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

    2、             針感:間使穴針感循經(jīng)上達于胸部效佳;本方留針期間,不少患者局部疼痛減輕。

    3、             隔1~2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4、氣滯血瘀的腰疼、胸脅痛、痛經(jīng)等,只要病情輕,時間短,首先用本方治療,若針后疼痛減輕或消失,一般不配患野腧穴。

    補陽還五方

    針瀉雙三陰交、針補雙合谷、

    1、             首先針瀉三陰交,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1~2分鐘,共捻瀉2~3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在三陰交留針時間里針補合谷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8~10分鐘拔針。

    2、             隔1~2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生化方

    針瀉雙三陰交,艾條隔生姜灸關(guān)元、阿是穴(小腹部)

    1、             首先針瀉三陰交,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在三陰交留針時間里艾條隔生姜灸關(guān)元、阿是穴(小腹部),各艾灸20~30分鐘。捻瀉的多少和艾灸時間的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

    2、             除寒凝血瘀之惡露不下每日1次,其他隔日針灸1次。但艾灸每日1次,患者每晚施灸。

    少腹逐瘀方

    針瀉雙三陰交,針瀉加溫針灸雙歸來、阿是穴(小腹部)

    1、             腹部腧穴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4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

    2、             腹部腧穴拔針后再針瀉三陰交: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捻瀉的多少和艾灸時間的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

    3、             為了節(jié)省時間,以上腧穴亦可同時針刺,手法同上。

    4、             一般每隔1~2日針治1次;長期治療,隔3~4日針灸1次。

    消痞塊方

    阿是穴(用22~24號粗毫針或火針直接刺入痞塊上2~4針)和針瀉雙間使穴、三陰交

    1、             先用自制22~24號粗毫針或火針直接刺入痞塊上(左側(cè)肋弓下脾腫大處)2~4針,刺入1~1.5寸,各針相距2橫指左右,刺入即拔(亦可捻瀉0.5~1分鐘拔針)

    2、             先用自制22~24號粗毫針沿左側(cè)肋弓下緣向下方(臍部方向)橫刺1.2~1.5分深,每隔2~3橫指針刺1針,向痞塊上橫刺2~3針,刺入即拔,其針刺入方向形如雞爪狀(毫針在肌層連續(xù)向左、中、右橫刺如雞爪狀)。

    3、             用自制22~23號粗毫針,燒紅后,即刻從左側(cè)肋弓下緣向內(nèi)下方(臍部方向)斜刺,刺入即拔,每隔2橫指針刺1針,刺1.2~1.5寸深。再用針時,針體用酒精棉球擦拭干凈。

    4、             以上三法任選一種。但必須在針刺痞塊完畢后,即刻針瀉雙間使穴、三陰交,得氣后留針20~4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3~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捻瀉的多少和留針時間的長短根據(jù)針刺痞塊后的疼痛時間和程度而定,最好達到不痛或微痛為目的。

    5、             一般每隔4~7日針治1次。

    祛風類

    方名

    穴位

    手法

    風濕熱方

    針瀉雙曲池、陰陵泉。熱重于濕配透天涼手法;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捻瀉的多少和留針時間的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捻瀉同時配用透天涼手法。

    2、隔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風寒濕方

    針瀉加針上艾條灸雙曲池、陰陵泉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30~340分鐘,期間用針上艾條灸,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捻瀉的多少和留針時間的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

    2、             一般每隔1~2日針治1次。

    風疹方

    針瀉雙曲池(風寒配艾灸)、三陰交(血熱配透天涼)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

    2、             若曲池配艾條針上灸,可在留針期間進行;

    若三陰交配透天涼,可在捻瀉時進行。

    3、一般隔日針治1次。

    平肝熄風方

    針瀉雙太沖(肝火亢盛配透天涼或行間)、風池,針補雙復溜穴。

    1、             先針刺復溜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拔針。再同時針瀉雙太沖、風池穴,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

    2、             為了節(jié)省時間:先同時針瀉雙太沖、風池穴,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在以上腧穴留針時間里針刺復溜穴,得氣后連續(xù)捻補4~6分鐘拔針。

    3、             針感:頭部和眼部病變,風池穴針感循經(jīng)上達于頭眼部效佳;頭腦部病變有內(nèi)熱或有熱感,針瀉風池穴配透天涼手法,使清涼感達于腦部為佳。太沖穴針感循經(jīng)上達于頭部效佳。

    4、一般每隔1~2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醒腦息風方

    針瀉雙合谷、太沖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

    2、             捻瀉的多少和留針時間的長短:伴有痙攣、抽搐和神志不清的急性病患者,捻瀉次數(shù)多,留針時間長。留針30~50分鐘,待神志清醒或抽搐停止后拔針。

    3、             針感:患兒有神志清醒或抽搐停止表現(xiàn),提示病情好轉(zhuǎn)。否則,急需專科治療。

    4、             一般隔日針治1次。急性病每日1次。

    祛痰類

    方名

    穴位

    手法

    痰濕方

    針瀉雙陰陵泉、豐隆穴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

    2、一般隔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清氣化痰方

    針瀉天突和雙尺澤、豐隆穴(配透天涼)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其中豐隆穴在捻瀉時配透天涼手法。

    2、             體弱者不能同時針刺,可先針刺天突穴(針刺后留針時有壓重感,或因留針而咳嗽),天突穴拔針后再針刺其他兩對腧穴。

    3、             針感:天突穴的針感向下方走達,走向劍突部,局部有沉緊感或困脹感效佳,個別患者未拔針即感呼吸通暢。

    豐隆穴的針感循經(jīng)上達腹部效佳。

    尺澤穴的針感循經(jīng)上達胸部效佳。

    4、一般隔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寒哮方

    針瀉天突和針瀉加針上艾條灸雙肺俞、風門穴

    1、             先針刺背部腧穴,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進行溫針灸。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

    2、             再針天突穴,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捻瀉的多少和艾灸時間的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

    3、             針感:天突穴針尖略向下方(胸骨方向)針刺,使針感沿任脈循胸里下行至上腹部(少數(shù)患者),對咳嗽、胸膈痞悶和痰壅氣道效佳,往往痰隨針感下行而消失。壓重感和發(fā)癢感多在針下。若針下發(fā)癢咳嗽,可將針尖退出1分許。

    4、             一般隔1~2日針治1次。發(fā)作嚴重時每日1次

    調(diào)胃腸類

    方名

    穴位

    手法

    和胃暢中方

    針瀉中脘、上脘和雙間使、足三里。

    中焦氣機失暢,上脘改為下脘。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

    2、             冬季寒冷,取穴不便:先針刺中脘、上脘;再針刺雙間使、足三里。操作同上。

    3、             一般隔1~2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和胃降逆方

    針瀉雙內(nèi)關(guān)、公孫穴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1~2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

    2、             一般隔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消積導滯方

    針瀉雙天樞、足三里、陰陵泉(濕熱甚者配透天涼手法)

    1、             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

    陰陵泉可在捻瀉的同時配透天涼手法。

    2、一般隔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溫中和胃方

    針瀉中脘、上脘(加艾條針上灸)和雙足三里、間使或內(nèi)關(guān)。

    1、             首先針刺中脘、上脘得氣后留針20~40分鐘,留針期間進行溫針灸。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艾灸時間的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

    2、             再針刺雙足三里、間使或內(nèi)關(guān);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

    3、             為了節(jié)省時間,以上腧穴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中脘、上脘進行溫針灸。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艾灸達到溫胃散寒即可。

    4、             針感:間使或內(nèi)關(guān)針感循經(jīng)上達胸部效佳。足三里針感循經(jīng)上達胃腑效佳。中脘、上脘在瀉灸時或瀉灸后脘腹有鳴響,或胃痛減輕或有舒適感效佳。

    5、             一般隔1~2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胃腸承氣方

    針瀉中脘、上脘和雙天樞、足三里。熱盛者配透天涼手法,

    1、             以上腧穴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1~2分鐘,共捻瀉3~5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

    2、             捻瀉時間的長短根據(jù)病情而定。熱盛者多留針、多捻瀉,并在捻瀉的同時配用透天涼手法。一般病證僅足三里配透天涼手法。

    3、             針感:留針期間,腹部有腸鳴、矢氣時作或欲解大便效佳。

    4、             一般隔日針治1次。急性病證,每日1次。

    其他類

    方名

    穴位

    手法

    開竅醒腦方

    針瀉人中和雙

    合谷穴,配用強刺激。點刺手十二井穴出血如豆許

    1、人中和雙合谷穴同時針刺,得氣后留針20~40分鐘,期間每隔3~5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3~5次,停留至神志蘇醒拔針。同時配用強刺激,拔針時人中不閉穴孔,令其出血少許。以上腧穴留針時用三棱針或粗毫針點刺手十二井穴出血如豆許。

    2、留針30分鐘不能蘇醒可以多留針、多捻瀉,直至蘇醒。40分以上轉(zhuǎn)科治療。

    3、 針感:留針期間,有神志清醒地外在表現(xiàn)效佳。否則轉(zhuǎn)科治療。

    4、一般治療后神志清醒,不再治療。

    痛瀉要方

    針補雙陰陵泉、針瀉雙太沖穴

    1、 首先針刺太沖,留針20~3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在太沖穴留針期間,針補陰陵泉,得氣后連續(xù)捻4~6分鐘拔針。

    2、 一般隔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暖肝方

    針瀉加艾條針上灸雙太沖穴和曲骨穴,艾灸雙大敦穴

    1、 先針刺太沖和曲骨穴,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進行溫針灸。期間每隔5~10分鐘捻瀉0.5~1分鐘,共捻瀉2~4次,停留數(shù)分鐘拔針。以上腧穴拔針后艾灸大敦穴,或自己每晚艾條懸灸20~30分鐘.

    2、 針感:曲骨穴針尖略向下方(陰莖方向)刺入,使針感走達陰部為佳。

    3、 一般隔日針治1次。必要時每日1次。

    本文來自:李傳岐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麻豆一二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视频站| 日韩AV无码免费播放| 97人人添人澡人人爽超碰|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中文久久久精品无码|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制服 丝袜 亚洲 中文 综合|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国产精品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97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一线|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成人午夜av在线播放| 国产欲女高潮正在播放|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欧美人与禽2o2o性论交| 強壮公弄得我次次高潮A片| 乱子真实露脸刺激对白| 国产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亚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美乳丰满人妻无码视频|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久久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伊| 国产女精品视频网站免费蜜芽| 无码人妻天天拍夜夜爽|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播放灌醉水嫩大学生国内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男| 97无码人妻福利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 国产成年码AV片在线观看| 黑森林福利视频导航|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小视频| 日本久久99成人网站| 2021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