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國重器專家團隊成員 張偉 歡迎您留言,與我們進行觀點的碰撞 也歡迎更多圈內同仁加入我們,分享您的專業知識、經驗、感悟…… 最近一段時間,分別和幾位朋友聊到了中國商業衛星產業的一些話題,談得最多的還是成本問題。從需求側來看,希望單星成本較傳統衛星有比較大的降幅,但同時也希望保證必要的可靠性。做整星的成本分析,需要在航天器系統工程方面有很高的素養,我自知難以勝任。但如果是從元器件成本的角度,我還是可以斗膽說說我的想法。從元器件出發,也不能算是以偏概全,畢竟元器件的BOM成本,在傳統衛星的整星成本中占比30%~40%。“斗膽”二字也不是我謙虛,一方面,這些思考只是理論推演,并沒有實踐的機會;另一方面,可能涉及業內同行的利益,在此先抱歉了。 1 藥品價格一直是關乎民生的重要問題,但行業內一直存在“藥價貴”和“灰色利益鏈”等問題。近年來,國家層面積極推進藥品集中采購工作,對推進藥價回歸合理水平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量價脫鉤。現行招標采購中,普遍只招價格不帶量,企業缺乏銷量預期,難以實現藥價明顯下降。 二是競爭不足。仿制藥質量水平總體偏低,難以與原研藥在同一水平上公平競爭,部分原研藥品種價格長期明顯高于周邊國家和地區,“專利懸崖”遲遲未在中國發生。 三是采購分散。采購層級較低,力量分散,導致議價能力不足,同時區域政策差異,影響了統一市場形成,弱化了市場競爭機制。 四是政策缺乏協同。藥品采購、使用、醫保支付、貨款結算等措施銜接配合不夠,難以協同發揮作用。 2018年11月15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同意,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試點,試點地區范圍為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和沈陽、大連、廈門、廣州、深圳、成都、西安11個城市(以下簡稱4+7城市)。文件注明在化學藥品的采購時,需要約定采購量。 從結果來看,第二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在各地陸續落地,藥品平均降價幅度達到53%,最高降幅達到93%,患者受益明顯。遼寧沈陽的張女士是一名糖尿病患者,長期服用抗糖藥阿卡波糖片。近期,她在醫院開藥時發現,這款進口原研藥從每盒61.29元降至5.42元。按照每月3盒的用量,“過去一個月的藥費,夠現在吃一年的了”。 擬中選藥品價格大幅下降,根本原因是在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模式下,既往包含在銷售價格中的銷售費用、市場推廣成本等“水分”沒有存在必要了。 第一,帶量采購大大降低了藥品進入醫院的成本。 第二,承諾及時還款降低了企業占款和融資成本。 第三,聯盟采購顯著降低了其市場推廣成本。 第四,以市場換價格,通過規模效應降低了藥品的單位生產成本。這些因素可以對沖藥品降價的影響。 2 藥還是同樣的藥,改變了采購供應方式,就能有這么大的價格差距。如果換成宇航元器件,不知道負責整星價格的大佬們,會不會有一點點心動…… 根據我多年來觀察,“處方藥”(非OTC)和宇航元器件的采購與供應有高度的相似性。我把兩類產品的各種要素的用表格方式做了對比,可以對這種相似性有直觀的感覺。所以,實現類似的價格降幅,也完全是可能的。 行業內的人,應該會有更加切身的體會。比如,這幾年上級機關對航天單位的審計,一直把元器件采購部門作為重點,對采購的透明化提出了各種花式要求。采購部門的應對方式是把采購流程設計的無比復雜。但是,付出了巨大的管理成本之后,采購價格的降幅并不明顯,而且還引入了更多的質量控制、交貨周期風險。更加要命的事,這一番改革下來,采購的實質集中度大幅降低,而且拖累得“質量保證”主導權也岌岌可危了。 其實這是搞錯了監管的和改革的方向,完全沒有理解行業的博弈邏輯。稍作類比就會明白,醫藥代表的工作重點一直是有“處方權”的醫生,就算對藥房的采購進行24小時監控,藥品價格也不會有實質性的降低。而所有的“銷售成本”,最終買單的都是患者和國家醫保。 3 我們來看,國家在藥品價格方面下了怎樣一盤棋。 首先,國家規定《藥品包裝、標簽和說明書管理規定》要求藥品包裝必須標明“通用名”,甚至詳細到了字體和顏色; 然后,在《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要求: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藥品通用名開具處方,并主動向患者提供處方,保障患者的購藥選擇權; 之后,對通用名相同的原研藥和仿制藥進行一致性評價,按照通用名編制藥典和常用藥目錄; 最后,按照通用名統計試點地區的年度用量,以進入醫保報銷目錄為條件和生產廠進行帶量采購。 4 從這個思路出發,我們分析一下,宇航元器件的降價空間在哪里。 如果我們做一下行業集中度的分析,就會發現處方藥和宇航元器件也是高度相似的。供方都是少數的生產廠,需方也是有限數量的醫療機構(或航天企業),是一種典型的“寡頭vs寡頭”的狀態。但是,雙方并不是力量均衡的狀態(圖中的黃色區域)。相對而言,生產廠的數量更少,集中度更高,定價的主動權偏向供方,需方相對比較被動(圖中的紅色區域,顏色越深,供方越主動)。 而且這種狀態,并不是穩態。藥廠(元器件生產廠)有了定價權,就可以獲得超額的壟斷利潤,并通過醫藥代表(貿易商)游說處方醫生(設計師),在處方(設計圖紙)中指定廠牌。這樣,藥廠就完全處于事實上的獨家壟斷地位,而需方有少數的醫療機構變成多數的處方醫生。競爭的均衡點(圖中圓點),通過向上、向左的移動,落入深紅色區域。這就是從前我們買高價藥的狀態。 國家也正是看到了問題所在,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通過規范藥品和處方的通用名,使藥廠之間有充分的競爭;并引入仿制藥廠,增加有效供給。這些做法都有效降低了供方的集中度,使均衡點向下移動。而且,國家政策執行層面的尺度把握很好,給生產廠保留了利潤將、而且承諾保證付款周期。到目前為止,沒有生產廠因為利潤過低而退出市場,造成有效供給減少。 然后,通過國家層面的帶量采購,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目錄為底牌,進行集中價格談判。這大幅增加了需方的集中度,全國獨家的醫保使需方近乎處于壟斷地位。平衡點再次向右移動,落入綠色區域,需方掌握定價權。 結果大家也看到了,就是平均53%,最高93%的降價幅度。 現在體制內單位的采購流程,把采購的實施下放到下級單位,再引入非常多的貿易商。看似增加了競爭,實則通過兩次轉手,在面對生產廠的博弈中,降低了自己的集中度。雖然短期內可以壓榨一部分中間商的利潤,但卻會引入不必要的各種風險。而且,最重要的是,降低了自己和生產廠的談判能力。 看懂了這個例子,就會明白,我為什么一直說,元器件成本問題的關鍵在于選用。這個道理,無論對傳統航天還是商業航天,都是適用的。 作者簡介:張偉,高可靠元器件從業者,美國ELLEGRO CORPORATION中國區負責人(原航天五院進口元器件采購處副處長,原德國TESAT-SPACECOM中國業務代表)。如果您想和作者討論或反饋,可以掃描下面二維碼添加微信,請注明“大國重器”。作者的其他力作請查看開頭專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