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墓葬的壁畫其實規格和藝術水準應該是很高的,因為,壁畫展中還包括北齊第一任皇帝高洋的墓葬壁畫,從保存的來看,畫的應該非常精美,可惜從墻上切割后再移動到博物館里,難免會受到損傷。有鑒于此,我決定將更多的時間留給易于保存的曲陽石雕。 曲陽石雕有一千多年歷史,現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人民大會堂使用的石雕都是“曲陽造”。 中國古代的石雕差不多都在一個主題上——造佛像。 從北魏開始,曲陽石雕就一直奉獻在造像事業上,那時候,北方的國家非常信佛,有錢的人家,都會請彌勒佛或者觀音菩薩雕像放在家里供奉,這些佛像都是石雕像,供奉人家一般都會將供奉的原因和供奉人刻在佛像的背面或者側面,這為我們后世人了解佛造像的歷史,非常方便。 北魏的佛造像的特點是,佛像后有背屏,頭上有肉髻,寬衣博帶;東魏的佛造像的特點跟北魏差不多,佛像后有背屏,頭上有肉髻(不那么明顯),寬衣博帶的邊角有流動的線條,出現了圓雕佛像,背屏上開始出現裝飾;北齊佛像有背屏,圓雕佛像大量出現,佛頭上肉髻不明顯,著裝上有顯著特征,佛像穿著斜口、像絲綢打濕后貼在身上的衣服,衣服的線條非常流暢和優美,也許是生活好了,佛像的腹部都微微凸起;隋唐朝的佛像身上開始出現瓔珞配飾,服裝的線條上沒有北齊精細和精致,唐朝的佛像頭部出現螺發,小肚子很突起,佛像朝著飽滿豐腴方向發展。隋朝之后,佛像大都采用圓雕工藝。唐朝之后,佛像的衣褶幾乎沒有什么藝術性,佛像面部表情差不多都是一個莊嚴樣子,也許這是為了批量生產和制造的緣故吧。 博物館里存放的石雕到唐朝就差不多了,印象中還有幾座元朝的石雕,因為沒有鮮明特色,掃一眼也就過去了。 除了佛造像,我還喜歡看的是瓷器展。要知道,瓷器也是河北的一大特產,磁州窯不是一個地方窯,磁州窯代表了全國名窯生產的瓷器的一個品種。黑白的世界,造就了瓷器審美上的水墨山水。 進了瓷器廳,我才知道,在磁州窯之前還有以邢臺為中心的“邢窯”,此外,還有跟磁州窯同時期輝煌的“定窯”。 以前老聽說“柴汝哥鈞定”五大名窯,定窯的白瓷及瓷口的金屬包邊,但是,我一直沒有系統地見過,這次算是開了眼界了。定窯因為采用覆燒工藝,所以碗口或者盆口都是不含釉的,為了彌補這個缺陷,定窯瓷器的口都采取了金屬包邊,在包邊之前,在沒有釉的地方會露出胎的本色屬。“定器有芒不堪用”這是北宋宮廷棄用定窯的原因,關于“芒”,一說指沒有上釉的芒口,一說是白釉的光芒太刺眼。我還是認可后者,因為,皇家的審美發生變化了,他們已經從喜歡純白釉轉向了汝窯的影青釉。 定窯是五大名窯中歷史最早的,從產品年代上看,“邢窯”似乎更早,它生產的好像都是民間實用器。但是,在工藝上,“邢窯”的產品也做了很多積極的嘗試,多件組合器,器身復雜設計的器皿非常精美。 當然,河北博物院主打的還是磁州窯,磁州窯的典型器,一是瓷枕,這看似枕頭,其實很多還設計的非常有生活情趣,要么有詩,要么有畫,還有的是虎型或其他動物形狀。二是梅瓶,黑白分明的細長梅瓶放置在展柜里,感覺立著的是一位削肩細腰美女亭亭玉立,非常嫵媚和別致。 展廳里還有元青花、明清的官窯瓷器,這個有點讓我沒有搞明白,這是河北當地燒造的官窯器,還是當地出土或者擁有的官窯器,或者是為了保持瓷器年代的延續性,而購置的?館里好像沒有特別說明。 (復制品,真品被盜往海外,現存國博。) (北魏石俑。) (北魏的標準佛像。) (我覺得應該是東魏的,館里標注是北魏的。) (三尊佛的阿閦如來、中間的釋迦摩尼、阿彌陀佛的頭分別于92年和96年被盜,幸運的是,釋迦牟尼的頭被發現并被星云大師迎歸,并重新安放,在現場看,頸部有接縫。) (北齊的如來佛磚雕。) (看看古代的“模特兒”!北齊的佛像,多精美!) (再來一個北齊的模特兒,美嗎?看看如出浴的衣著,多有藝術性。) (有螺發髻的,就是唐朝以后的了。) (看看佛像的肚子,就知道,這是以肥為美的唐朝的了。) (這塊浮雕震撼嗎?唐朝的墓葬。算是鎮館之寶吧?) (這個漢白玉的娃娃,干嘛用的?供在家里求子的嗎?) (看看這尊自在的羅漢,其表情,我也是醉了。) (這尊滿面愁苦的羅漢,據說是降龍羅漢。——有點耍大牌的意思啊。) (邢窯的盤子,北魏時期的物件。) (北魏時期的盤口瓶!) (北齊的雞頭鳳柄壺——沒有拍好。) (1500年前的外觀設計,很是繁縟。) (這個幾件套,我都不知道干什么用的。) (仿皮囊扁壺,一看就是給游牧民族設計的。) (隋朝的辟雍白瓷硯——邢窯的。) (唐朝的瓷獅子——應該是縮釉了。) (看看內部壓花的定窯盤子,經過千年歲月的洗禮,哪還能看到定器的芒呢?) (磁州窯的瓷枕——宋代) (不看枕頭,看畫片。) (足球源于1000多年前的中國!) (亭亭玉立的磁州窯美女!) (看看這憨態可掬的老虎,是不是都想睡覺了?) (元青花八棱龍紋蓋罐?注意,龍是高浮雕啊。) (我對雍正的官窯情有獨鐘,這輩子就是遠遠看看的份了。) (記住,洪武的青花釉里紅就是這個顏色。) (康熙的十二花神杯,可惜只有五只,我是故意照偏,讓你猜一共展出多少只的。) (據說這是鎮館之寶。頂級元青花大罐,藝術價值超過“鬼谷子下山”。我不介紹了,大家可以百度這個罐子的信息。) 朱曄(古磨盤州人),安徽望江人,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金融作家協會理事、副秘書長。2008年開始文學創作,已經出版了六部專著。其中,三部歷史散文:《理說明朝》、《理說宋朝(北宋篇)》、《理說宋朝(南宋篇)》,一部旅行散文隨筆《一車一世界》,兩部長篇小說《最后一個磨盤州人》、《銀圈子》,并在《文藝報》、《中外文摘》、《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文學》、《金融文化》、《中國金融文化》、《金融文壇》、《中國城鄉金融報》等期刊上發表作品。累計出版文字200萬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