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活著的紀念碑, 他們是最生動的抗戰歷史教科書, 他們是即將逝去的抗戰勝利見證者, 他們的記憶正隨著時間被逐漸掩埋, 他們的人生正在逐漸被遺忘中走向終點…… 那群以勇氣與鮮血守護這片土地的老兵平均超過96歲了! 如果不去傳承他們的記憶,就不會有人知道: 千萬中國軍人曾抱定“我生則國死,我死則國生”的必死信念踏上那個真正決定中華民族國運的戰場;
億萬中國軍民曾拼死抵抗,舍家舍命舍青春,以廣闊的空間換取時間,付出了幾千萬生命的代價;
這勝利——于我們只是坐享,而于他們則是無數次的向死而生…… 記憶|對抗遺忘 十數年間,他每天伏案七八個小時以上,奮筆疾書,有超過12萬字的詩詞、文章被印刷成冊,還有更多更多的回憶塞滿了抽屜,字里行間,有往事之總結,有對長官、戰友之懷念,有對時事之新見,言之切切,都是對國家民族之情懷,對中華未來之期冀。 他是第54軍50師排長尤廣才,他說,我覺得我這一生無愧于自己,無愧于社會,無愧于國家! 1919年,他出生于重慶,七七事變后《救亡進行曲》的歌聲激勵著他投身抗日救亡,從考進戰地救護訓練班到畢業去廣西前線救護傷兵,這段抗戰的經歷被他埋在心底幾十年。老人一生喜歡寫東西,92歲時,他寫了一些自己過去的經歷,但重點在解放后,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之際,在子女的再三勸說下,他終于把他的抗戰經歷加寫進自己的回憶錄中。 后來,聽他兒子說起那本回憶錄后,在一次探訪時我們冒昧地提出復印的請求,他覺得以前寫的太潦草,竟拖著脊椎壓縮性骨折的身體重新謄抄了一份給我們,從他手里拿到回憶錄的那天,我們淚流滿面。 他是廣西柳江縣傷病兵招待所中尉所長趙明寰,在回憶錄里,他曾寫道:(抗戰八年)我做了一個中國人應該做的事。 記錄|方可傳承 1920年,他出生于沈陽,東北淪陷后他跑到北京讀中學,七七事變后不愿在鬼子統治下升學的他和三四個同學輾轉出海,借道香港、繞行海防,直到兩年后才到達昆明考入西南聯大。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教育部下令大四學生可提前畢業從軍,他和同學們爭先恐后的去了。分到空軍氣象站的他沒機會上場殺敵,他很遺憾——我一槍一炮也沒打過小日本,他很自豪——可是我們打敗了它! 他是中國最牛大學的高材生張文仲,因為他這段從軍抗戰的經歷,他也不得不離開新中國的空軍訓練部去往山西清徐縣中學教高中數學課,直到60歲退休才孤身一人返回北京。 但他從不后悔,他哭著跟我們說:我們讀書就是為了四個字——抗日救國! 1923年,他出生于四川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父親原本希望他讀書明理,能平淡一生,1944年他實在忍不住那顆報國殺敵的心,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報名參軍,在印緬戰場守衛史迪威公路,保障前線的物資運輸。 抗戰勝利后,他回到祖國,繼續學業,工作后他毫不隱瞞自己從軍抗戰的經歷,單位里關于他的檔案有厚厚的一摞,直到這份檔案流散出去被他的孫輩在網上看到買了回來,大家才知道原來這個和和氣氣的老頭曾有過那么熱血的人生。 他是中國駐印軍憲兵獨立3營士兵甘躍廷,他說:這輩子沒覺得有多自豪和光榮,組織上把我的歷史搞清楚了,我就不后悔什么了。 守護|只為銘記 ![]() 他1926年出生于河北,1943年加入晉察冀邊區冀中十分區霸縣大隊獨立營,從抗戰中期開始在部隊里呆了14年,他的生活還不錯,那枚抗戰勝利紀念章被他視若珍寶,和我們聊天時,那份從軍抗戰的驕傲一直掛在他的臉上。 他是八路軍冀中十分區衛生處手術隊衛生員高保文,他不太記得自己從軍抗戰的經歷,只有他保留下來的當年轉業的證明,告訴我們他曾經的艱難和不屈。 他出身于安徽首富家族,卻投筆從戎報考黃埔陸軍機械化學校,1942年分發到第5軍200師。從番號來看,他一定曾從滇緬公路走出國門,在緬甸痛擊日寇,甚至可能跟隨戴安瀾師長兵敗野人山,走過那片暗無天日的原始森林。 當我們發現他時,他已經終日躺在床上,聽不見我們的聲音,也說不出話來,還好有黃埔會員證為他證明。 他是第5軍200師排長胡慶輝,他的記憶,永遠地遺失了! ![]() 守過新墻河,血戰收復桂林,卻從此再沒有向人提過他的抗戰,直到我們找到他。兩個多小時,滔滔不絕,把他的整個人生一吐為快。離別時,他送我們出門,一邊走一邊手舞足蹈地說:“謝謝你們來看我,謝謝你們承認我打過日本鬼子”。 后來,他住院了,他想要一枚我們做的抗戰勝利65周年紀念章,可醫生說他不能激動,那枚紀念章我在手機捏了幾個月也沒給他,2014年9月22日,他走了,我欠他一枚紀念章…… 他是20軍133師士兵李紹君,他曾竭盡最后的氣力,講他的記憶給我們聽。 唯有銘記|不負勝利 抗戰勝利75年, 平均年齡超過96歲的抗戰老兵離去的腳步越來越快, 他們走了,他們那段關于抗戰、關于不屈、關于犧牲的民族記憶也就消失了…… 守護老兵記憶,留存老兵影像和我們過去十年做的關愛老兵一樣,是一件跟時間賽跑的工作, 我們收集、我們記錄、我們推廣老兵記憶,不過只是想把原本就屬于他們的,與日月同輝的榮耀,交還與他們! 唯有銘記,才不辜負那數百萬犧牲的中國軍人; 唯有銘記,才不辜負更多付出汗水與鮮血的抗戰老兵; 唯有銘記,才不辜負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
|
來自: 昵稱7001550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