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脾丸和補中益氣丸都屬于中醫上的扶正劑。二者都有健脾作用,歸脾丸側重于健脾養血,補中益氣丸側重于健脾益氣。沒有誰比誰好,關鍵是要看是否有適應癥。 一、歸脾丸歸脾丸,由黨參、炒白術、炙黃芪、炙甘草、茯苓、制遠志、炒酸棗仁、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組成。 功能主治為: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用于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暈頭昏,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用于伴有以下癥狀的患者。 (1)心脾兩虛證 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兩虛所致,癥見氣短懶言,失眠多夢,健忘,頭暈頭昏,肢倦乏力,精神疲憊,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弱;慢性疲勞綜合征見上述證候者。 (2)心悸 因心脾兩虛,心失所養所致,癥見心慌不安,失眠健忘,神疲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缺鐵性貧血、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3)失眠 因心脾兩虛,心神失養所致,癥見失眠多夢,健忘,納呆食少,肢倦乏力,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脈細弱;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 (4)眩暈 因氣血虛弱,腦失所養所致,癥見頭暈頭昏,心悸少寐,神疲乏力,食少納呆,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缺鐵性貧血見上述證候者。 (5)崩漏 因脾虛氣弱不能統血所致,癥見婦女經血非時而下,淋瀝不斷,甚或血流如涌,色淡質清,神疲體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功能性子宮出血見上述證候者。 (6)便血 因脾虛氣弱不能統血,血溢腸內所致,癥見便血,血色紫暗或色黑,肢體倦怠,食欲不振,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見上述證候者。 此外,有歸脾丸用于治療胺碘酮致心動過緩、肝硬化繼發脾機能亢進癥、小兒急性腎小球腎炎恢復期血尿,歸脾合劑用于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癥的文獻報道。 服用歸脾丸要注意,對本品過敏者禁用。外感或實熱內盛者不宜用。陰虛火旺者不宜用。宜飯前服用。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辛辣、生冷、油膩食物。服用時,用溫開水或生姜湯送服。 二、補中益氣丸補中益氣丸,由炙黃芪、黨參、炙甘草、炒白術、當歸、升麻、柴胡、陳皮。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泄瀉、脫肛、陰挺,癥見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便溏久瀉、肛門下墜或脫肛、子宮脫垂。 (1)泄瀉 因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癥見大便糖瀉,或久瀉不止,水谷不化,稍進油膩不易消化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氣短,肢倦乏力,納食減少,脘腹悶脹不舒,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慢性腸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見上述證候者。 (2)脫肛 因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癥見肛門下墜或脫出,勞累、增加腹壓、咳嗽等均可脫出,面色蒼白,唇淡,氣短,倦怠乏力,腹脹腹痛,舌淡少苔,脈虛無力;直腸脫垂見上述證候者。 (3)陰挺 因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癥見自覺陰道有塊狀物脫出,陰道墜脹,活動或體力勞動時加重,白帶增多,質稀色白,精神疲倦,面色蒼白無華,四肢無力,心悸,氣短,小腹墜脹,舌淡,苔薄白,脈細弱;子宮脫垂、陰道脫垂見上述證候者。 此外,本品有用于治療胃下垂、消化性潰瘍、上瞼下垂、餐后低血壓、頭痛、眩暈的文獻報道。 服用補中益氣丸應注意,對本品過敏者禁用。有惡寒發熱表證時不宜用。宜空腹或飯前服,亦可在進食時同服。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食物。高血壓患者慎服。 總結一下,對于有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暈頭昏,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服胺碘酮致心動過緩、肝硬化繼發脾機能亢進癥、小兒急性腎小球腎炎恢復期血尿、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癥癥狀的患者,適合服用歸脾丸。 對于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泄瀉、脫肛、陰挺,癥見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便溏久瀉、肛門下墜或脫肛、子宮脫垂的患者,適合服用補中益氣丸。
|
|
來自: 昵稱64654031 > 《中醫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