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再道是在長期戰爭生涯與政壇風云中鍛煉成長起來的人民英雄,他17歲參加革命,歷任紅軍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長等職。 陳再道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老紅軍戰士,在土地革命、八年抗戰與解放戰爭三個階段,立下了大大小小的戰功。 陳再道是鐵面柔情、一心為民的開國上將,一生勤政廉潔,鞠躬盡瘁譜新篇,在軍中享譽盛名。 論軍事,他驍勇善戰、有勇有謀,坊間留下了許多關于他的傳說; 論情感,他先為黨后為己,一直接近30歲還未考慮婚配,還是戰友趕“鴨子”上架,才促成了一段好姻緣。 論生活,他半生戎馬,卻在晚年因家鄉人民尚未脫貧而淚沾衣袖,泣不成聲,令人動容…… 奇人 陳再道原名程再道,1926年報名參加共產黨領導的農民義勇軍時,填表人因音似緣故,將“程”寫為“陳”,此姓一直誤用至今。 1909年1月24日,將軍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區程家沖的一戶農民家庭。 幼年父母雙亡的他,由叔父撫養長大。 其叔父早年在漢口碼頭當搬運工,程家垮了之后,他辭職回鄉,將兩個不經世事的娃娃接到家中,幫助他們整理家業,送他們上學讀書。 年齡尚幼的程再道,玩心很重,7歲到9歲,兩年時間,別家的孩子早已將國文經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熟讀成誦,可程再道卻學什么忘什么。 不僅如此,他還愛搞惡作劇,或攀援于高樹,或沉浮于河汊,或挖穴通田外,或拔苗于地中,十里八鄉的農戶,沒少吃過他的虧。 他好動的脾性讓叔父找到了另一條教導他的路——以武教之。 叔父師從嵩山少林,習得羅漢拳,此拳乃正統宗法,想要徹底學會,需要些時日。 好在程再道對拳法頗感興趣,沉下心性來學了兩到三年,才有了新的領悟。 平日里,程再道拾回老本行,跟著叔父下地種田,偶爾編席編簍編籃編筐,拿到市上賣錢,以貼補家用。 1926年,正值革命運動洶涌澎湃之際,當地建立了農民武裝部隊,這個消息傳到了17歲的程再道耳中,他按捺不住,也跑去報名了。 也正是同一年,叔父病逝,無牽無掛的陳再道,正式踏上革命之路。 奇功 將軍是大別山的兒子,1927年11月黃麻起義后,被編入工農革命軍鄂東軍,跟隨部隊轉戰木蘭山,是木蘭山72名游擊英雄戰士之一。 作為最早一批進入鄂豫皖蘇區奮戰的將領,陳再道的資歷很老。 他參加了鄂豫皖根據地與川陜根據地歷次反“圍剿”戰斗,并踏上長征路。 長征期間,他率部先后參加甜水堡伏擊戰及山城堡戰役,積極支持朱德、劉伯承與徐向前等人維護團結,率部三過雪山草地,策應紅二方面軍北上。 盧溝橋事變后,為了阻止日、偽軍橫行鄉里,燒殺搶掠,陳再道奉劉鄧首長的命令,揮師南下,開辟冀南根據地。 抗日根據地庇護一方安定,但河北省南部山麓較少,在那里建立新的根據地,要冒著被敵軍盯上和攻擊的風險。 可陳再道不怕,他迎難而上,以地方黨組織和群眾為依托,開展游擊戰爭。 短短幾年內,冀南軍區、7個軍分區、4個野戰旅以及抗日縣大隊、區中隊、民兵組織、30多個抗日縣政權拔地而起。 日寇囂張的氣焰,在陳再道的努力下,一再被打壓。 日軍實施掃蕩、蠶食、鐵桶計劃,陳再道就發起生產自救運動; 日軍實施囚籠政策,設置了不計其數的碉堡圍攻冀南,陳再道就協同民眾改造村形,挖地道,掏地洞,躲避敵人射程內的攻擊。 從1937年到1943年,冀南地區在炮火與旱、澇、蝗、疫的多重夾擊下,不曾被打倒,那都是陳再道無怨無悔的付出在起作用。 他與當地老百姓共存亡,大家與他建立了不可摧毀的軍民魚水情。 到了解放戰爭,陳再道率先垂范,堅持大別山斗爭,破滅了敵軍困死我軍的黃粱美夢。 奇緣 陳再道夫人名喚張雙群,兩人相識于1938年。 將軍參與革命之初,曾娶過一房妻子——熊慧芝。 只不過,剛結婚沒一個星期,部隊就要離開麻城,兩人直至解放后才碰面。 那時,反動派對待共產黨的家屬手段何其殘忍,陳再道走后,熊慧芝沒能逃過魔爪,被轉賣給了外地的裁縫。 當將軍得知這一噩耗時,早已無力回天,心中悲痛交加。 在那之后,他將心力全部放在了工作上,不理會外面的紅娘牽線,女紅軍們的暗送秋波,如若有人勸他娶親,他皆婉言拒絕。 可誰曾想,他還是拜倒在了張雙群的石榴裙下。 長征抵達陜北后,陳再道已是紅四軍的軍長,他軍中的文工團里,姑娘很多。 革命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不少人都在這個時候,熱鬧的操辦著喜事,文工團的女戰士們,一個個都被別的部隊的人給挖走了,這可急壞了陳再道的戰友。 大家又開始做他的思想工作,讓他趕緊解決終身大事,不要再耽誤了,可陳再道倔的跟一頭驢似的,愣是說不聽。 直到有一天,他和參謀長卜盛光去八路軍東進縱隊婦救會視察工作,碰見了張雙群,一切才有了轉機。 卜盛光趁著陳再道不在的間隙,拜托張雙群幫陳再道討個老婆。 這件事讓張雙群壓力很大,她不知道誰適合陳再道。 在每天圍繞著這件事忙活后,張雙群對陳再道的關注越來越多,心中竟生出了不一樣的情感。 而陳再道這邊,自見過一面后,陳再道便被張雙群給吸引了。 他關閉已久的心門終于再次打開,他想明白了,要向張雙群表白,請求組織同意他們結婚。 在還沒來得及動身時,一封信送了過來,落款正是張雙群。 當陳再道看到字字句句的綿綿情意時,他的心里泛起了一絲絲的波瀾。 如是這般,郎有情女有意,同年的11月,兩人在新河縣結了婚。 后來,張雙群跟著陳再道去了冀南。 當地人對夫婦倆的評價很高,說他們為了人民,真是舍得獻出自己的一切。 奇心 開國將領們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吃過的苦比如今的人多得多,可是心卻似那磁鐵石,不指南方不罷休。 每每打了勝仗,經陳再道之手繳獲和募捐過千千萬萬的銀元和鈔票,他都沒有起過貪念。 他去的冀南,在抗戰初期富人很多,幾乎每家都埋著一壇壇的銀元。 可陳再道打土豪的錢,每次都一分不少地上交。 等到抗戰快要結束時,他和妻子、孩子去趕集,連路邊的棗子都買不起。 孩子哭鬧著想吃,他才跟老鄉協商,用自己的襯衣換了幾顆。 解放戰爭時,他跟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山里的村民看到官兵來了,嚇得門都不敢出。 其中有一位大娘,怕自己性命不保,親手送上三個“袁大頭”。 陳再道看到了,連忙解釋稱,解放軍是窮人的隊伍。 當他看到大娘拿著的三枚大洋是假的時,他拿出自己舍不得花的五枚銀元和她兌換,并將錢小心翼翼地放到了胸前的口袋里。 也許是好人有好報,部隊入駐村莊的當晚,敵軍聞風而動,挑起戰火。 戰斗中,一枚子彈射向陳再道,竟擊中了他胸前的銀幣,替將軍擋了一劫。 眾人聽到這一奇跡,均贊嘆不已。 1955年,陳再道被授上將,毛澤東同志曾夸獎他是“一員戰將”,陳毅同志盛贊他:“再道之勇”。 勞碌了大半輩子,將軍退居二線后,多次回鄉探望。 他詳細詢問了家鄉的生產和建設情況,問農民的吃飯問題徹底解決沒有,經濟上有哪些突出困難,孩子們能不能正常上學…… 當這些問題仍舊存在時,將軍的眼眶泛紅,熱淚滾滾而下。 1993年4月6日,陳再道在北京逝世,幾個月后,將軍的骨灰安放在麻城革命公墓。 他說,他要目睹故鄉的變化,激勵鄉親們早日實現小康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