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前58年 按“三頭”的預謀,凱撒當選為公元前59年執政官。他在任內提出土地法,分給多子公民和龐培老兵以土地;為了籠絡騎士,免掉他們拖欠國庫的包稅金三分之一;給退伍軍人和最貧困的公民分配土地;規定行省總督的年奉限額,嚴禁總督肆意勒索等等。這些法案對騎士和平民有利。凱撒還促使龐培在東方的各項措施得以通過。凱撒深知,要想超過他的兩個同盟者,他必得有一番大的作為。他看中了高盧總督這個職位,因為他可以將高盧(山南)行省作為基地,進而征服北方廣大自由高盧地區,擴大土地和財源,增加實力和威信,從而用作他取得更大權力的階梯。 古代羅馬人將意大利的盧比孔河和比利牛斯山以北、萊茵河以西、直至大西洋的廣大地區稱為高盧。高盧地區人口眾多(在1500萬至2000萬人之間),土地肥沃,經濟相當發達而富庶,有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留易。其中,阿爾卑斯山以南、盧比孔河以北的波河流域地區因為在阿爾卑斯山南,稱山南高盧。在愷撒進行高盧戰爭前,羅馬人已經統治了山南高盧和法國南部的一塊地方(稱作普羅旺斯),建立了行省。逐漸與意大利的其它地區同化;阿爾卑斯山以北、萊茵河以西的廣大地區,包括今天的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瑞士的一部分稱為山北高盧(又名外高盧)。這里居住著自由的高盧人,其居民可分為3 部分:別爾蓋人(埃督伊人)、凱爾特人(謝克瓦尼人)和居住在今瑞士西部的人數眾多的民族阿維爾尼人(厄爾維幾人,赫爾維提人,他們有30多萬人,其中能拿起武器作戰的就有90000多人)。各部落正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彼此之間矛盾深、戰爭多。前者與羅馬互為同盟,后兩者傾向于萊茵河對岸的日耳曼人。愷撒進行的高盧戰爭(前58年-前52年),是征服山北高盧的戰爭。 蘇埃托尼烏斯說:愷撒在高盧“不放過任何戰爭借口,不論它是多么不公正或多么危險,既向敵對的野蠻民族,也向同盟的民族挑釁,以致有一次元老院命令派一個專門委員會去調查高盧行省的局勢,有些人甚至建議把愷撒交給敵人。但是由于愷撒事業的成功,他得到了比他之前的任何人次數更多,每次時間更長的公眾的感恩祈禱?!?/span> 愷撒為什么不惜一切地挑起戰爭?因為他在三頭中實力和影響都是最弱的一個。他想通過戰爭既在軍事上和經濟上增強實力,又在政治上增強影響,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 公元前60年左右,日耳曼部落領袖阿里奧維斯圖斯率軍渡過萊茵河,并幫助謝克瓦尼人占勝了埃督伊人,于是,謝克瓦尼人不得不把自己的一部分土地讓給阿里奧維斯圖斯。 公元前58年,阿維爾尼人由于日耳曼人的壓迫而打算穿過羅馬在高盧的行省,遷居到法國的盧姆河口一帶去居住,他們燒掉了自己的城市和村莊,毀掉了儲備的全部糧食,只帶了可以帶走的東西后就開始遷移了。 凱撒人馬開到行省的北疆,以阻擋阿維爾尼人。赫爾維提人便選擇另一條道路,穿過了謝克瓦尼人和埃督伊人的地區。凱撒獲悉,“留下副將拉頻弩斯坐鎮他筑下的防御工事,自己急忙趕往意大利,在那里征召起兩個軍團,又把正在阿奎來耶附近冬令營(羅馬古代供軍團息冬用的營房)里息冬的3 個軍團帶出來,就率領了這5 個軍團,揀最近便的道路,越過阿爾卑斯山,迅速趕向外高盧?!鼻∏砂6揭寥伺墒拐呦騽P撒求援,于是,羅馬統帥凱撒便急忙趕往離厄爾維幾人居住地很近的蓋納瓦城(今日內瓦),并下令在普羅旺斯征兵。 阿維爾尼人派了一個使團去見愷撒,請求讓他們通過普羅旺斯。當時愷撒兵力不足,便行緩兵之計。他讓他們到4月13日再來見他。他利用這個機會趕緊征兵,并修筑了一條長達19里的帶壕溝的壁壘(從列曼努斯湖到汝拉山)。 待使節第二次來見愷撒時,愷撒便斷然拒絕他們通過。感到絕望的阿維爾尼人試圖突破防線,但失敗了。于是他們決定走第一條路,既穿過塞廣尼人的路,這對羅馬人并無損失,因此沒有理由進行干涉。但愷撒仍以這個民族曾在公元前107年戰勝過羅馬軍隊,讓他們受了軛下之辱(即使戰敗的敵人從用武器搭成的軛門下通過,以嘲弄和侮辱之)并殺死了羅馬的執政官,過分好武為借口對他們開了戰。 當阿維爾尼人到達愛杜依人境內時,愷撒便率領5個軍團越過阿爾卑斯山,以保護愛杜依人為名,向正在渡過塞納河的厄爾維幾人發起了進攻。當時,阿維爾尼人用聯結在一起的木伐和船只橫渡阿拉河,當3/4 的阿維爾尼人已完全渡過,還有約1/4 的人留在阿拉河的這邊時,凱撒率領3個軍團直撲尚未渡河的那部分阿維爾尼人。對方都身負重荷,猝不及防,被殺掉大部分,其余的都四處逃散。 隨后,愷撒也渡過塞納河,跟蹤阿維爾尼人。不久,凱撒的騎兵與阿維爾尼人的騎兵交了一次手,結果凱撒軍不利。 為此,凱撒命令自己的隊伍暫不應戰。 阿維爾尼人在離凱撒的營寨8羅里的一座山下安下營寨。凱撒一面派人偵察,一面派拉頻努斯占領山頂,自己則把軍隊帶到最近的一座山上,在那兒布下戰陣。赫爾維提人首先向凱撒軍的后隊發起進攻。凱撒立即派騎兵前去抵擋,同時,又把4個老的軍團分成3列布置在半山腰里,把新從高盧征召來的2個軍團和全部輔助部隊安置在山頂上,再把全軍的行囊集中放在一起,由處在高處的部隊負責守衛。赫爾維提人帶著他們自己的全部車輛向凱撒軍追來,并把輜重集中在一起,驅走了凱撒派去抵擋的騎兵,迅速組成極密集的方陣,向凱撒軍的前列沖過來。 凱撒首先把自己的坐騎送到老遠看不見的地方,然后把所有別人的馬也都這樣送走,以使大家面對同樣的危險,沒有逃脫的希望。在鼓勵了大家一番之后,立即命令投入戰斗。羅馬兵居高臨下,擲下輕矛,很快驅散了敵人的后陣,對方散亂開來。羅馬兵乘機拔出劍來,朝對方沖殺過去。許多高盧人的盾被輕矛擊中,鐵矛頭彎了,緊拑在盾里,拔不出來,拖著盾作戰很不方便。于是,高盧人索性拋掉盾牌,露著身體作戰,受傷累累,支持不住,開始向一座小山逃去。羅馬軍緊追不舍,對方的后軍部隊1.5萬人立即掉過頭來攻擊羅馬人的側翼,并包圍了羅馬側翼軍。已退上山的赫爾維提人見此情景,重新立定下來,投入戰斗。羅馬軍開始兩面作戰:第一、二列抵抗己敗走的敵人,第三列對付新來的敵人。 戰斗十分激烈地進行著。在輜重附近戰斗的高盧人,把車輛排列起來當作堡壘,站在高處向進攻的羅馬人投射矢石,還有的則躲在戰車和四輪車之間,朝上發出梭標和投槍。但最后羅馬軍仍然擊敗了對方。 對這次戰斗,愷撒在自己的《高盧戰記》中寫道:“兵士們居高臨下,擲下輕矛,很容易地驅散了敵人的方陣。敵人散亂之后,士兵們拔出劍來,朝他們沖過去。高盧的人盾,大部分被輕矛一擊中就穿透了,而且因為鐵的矛頭彎了過來,緊箱在后面,拔又拔不出來,左手累累贅贅地拖著它們作戰又不方便,一時很受阻礙,于是,許多人用手臂搖擺了很久仍沒法擺脫它。之后,他們因為受傷累累,支持不住,開始撒退,向離當地約1羅里的一座小山逃去。等他們占有那座小山時,我軍已緊緊跟在他們背后。作為后軍掩護著敵人后方的15000波依人和林都忌人,掉過頭來攻擊羅馬軍隊敞開著的側翼,包圍住他們。已經退上山的阿維爾尼人看到這事,重新投入戰斗。羅馬人回轉身來,兩面分開應戰,第一列和第二列抵抗已被擊敗和逐走的敵人,第三列抵抗新來的敵人?!?/span> 阿維爾尼人戰斗得十分英勇。愷撒寫道“誰也沒有看到任何敵人轉過身去逃走的?!?/span> 但阿維爾尼人最后還是失敗了,原來 36.8萬人的阿維爾尼人,只剩下11萬人。愷撒命令他們返回原來住地去,重建被他們自己燒毀的城市和村莊,并讓附近的高盧人借給他們糧食等。 接著,凱撒準備消滅日耳曼人的勢力。愷撒借口戰爭需要,不斷地擴大軍事實力,增加軍團數量,由原來元老院批準的兩個軍團,擴充到了10個軍團,其編號為第6~15軍團。其中,愷撒最為信任、戰斗力也最強的是第十軍團,以后內戰時期也是如此。愷撒曾說過:“即便真的再沒有別人肯跟我走,只剩下第十軍團跟著,我還是照樣繼續前進?!彼倪@番話是在厄爾維幾人之后同日耳曼人進行戰爭過程中,當羅馬士兵因恐懼日爾曼人而惶惶不安時說的。 公元前58年夏,在羅馬的影響下,各高盧部落在比布拉克鐵召開代表大會。代表們跪在愷撒面前說,日爾曼人受阿浮爾尼人和塞廣尼人之邀,前來幫助他們爭奪在高盧的霸權,同愛杜依人作戰。前來的日耳曼人15000人,他們在戰后愛上了這塊地方,不想離去,而且召來了更多的日耳曼人(到那時已有12萬人了),并要求更多的土地。因此,高盧人希望愷撒幫助他們攻打日耳曼人,以解除威脅。愷撒答應了。 會后,愷撒便同日耳曼人領袖阿里奧維斯都斯談判,他要求日耳曼人不要再向高盧移民,把愛杜依人的人質還給他們,不許再用戰爭威脅愛杜依人及其同盟者。 愷撒認為對方不會同意。所以,他就可以此為借口向日耳曼人開戰。對方也確實拒絕了。 于是愷撒率軍以急行軍的速度向日耳曼人地方推進。在行軍途中,他占領了設防堅固的塞廣尼人的首府貝松戰,并在這里停留了幾天,以安排軍隊的供應。這里的高盧人和客商向羅馬士兵和軍官夸稱日耳曼人身材魁武,勇敢非凡,武藝精熟,引起愷撒士兵的驚恐。受這種情緒影響的先是年輕的將領,后來傳播得更廣,連有經驗的軍人們也都感到惶惶然了,以致“全營的人都在簽署遺囑了”。還有消息說,軍隊可能不服從統帥的命令。 于是愷撒召集了軍事會議,以制止這種驚慌情緒的蔓延。他把所有的百人隊長都召了來,他責怪他們“竟然把軍隊要開到哪里去和開去干什么,認為是應該由他們來過問和考慮的事情”。他指責他們對自己的勇氣和他本人領導缺乏信心。他說:“至于有人報告說:兵士們會拒絕聽從命令,不再拔幟前進,他絕不因為這種事情動搖……因而,他本來想把過一些日子再做的事情提到現在來做,明天夜間四更天就要拔營前進,以便盡可能早一些知道,在他們中間究竟是自尊心和責任感占上風呢,還是恐怖占上風?即令真的沒人肯跟我走,只剩第十軍團跟著,我還是照樣繼續前進。毫無疑問,第十軍團一定能夠這樣做,他們正可以做我的衛隊?!?/span> 愷撒的一番話,消除了士兵們的恐懼和對愷撒能力的懷疑,產生了要求馬上投入戰斗的巨大熱情和渴望。第十軍團的士兵更是受寵若驚,紛紛向愷撒表示,他們已作好了一切戰斗準備。 愷撒把高盧騎兵們的馬都拿來交給第十軍團的士兵,以保證在有什么變故的情況下有一支可靠的衛隊,所以,第十軍中有一個士兵開玩笑說:“愷撒現在做的事情,已經遠遠超過他的諾言,他原來只答應過第十軍團擔任衛隊,現在卻讓他們當上騎士(即最初羅馬富有的人組成的騎兵百人隊)了?!?/span> 當然,愷撒也知道日耳曼人英勇善戰。日耳曼人領袖阿里奧維斯都斯曾說過:“如果能打敗愷撒,這將符合許多羅馬顯貴和有影響的羅馬人的心意”。因此,愷撒對同日耳曼人的戰爭并未等閑視之。 起初,日耳曼人在離凱撒營地6 羅里的一座山上安扎下來之后,并不急于與羅馬人交戰,而是阻截高盧人對凱撒的給養。后來,凱撒積極行動,部署兵力,把自己的軍隊分成3 列,一直向敵人的營寨推進,迫使日耳曼人把軍隊開出營寨來。"全軍四周都用自己的四輪車和輜重車團團圍住,使大家沒有脫逃和幸免的希望". 凱撒的命令一下,羅馬軍立即向敵人猛烈進攻,而日耳曼人的推進也極為突然和迅速,使羅馬人向對方投擲輕矛的機會都沒有。于是,羅馬士兵只得拋掉手中的矛,用劍迎戰敵人。日耳曼人結成方陣(一種比較密集的陣形,與希臘、羅馬的方陣有別),迎接羅馬人的劍擊。羅馬士兵跳到敵人的方陣里,用手拉開盾,從上往下刺向敵人,擊潰敵軍陣列的左翼。右翼敵軍不久也被擊敗,敵人開始逃跑,來到萊茵河邊。一些人泅水渡河,一些人乘小船逃命,阿里奧維斯圖斯也乘上一艘小船逃掉。其余的人被羅馬兵追上殺死。 但在右翼,日耳曼人在數量上占優勢,對羅馬人形成很大壓力,甚至有可能決定整個戰斗結局。騎兵隊長、克拉蘇之子小克拉蘇把自己的預備部隊投入了戰斗,使日耳曼人遭到失敗,小克拉蘇也因而成了英雄。 羅馬人將日耳曼人一直追擊到萊茵河邊,只有少數人渡過了河(包括阿里奧維斯都斯),絕大多數日耳曼人被羅馬人追上殺死。阿里奧維斯都斯的兩個妻子和一個女兒被殺,一個女兒被俘。 這樣一來,在公元前58年夏天,愷撒就打了兩次大勝仗:戰勝了阿維爾尼人和阿里奧維斯都斯領導的一部分日耳曼人。從這兩次戰役中可以看出,愷撒不僅善于指揮戰斗,而且善于宣傳鼓動,抓住戰機。羅馬人第一次到達了萊茵河,從此,萊茵河成為羅馬的高盧領地的東部邊界。凱撒使一些小的日耳曼部落留守在萊茵河左岸,以對抗右岸的日耳曼人。這種以夷制夷的政策,后來被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