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考古史上發掘過的皇帝陵有:明定陵,乾隆裕陵和光緒皇帝陵,其中乾隆裕陵是因孫殿英盜崛而進行的搶救性發掘今天就來聊聊明萬歷皇帝定陵的發掘故事1955年,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吳晗和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沈彥斌他們三個是聯名上書國務院,說我們要挖掘十三陵,我們要獲得更多的研究明朝歷史的資料。最后得到了許可,指定由郭沫若親自主持發掘定陵,本來準備發掘長陵,但因長陵陵園規模太大,考古隊員對長陵進行了一年多勘探,愣是沒找著地宮的入口于是郭沫若就決定了,發掘規模比較小的定陵,也是由于萬歷皇帝在位時間長,而且處于盛世,出土的文物考古價值可能大點另一個原因是定陵的風土圍墻剛好塌陷了,露出了疑似地宮入口的墻。于是定陵就這樣成了十三陵中第一座被發掘的皇陵。當考古學家打開定陵的地宮,驚呆了所有考古學家,保存之完好,出土文物之精美,讓人咋舌,包括:萬歷皇冠,皇后皇冠,龍袍,各種玉器,做工非常之復雜,異常精美另外出土些總數為69卷的絲綢制品,為何被稱為是定陵的首寶69卷的絲綢制品,為何被稱為是定陵的首寶,這道理很簡單,因為這些絲綢的出土,等于在求一片明清兩代的絲綢不得的情況,如今竟一次性獲得了一倉庫的絲綢。 明萬歷皇帝皇冠195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公開發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尸體腐爛,骨架完好,頭發軟而有光。尸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一經公布,引發了海內外無數艷羨的目光和贊嘆之聲。但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斗。1966年8月24日文化大革命中,萬歷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尸骨、畫像、資料照片等被抬到定陵博物館重門前廣場上接受批斗并被焚毀,3口由上等金絲楠木制成的巨大紅漆棺槨,本身質地堅固,雖然歷經幾百年,仍然完好無損,但也被扔至寶城之外的山溝中。萬歷皇帝龍袍文化大革命后,這些珍貴文物被文物部門保護了起來,目前所有的文物都存放在明十三陵定陵博物館,如果有時間您也去欣賞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