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原文 曲玉管·柳永 隴首云飛,江邊日晚,煙波滿目憑闌久。 一望關河,蕭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別來錦字終難偶。 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當初,有多少、幽歡佳會, 豈知聚散難期,翻成雨恨云愁? 阻追游。每登山臨水,惹起平生心事, 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 譯文 山嶺之上,黃昏的云彩紛飛,晚上江邊, 暮靄沉沉。眼前是一片煙波萬里,我憑欄久久望去,只見山河是那么清冷蕭條,清秋處處凄涼,讓人心中不忍難受。在那遙遠的神京,有一位盈盈的如仙佳人。 自從分手以來,再也沒有她的音信,令我思念悠悠。我望斷南飛的大雁,也未等到來任何的憑據,只能使我的愁思更長?;叵氘敵跤卸嗌傧嘁姷拿篮脮r光,誰知聚散不由人,當時的歡樂,反變成今日的無限愁怨。千里之外我們無從相見,只有彼此思念。每當我又見山水美景,都會勾起我的回憶,只好默默無語,獨自下樓去。 曲詞來源 柳永是北宋詞人,是婉約派代表人物。他精通音律,才華橫溢。他混跡青l(xiāng)ou,卻不是世俗的風流浪子。是宋代第一個專力寫詞并對宋詞的詞體、內容、語言、風格進行了全面開拓的大詞人,柳詞在當時曾廣泛流傳。 這首曲子詞源自民間,俚俗粗鄙就是其天然傾向。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詞”被重新發(fā)現,詞源于民間俗文學的觀點已得到廣泛承認。隋唐之際發(fā)生、形成的曲子詞,原是配合一種全新的音樂--“燕樂”歌唱的。“燕”通“宴”,燕樂即酒宴間流行的助興音樂,演奏和歌唱者皆為文化素質不高的下層樂工、歌ji。 這首《曲玉管》是唐教坊名曲,現存僅有柳永這一首宋詞。下面我們來賞析一下這首詞: 1)這首詞是寫離別之恨與羈旅之愁的。作者登高望遠,觸景傷情,而將情景打成一片,往復交織,前后照應,針線尤為細密。 此詞第一疊 “隴首”三句,是當前景物和情況。“云飛”、“日晚”,隱含下“憑闌久”?!巴じ弈救~下,隴首秋云飛”,是梁柳惲的名句。隴首,猶言山頭。云、日、煙波,皆憑闌所見,而有遠近之分。由此啟下三句。 “一望”,不是望一下,而是一眼望過去,由近及遠,由實而虛,千里關河,可見而不盡可見,逼出“忍凝眸”三字,極寫對景懷人,不堪久望之意。然而上言“憑闌久”,可見已經久望了,則“忍凝眸”者,乃是事后覺望之無益,是透過一層的寫法。此段五句都是寫景,只用“忍凝眸”三字,便將仙心活動全部貫注到上寫景物之中,而使情景交融。 2)第一疊是先寫景,后寫情;第二疊則反過來,先寫情,后寫景。“杳杳”三句,接上“忍凝眸”來。“杳杳神京”,寫所思之人汴京:“盈盈仙子”,則寫所思之人的身份。 “錦字”用竇滔、蘇蕙夫妻故事。苻秦時,滔得罪徙流沙,蕙作回文詩,織于錦上以寄,詞甚凄惋,見《晉書》。作者和這位“仙子”,并非正式夫妻,其所以用此典故,或系因應舉時被仁宗放落,因而出京,與竇滔之獲罪遠徙,有些近似之故。文獻不足,無從深考。 此句是說,“仙子”雖想寄與“錦字”,而終難相會(偶作遇解),這是懸揣之詞,并非真正收到她的信)了,觀下文可知。鴻雁本可傳書,而說“斷”,說“無憑”,則是始終不曾負擔起它的任務。雁給人傳書,無非是個傳說或比喻,而雁“冉冉飛下汀洲”,則是眼前實事。由虛而實,體現出既得不著心又見不了面的惆悵心情,自然就不能不老是想著,放不下了。 “思悠悠”三字,總結次段之意,與上“忍凝眸”遙應,而更深入一層。因第一段寫景物蕭索,使人不忍凝眸,第二段則寫即使凝眸,其人終于難偶,不但人難偶,信也難通,所以除了相思之外,更無其他辦法。 3)第三是“思悠悠”的鋪敘。第一、二疊寫景抒情,眼前之事,已經表現得非常豐滿。而今日之惆悵,實緣于舊日之歡情,所以“暗想”四句,便概括往事,寫其先相愛,后相離,既相離,難再見的愁恨心情?!白枳酚巍比郑瑱M插在上四句下五句中間,包括了多少難以言說的酸辛在內。 4)然后,筆鋒一轉,又從回憶而到當前。但是,在回到當前之時,卻又蕩開一筆,在平敘之中,略作波折,指出這種“忍凝眸”、“思悠悠”的情狀,并不是這一次,而是許多次,每次“登山臨水”,就“惹起平生心事”。然后再寫到這回依然如此,在“黯然消魂”的心情之下,長久無話可說,走下樓來。 “卻下層樓”,遙接“憑闌久”,使全詞從頭到尾,血脈流通。 特別是其第三疊,很可以證實這一論點的正確。此詞的“暗想當初”以下,都似產鋪直敘,沒有什么技巧,但這正是柳永的特色,其它詞人所難以企及的地方。 結語 這首《曲玉管》是作者登高懷遠之作。移情入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布局上結構精巧,首尾呼應。在情感上全詞以愁緒貫穿始終,又不流于一般的相思離別之情。文字上,這首詞秉承柳永詞明白曉暢的特點。敘事上平鋪直敘,如話家常,但簡單之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字功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