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類鳴蟲赫赫有名,里面既有號稱鳴蟲之首的“油葫蘆”,也有廣受歡迎的竹蛉、金蛉子等小巧玲瓏的鳴蟲。很多玩友不僅愛養,更愛捉,今天就盤點下8種鳴蟲的捕捉方法。 油葫蘆 捕捉油葫蘆并不十分困難,因為此蟲不論白天或晚上都會鳴叫,捕捉時只要循著它的鳴聲去尋覓即可找到。由于它個體大,色澤黑得閃光發亮,比較容易被發現,捕捉時,可用尼龍網罩捕,比較容易捕獲,若直接用手抓捉也可捉到。也可在白天聽到“彈琴”聲時,移動石塊或磚塊,翻開草堆尋找,當油葫蘆逃跑時,迅速用手捕捉。此蟲的后腿強壯發達,彈跳力較強,被捉時它會不斷向前跳逃,一般都要追捕一段距離才能捉住。 — 精選油葫蘆蟲具 — 中華斗蟋 蟋蟀的捕捉,首先必須選好捕捉的地點。根據蟋蟀的生活習性,應該了解它喜歡棲息在稍微潮濕些的陰暗之處。在野外,到處都有蟋蟀,到了初秋時期的晚上,可以聽見四面八方都有它鳴叫的聲音,這時就可以循著它的叫聲去捕捉。鄉間農舍墻腳下和牲畜的欄舍附近,都有它的存在,但這樣的地方很少有優質的蟋蟀。鳴聲好的蟋蟀大多數生活在亂石堆的縫隙里,長有雜草的河岸邊和生長著豆類、麻類的莊稼地里。 蟋蟀是晝伏夜出穴居性昆蟲,它的洞穴雖然有直洞、彎洞、斜洞等多種多樣的不同形式,但其深度都比較淺,一般都在5~20厘米之間,其洞穴多數有2個或3~4個出口。有不少蟋蟀是利用自然環境中的石堆縫隙、瓦片堆中的空隙、墻角下的空洞或樹根下的樹洞等作為棲息處的。在捕捉時,捕捉者只要在這些地方細心地聆聽,然后用輕而慢的腳步聲向最悅耳的鳴聲處走去,逐漸向它靠近,最后就能找到它棲息的處所。在找到它藏身之處后,若在晚上,用電筒照著,用捕蟲網去罩捕,然后將它放進紙制的臨時放養處——紙筒之中,以便回家之后放進陶質飼養器或塑料飼養箱中。 此外,還有兩種捕捉蟋蟀的方法:其一是在遇到蟋蟀躲在很深而且彎曲的洞穴中不肯出來時,可用向洞中灌水的方法將它逼出來,然后將它捉住;其二是切開的梨或蘋果放置在它的洞穴口,以水果的香味將它引誘出來,然后用捕蟲網將其捕捉。 竹蛉(中華樹蟋) 捕捉中華樹蟋,白天、黑夜都可進行。捕捉時,先要找好目標,即在灌木叢、蘆葦或其他矮樹叢中去找。它一般都棲息在樹心有較多嫩葉的地方,特別是嫩樹葉的背面。捕捉的方法和工具與捕捉其他鳴蟲一樣,用口子稍大些的玻璃瓶,用比較厚些、光滑象書封面一樣的紙片卷成喇叭形,剪去尖端,形成手指大的洞口,將其插入瓶口,只要將蟲撥入喇叭口,它就會爬入或掉入瓶中,不得逃出。 有經驗的玩賞者認為:夜晚捕捉要比白天捕捉方便得多,因為它白天鳴叫的時間少,比較不易發現。而晚上,它大多都在鳴叫,只要聽叫聲,循聲去找,很快就能逮個正著。找到后,在將其向瓶口撲時不要太猛,否則很容易將其撲死或碰傷,這樣的蟲子捉回來,即使沒有死,也已不會鳴叫。經驗證明,在葉片較大的樹叢中鳴叫的中華樹蟋,比較容易被發現,也容易撲入瓶內,而且蟲子也不容易受傷。 金蛉子 金蛉子常在2種環境中棲息,捕捉金蛉子也應在下面2種場所下手。一是在大片綠葉的背面捕捉。捕捉工具一般都用口徑稍大一點的玻璃瓶,口上套一個用紙做成的紙漏斗,剪去尖頭,將漏斗口插在瓶內。捕捉時將紙漏斗對準金蛉子的頭部,用另一只手從蟲背后將其撲住,此蟲有趨光性,此時它會主動地往光亮的玻璃瓶口躍入。金蛉子數量較多,用這種方法捕捉,1個小時左右常可捉到數十只。 另一種是在草叢中和葉片上捕捉,也是用上述方法。草叢中和葉片上捕捉到的金蛉子大多體質不強,鳴聲欠佳,不如在竹竿、樹干上爬行的金鈴子品質優良。值得注意的是,竹竿、樹干上爬行起來的金蛉子,爬行迅速,動作靈活,在用手去撲時常容易從縫隙處逃走,捕捉起來有一定難度,捕捉者必須相當機靈,出手要準確而敏捷、眼明手快。 最容易捕捉的是深秋時躲藏在卷起的枯葉片中的蟲子,捕捉時只要直接將瓶口對準卷葉,就可將蟲捉進瓶內。也可將卷葉連蟲一起投入塑料袋內,扎住袋口,回到家后再將其放入飼養器中。 小黃蛉 捕捉小黃蛉最好在白天進行,因為這種昆蟲的蟲體很小,晚上不易發現,加上第1代羽化出來的成蟲數量較少,所以晚上捕捉難度較大。捕捉所用的工具是玻璃瓶,瓶口套有紙漏斗。因其白天鳴叫,捕捉時只需先聽何處有蟲的鳴聲,然后循著聲音逐步靠近,最后就能找到。 小黃蛉身體小巧,行動敏捷,加上它既會跳躍又會飛翔,所以捕捉時腳步要輕,盡量不要觸動周邊的雜草,不要發出聲音驚動它,要出其不意的將其抖進紙漏斗中。捕捉第2代小黃蛉就要容易的多。大概是由于這時的氣溫較低,小黃蛉已不太活躍,大多并攏著雙腿伏在茭白叢、蘆葦叢和雜草叢、枯稻秸上,不飛也不跳,只要把瓶子放在它下面,直接往里面捕捉就行。 此外還有一種捕捉法,就是從路邊的矮樹叢或草叢中將其驅趕出來,它們就會跌落在地上,這時只要用玻璃瓶罩上去,一罩一個準。 — 精選蛉蟲盒 — 馬蛉 金鐘兒有較發達而有力的腿,它不但爬行迅速,而且善于跳蹦。有時它在樹枝上或草莖上,只要稍受驚擾,就會用力一跳,讓你再也找不著它。因此,在捕捉這種鳴蟲時,必須輕手輕腳地慢慢接近它,不能有腳步聲或碰動周圍樹枝而發出的聲音。捕捉它時,最好是在晚上循著它的鳴叫聲去尋找,先用手電筒照準它所棲息的位置,然后用尼龍紗制的小網罩去小心而敏捷地將它罩住,再向它吹氣,把它趕進網罩里面,接著小心地用手把它輕輕捉住放進預先準備好的硬質紙筒內。 在用罩捕捉時,不僅要動作敏捷,而且要一下子就罩準,否則,就容易被罩子的圓環砸死。在樹干上鳴叫的金鐘兒,當你從一個方向去捕捉時,它會轉移到另一面去,很善于躲避,不容易捉住。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先準備好口較大的玻璃瓶,放在它的前方,將其快速地攆入瓶中,然后再把它捉入紙筒內。不論用罩捕或用瓶捕,都盡量不要用手去抓,因為這種鳴蟲身子很嬌嫩,很易碰斷它的須或腿,會極大的影響玩賞價值。 梨片蟋 梨片蟋捕捉起來不象捕捉其他鳴蟲那么容易,主要有2個難點:一是它大多停棲在樹枝的高處,使人難以夠著;二是它的顏色和樹葉的顏色差不多,躲在葉片叢中,使人難以發現。不過,有些梨片蟋也可以停棲在較矮的灌木或桂花樹、梔子上, 可以勉強夠的著,但也需帶有工具才行。所以捕捉這種鳴蟲除要帶上有喇叭形紙漏斗的玻璃瓶、手電筒、紗網兜外,還要帶1個有把子的鐵鉤,以便將2~2.5米高度的樹枝鉤住拉下來,才好捕捉。 因為梨片蟋大多要在天黑后才開始鳴叫,所以捕捉都要在晚上進行,需要先聽它的鳴聲才能循聲去尋找它的停留處。困難的是,它的顏色和葉片的顏色幾乎完全一樣,很難分辨,這方面只有捕捉過這種蟲的人才深刻的體會到。只有它的鳴叫,把翅膀高高的翹起來并抖動著的時候,才容易發現它的所在。這時,可用大口玻璃罐對準它,用手將其撲入罐內,但要很小心,稍有疏忽,還是很容易讓它逃脫的。為了避免它逃脫,可請同行的助手在下面用網兜接著,因為這種蟲一旦受到驚擾,就會向下跳落,有網兜在下面接著是絕好的辦法。到了秋天天氣開始稍有涼意的時候,捕捉梨片蟋就比較容易些了。 這時,它這時的叫聲比較緩慢,不連續。如它棲息在不太高處,能夠用著,則用瓶子直接去捕捉;若在高處,則可用網兜掃捕,或搖動樹枝去驚動它,使其掉落下去再去捕捉。更好的辦法是,頭一天晚上就去聽鳴聲,聽準在哪幾棵樹上鳴叫,及時做上標記,到第2天白天將有標記的樹搖動,使它掉落下來再進行捕捉。用這種方法捕捉,常常收獲最多。在捕捉時有一點需要注意,梨片蟋的雌蟲和雄蟲相似,其差別只是雌蟲的身軀肥大一些,全身碧綠,但沒有發音鏡,若在夜間捕捉很容易誤捉。用白天搖樹的方法捕捉時常常是雌蟲雄蟲一起掉落下來,此時可仔細辨認。 石蛉 捕捉石蛉不能光用玻璃瓶,應該在瓶口上套紙漏斗,否則是很難將它套裝進玻璃瓶的。由于石蛉多在樹干上鳴叫,而且常常是一邊鳴叫著還一邊在樹干上快速的爬動著,使捕捉者難以發現和看清它的停留處,所以在樹干上撲逮它相當困難。比較容易捕捉的是停息在樹葉背后或闊葉草上的石蛉,不過,在這些地方捕捉到的往往是剛羽化的或還未成熟的石蛉,還不能鳴叫,需要再飼養些時間才能鳴叫悅耳的聲音。捕捉石蛉也可在夜間用手電照著捕捉,一般可比白天捕捉容易些。 還有一點值得向捕捉者提醒一下:石蛉在受驚時,既會蹦跳,其爬行速度也很快,捕捉時不僅動作敏捷快速,即使是已經抓人玻璃瓶內的石蛉,也要注意防止它從瓶內爬出逃走。因為石蛉不象其他鳴蟲那樣老實,它腳底有吸附器,可以豎直地從玻璃平子上快速爬行,所以捉到石蛉放進瓶子后,就要接著用草或布將漏斗口塞牢,防止石蛉逃跑。 |
|
來自: 昵稱55445384 > 《鳴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