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喬永勝 (一)出身平民而名留青史 王昭君是以民女的身份被征入宮,起初并無封號,身份也只是普通宮女。如果沒有匈奴單于入漢,求娶漢家公主一事,王昭君也會如千千萬萬的后宮女子一樣,在高墻深院中過完平淡無奇的一生,湮沒在歷史的無情荒野中。但人生卻有許多不確幸,歷史正好在此時拐了個彎。對呼韓邪單于的請求,漢元帝決定在后宮中選一位女子作和親對象。 還正愁無人可選呢!沒想到,王昭君自告奮勇,慷慨應召,甘愿出使匈奴。對于王昭君這一決定,有人說是因為數歲“不得見御”的忿而反抗,有人說是對宮廷中無休止的明爭暗斗的無奈逃避,還有說是對宮廷畫師毛延壽的不公行為的起身自揭…… 按說,有漢一代,先后有9位女子和親出漢,做了和平的使者。為什么單單是王昭君得到了文人學士們的親睞,受到了騷人墨客的千年吟詠,并將她詠進了中國文學的歷史長卷,詠進了民族融合的恢宏敘事? 我想,這里至少摻雜著一種羨慕心理。一介平民,見重于歷史,本來就值得歌詠,更何況是位女子?!在封建王朝,男權至上的時代,普通人很難留名青史。 尤其是對于那些致力于“三不朽”的文人士大夫們來說,王昭君把別人視為畏途的出塞和親,賭作一次人生的逆襲,確實走了一條常人無法理解、也很難捕捉的路徑。這種成就,對那些在平淡中尋找突破的人來說,無疑是值得宣揚的人生機遇。至于她和親后的生活困境、諸多不適,事不關己,那些文人墨客們也就不會考慮了。 (二)絕世佳人卻懷才不遇 在古代,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幾乎是做人成功的標配結局。也就是說,男性是以才能見重于社會,而女性卻只能以容貌見重于世人。那么,帝王挑選后妃,自然最重要的條件便是美貌。所以,女性空有美貌而不被人重視,與男性的懷才不遇具有某種深刻的內在同一性。 一般來說,文人們都是自視甚高的,懷才不遇幾乎是所有詩人共有的內心牢騷。所以昭君以絕代容貌而入宮數年不得見御,反而遠嫁匈奴,其銜冤負屈的遭遇,喚起了詩人心中的無限同情與深切共鳴。 對昭君和親的原因,在《后漢書》中有文字記載。但也只是突出對“不得見御”后“積悲怨”的描寫,除此而外,此事就消失在浩瀚的歷史卷軼中了。 而在稍后不久的小說《西京雜記》中卻揭露了昭君時期,后宮得賄賂畫工才能得幸的事情。雖然是小說,情節或許出于虛構,但因為成書年紀較早,人們也就把這些描述當作史實看待。 此后,歷代文人騷客,就借昭君遠嫁之事,來抒發自己的內心不平和懷才不遇。 聯想到漢朝選舉人才的察舉制,曾經造就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以及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而那些很努力的小地主、小市民卻根本無法躋身上流階層,打開人生的新篇章。 于是,這些小讀書人就假借歷史掌故來抒發自己的不滿情緒。昭君故事此后被不斷流傳擴展,其實里面就隱含著文人們的人生悲歌,寄托了許多低層文士們渴望出人頭地,但又求告無門的現狀。 (三)溝通和平也毀譽參半 王昭君和親后,實現了漢朝與匈奴的和睦相處60年無戰事的和平局面。元代詩人趙介甚至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于漢朝名將霍去病。 出現這種局面后,漸漸地出現了兩種聲音。一方面是漢朝政府把和親這種方式當成了定邊安寧的捷徑,從而鼓噪那些文人們宣傳這種政策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那些所謂的有識之士,或者渴望建功立業、馳騁疆場的血性男兒們,又把這種和親政策視作一種軟弱、曲辱的表現,恨加鞭撻。 這兩種文化現象的對立也顯示出:昭君故事,會在歷史的不同時期,成為當權者或者有為者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屢屢提及的一個典型案例。 于是,關于昭君故事的好或不好的判斷,利或不利的歸因,就成為文人墨客們爭執不休或者添油加醋的好素材。這或許也就是昭君文化盛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吧! 作者簡介:喬永勝,致力于用現代視角檢視歷史人物,更多還原人性的寫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