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在WIFI下觀看視頻哦! 蘆笙舞曲在苗疆是永遠流行的。蘆笙是苗疆獨特的、音色最美的樂器,它的高亢雄渾、深沉厚重猶如大山的品格,是一種能夠給人帶來無盡感受的樂器。當下,流行音樂的曲目,如同狂風呼嘯,常常也直入人心讓人感動,可是它刮過以后就很難留痕;而苗族蘆笙的古曲卻是千載百年和風徐徐。蘆笙,這個苗族的根文化是與生俱來深藏于心沒有辦法禁絕的,一切都會像野風春風般的復蘇。 苗族蘆笙舞蹈《地龍滾荊》,苗語稱“嘎幾奪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把它命名為《遷徙蘆笙舞》,它是操西部方言第二土語的“小花苗族”獨有的具有歷史性紀念意義的苗族蘆笙舞蹈,主要流傳于畢節市的赫章、納雍及六盤水市的小花苗族村寨。 苗族蘆笙舞蹈《地龍滾荊》不是憑空產生的,有其歷史根源。傳說遠古時期,苗族人民的祖先,在不斷南遷途中,來到黑洋大箐。其遷徙道路坎坷、荊棘遍野、山高林深,英勇的苗族青年們為了給父老們開辟一條通道,就用自己矯健的身軀劈荊棘、開荒野,從荊棘林中滾出一條路,讓苗族先民們通過,到達黑洋大箐安家落戶。人們為了紀念這些青年的功績,就模仿他們用身軀滾倒荊棘的動作,編成蘆笙舞,取名“地龍滾荊”(即現在的《滾山珠》),銘記苗族青年披荊斬棘、克服艱難之精神,并永世相傳。 據《苗族簡史》記載,苗族先民首領蚩尤經過涿鹿之戰戰敗后,苗族就開始從東向西、從北向南的遷徙。由于歷史、政治等多方面原因,直到清朝時期還有大量的苗族不斷地遷徙。這種遷徙的經歷,在苗族蘆笙舞蹈《滾山珠》的舞姿中亦有體現。 綜上所述,苗族蘆笙舞蹈《滾山珠》不僅是一個民間蘆笙舞蹈,而且還是一部苗族史詩,一部活生生的苗族遷徙史。 國慶期間,在重慶市彭水蚩尤九黎城舉辦的中國苗族民間文化匯演大賽中,赫章縣選送的苗族蘆笙舞《地龍滾荊》獲舞蹈類比賽一等獎。 據悉,參加此次大賽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節目如著名的苗族蘆笙舞《滾山珠》、苗族舞蹈《跺月亮》、苗族歌曲《嬌阿依》等。 另外,赫章縣選送的蘆笙獨奏《賽馬曲》、蘆笙舞《矮樁舞》分獲歌曲類、舞蹈類二等獎和優秀獎。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以其粗獷豪放的風格、高難驚險的動作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成為少數民族民間藝術中的一枝奇葩,是苗族文化的精華,享譽中外。它曾先后多次參加國內外的藝術節,受到中外人士和各族同胞的高度贊賞。 滾山珠曾于1957年晉京為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演出。1984年,豬場鄉7歲的苗族兒童王景全表演的"滾山珠"摘取全國少年兒童歌舞錄像比賽桂冠。1990年,"滾山珠"參加北京亞運會藝術節,連演28場,成為貴州藝術團的壓軸戲。 1991年,在廣西南寧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上,為貴州代表隊奪得唯一的藝術表演金杯獎,6名演員分獲6枚金牌。1991年,"滾山珠"赴加拿大演出,歷時40多天。1992年,在波蘭捧得世界民族民間藝術的最高獎——"金山杖"獎。這個節目榮獲此類榮譽很多,不一一枚舉。 "滾山珠"是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的苗族民間舞。"滾山珠",本是用形體模仿箐雞(當地的一種野雞)在山林中嬉戲的一種歡快的蘆笙舞,所以其技巧與形體造型的寫實性較強。表演者頭戴插箐雞尾的帽子(雄性箐雞的標志)或紅線花帽(雌性箐雞的標志),邊吹蘆笙邊舞,顯然是對生活的再現。舞臺上,"對腳掌"、"扣肩倒立"、"跪步"、"點將"等技巧,不時引起臺下陣陣喝彩,尤其是"滾山珠"(又稱"刀叢滾身")這一招,總會引起觀眾的一陣陣叫好聲。 地龍滾荊以前動作比較單一,古樸稚拙,以再現當年年輕人征服大自然的過程為主,一人數人均可表演。表演時用6支長約20厘米木制梭鏢,鏢頭插入地下,圍成一個直徑約0.7米的圓圈,或用6只對頂的飯碗擺成圓圈代替鏢頭亦可,表演者必須手持蘆笙一邊吹奏,一邊跳躍,圍著梭鏢或水碗翻滾,碗中水不能傾瀉,這樣的表演難度極大,異常驚險。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人們逐步將生產和生活中的一些生動技巧,融匯到蘆笙舞蹈中,不斷改進完善。 "滾山珠"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融進各種技巧,不斷完善。到1989年,蘆笙舞"滾山珠"由以往的單人表演發展成為6至8人同時表演的舞蹈。表演者手執六管蘆笙,頭戴箐雞翎帽,身著繡花白褂,吹奏著世代傳承的蘆笙舞曲,圍繞梭鏢或盛滿水的碗進行舞蹈表演,時而以頭為足,蘆笙舞步與技巧運用難度隨表演進程不斷增加,表現苗族同胞在遷徙途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排出萬難的驚險場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