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報道,7月10日上午,全國首個智能化多功能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在煙臺正式開業迎客,首批200余名游客登上平臺,暢游體驗“漁夫垂釣”休閑樂趣,品嘗“海洋主題”餐飲美食,欣賞“海上看煙臺”醉人美景,觀看“海上電影院”科普影片,領略“耕海牧漁”海洋文化。 “耕海1號”是由山東海洋集團投資建造的全國首座綜合性、示范性、集成性的智能化大型現代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猶如一朵海上花綻放在煙臺美麗的“四十里灣”海域,采取一、三產業深度融合的運營模式,在國內首次將漁業養殖、智慧漁業、休閑漁業、科技研發、科普教育等功能集成在同一平臺,年可接待游客5萬人次以上。 在海南省休閑漁業協會近日舉行的“海南自貿港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研討會”上,海南省休閑漁業協會首席專家,海南省休閑產業智庫首席專家,海南省休閑農業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海洋教授出,特意總結出山東“耕海1號”帶給海南自貿港休閑漁業試點、海洋牧場建設的五點啟示:
 “耕海1號”堅持規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耕海1號”為鋼結構坐底式網箱,由三個養殖網箱組合而成,構成直徑80米的“海上花”概念,每朵“花瓣”養殖體積約10000立方米,總養殖體積30000立方米,相當于14個國際標準游泳池的水量。 智能化養殖網箱采用太陽能發電和柴油機發電作為主要電力來源,能夠實時采集環境數據、自動精準投喂餌料、自動清理網箱等,配備水下監測系統、水下洗網機等,船舶防碰撞等系統及無人船、水下巡檢機器人等全球領先設備,通過融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5G通信、大數據等技術, 實現了生產全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環保化的生態養殖控制,年可產魚15萬公斤,全面提升海洋牧場建設水平,助力煙臺打造全國一流的海洋牧場示范之城。
 項目順應了國家推進海洋漁業向裝備化、智能化、標準化發展的戰略規劃,在主體結構設計和技術層面有較大突破,在可移動坐底式結構、新材料網衣、智能化設備等方面取得多項創新,為海洋牧場領域全國首制。
 “耕海1號”傾力打造“海上看煙臺”的地標式休閑海洋文旅項目,以休閑漁業與海洋旅游聯袂融合,豐富了“藍色糧倉+藍色文旅”的休閑體驗的新業態。 “耕海1號”由三個相同子網箱旋轉組成,宛如同三朵花瓣。在三個“花瓣”上設計了60個休閑垂釣位置,以滿足游客體驗海釣的消費需求。又在三個“花瓣”交匯區設計了,近6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廳,可以實現休閑觀光、科普教育、海洋監測功能, 還可以召開海上展會,品嘗“海洋主題”餐飲美食,欣賞“海上看煙臺”醉人美景,觀看“海上電影院”科普影片,領略“耕海牧漁”海洋文化。
 平臺頂部還設置有直升機停機坪,可以體驗海上低空觀光。“耕海1號”還成為學生們海上研學之旅的絕佳平臺面朝大海,讓求知欲望高漲的“后浪”們,通過觀魚、識魚、釣魚、品魚,來接受人生印象深刻以海洋生物與海洋產業為主題的科普教育。 “耕海1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休閑娛樂體驗綜合體。 尤其到了夜間,全面開啟燈光的“耕海1號”猶如海上明珠一樣在黃海璀璨綻放,與靚麗海岸線遙相呼應呼應,以美輪美奐的新地標景觀成為城市的亮麗名片。 “耕海1號”作為中集來福士新興孵化的產品,部分系統屬于首次建造,由于此前沒有經驗可借鑒,在建造過程中也就難免會遇到困難。對此,項目團隊迎難而上,大膽探索,大膽創新。 投喂系統的創新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因餌料質地松軟,該系統的管路彎曲半徑必須保證8倍彎曲,否則,餌料被打碎則無法達到喂魚效果。以往的深海網箱項目均采用PE(聚乙烯)材質設計管路,無法滿足施工進度,而且大量8倍彎曲的加工費用遠遠超出成本預算。
 項目團隊積極開動腦筋,尋找新辦法,很快制定了替代方案。新方案采用了內附UPE(超高分子聚乙烯)涂層食品級橡膠軟管,設計投喂系統管路,全船9個投喂口設計9根軟管共計363米管路。如此一來,不僅符合要求,其安裝速度也非常快,節省了大量安裝費用。
 “耕海1號”從項目開始切鋼板到鋪龍骨,到分段合龍,到下水、試航,再到最終交付,中集來福士打造“耕海1號”這朵“海上花”只用了八個月時間。這期間,還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生產人員不足、天氣復雜多變導致作業困難等多種困難, 項目團隊硬是憑著大膽闖的拼搏精神,每天14個小時以上高強度工作,披星戴月,攻堅克難、全力以赴,確保了整個項目按節點推進各項工作、按期交付。 “耕海1號”項目具有2套分別重約2.5噸的龜甲網衣以及1套重約3噸的超高分子聚乙烯網衣。如此巨大的網衣安裝對于整個項目生產團隊以及服務商來說尚屬首次。第一套龜甲網衣按照既定吊裝方案作業,但吊裝剛開始就出現問題,龜甲網衣上網口發生了翻轉,經過現場緊急商討,在將4個固定點經過精確計算與定位后,調整至8個固定點,終于將網衣吊裝至網箱內。 上網口吊裝固定后,需要把網衣展開,而此時天正下著瓢潑大雨。但要把直徑達36米的網衣展開時還需要通過網箱中部1米高的下水滑道,然后將網衣開展,并將網底共175個固定點固定在底環上。 沒想到,項目團隊就是靠著人力完成了網衣安裝重要工序,整個工期只用了11天,比原定的一個多月節省了20多天。 還有“耕海1號”的調試案例,也很能體現項目團隊大膽闖的拼搏精神: “耕海1號”共有18個大系統和42個小系統的調試任務,5天內要完成所有任務,勢必要嚴格執行每個調試節點。餌料投喂系統作為該項目的創新系統,是最具挑戰性的調試任務。為此,在整個系統進入調試階段前,調試團隊提前與廠家密切溝通、交流,并對系統設備及電氣部分進行預檢查,但實際情況比預想的要復雜得多。 調試團隊在與廠家通宵調試時,首先就被“三座大山”攔住了去路:第一,供料器存在泄漏導致供料量不足且噴射距離較短;第二,中控軟件與投餌系統運行中出現不匹配情況;第三,設備自動化功能無法順利實現。 最終,經過調試團隊與投餌廠家、中控廠家的“三方會診”“對癥下藥”,順利解決了三大難題。 “耕海1號”項目由山東海洋集團投資,山東海洋集團與中集來福士雙方共同設計研發,中集來福士負責建造。 項目團隊堅持智慧引領,尊重并善于發揮專家智能,聯合了高校、科研機構、設備廠家等開展科技創新項目,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海洋漁業轉型升級。 “耕海一號”的設計理念非常新穎,3個子網箱大小一致,但功能卻有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的區別。這種做法不僅保持了傳統海工領域的優勢,更利用以往的技術和經驗積累,向大海洋產業延展,求新求變、改革創新,開啟了“發掘新動能”之旅。同時,項目團隊有意識使設備、網衣等盡量采用國產化,目前國產化率已達95%以上。 智慧引領使得“耕海1號”順應了國家推進海洋漁業向裝備化、智能化、標準化發展的戰略規劃,在主體結構設計和技術層面有較大突破,在可移動坐底式結構、新材料網衣、智能化設備等方面取得多項創新,為海洋牧場領域全國首制。
 實現了在岸基對深遠海漁業設施和海洋牧場數字化監控、病害檢測診斷、魚類行為大數據分析、設備物聯網管控、產品全程可追溯,從而用更智能、更生態的方式將智能化漁業養殖、休閑垂釣運動和海洋文化旅游有機結合,開創了海洋牧場發展的新模式。 “耕海1 號”因設計新穎獨特、科學合理,于2018 年10 月榮獲中國國際海洋牧場大會最佳創新獎。
 “4、13重要講話”明確要求:我國是海洋大國,黨中央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海南是海洋大省,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加快培育新興海洋產業,支持海南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著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把海南打造成海洋強省。最高指示明確支持一個省“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目前只有海南享有這份殊榮。可是兩年過去了,與山東相比,海洋牧場建設方面,差距實在太大。 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對“現代化海洋牧場”“現代化”概念的理解,體現在對自貿港對標國際一流標準的認同,體現在大膽試大膽闖精神的養成,體現在制度集成創新的突破,體現在對專家智慧的尊重,更體現在“只爭朝夕,不負韶華”集體意識的缺失。
 媒體報導,7月13日,省長沈曉明主持召開七屆省政府第54次常務會議,會議原則通過《關于加快推動休閑漁業試點促進休閑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真心希望山東“耕海1號”的成功案列,能對海南自貿港的休閑漁業試點、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起到正能量的促進作用。
|